首页 > 正文

胡永科

2022-11-01 14:59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胡永科同志事迹材料

  矢志不移,为永远的绿水青山立传

  胡永科,藏族,土生土长的青海人,1986年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青海,成为青海日报的一名记者,历任常驻记者、记者站站长、记者部副主任、《西海农民报》主编等。36年来,他始终秉持理想,不忘初心使命,以满腔赤忱和高远志向,全身心投入到党报新闻工作中,努力践行“四力”,为青海新闻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扑下身子,紧贴大地,用双脚采写鲜活新闻

  那是2003年的夏天,他带领一支由十几名记者组成的队伍深入三江源腹地采访,历经一个半月,行程近万公里,足迹遍及青海省黄南、海南、果洛、玉树4个藏族自治州18个县的山山水水,披星戴月,风餐露宿,采写了一大批重要生态新闻稿件,《走向三江源》大型系列报道刊发文字稿件60余篇、新闻图片近百幅 。他们采访过50余个乡镇、110多个行政村的近千个牧户和400多名各级干部,采访重点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那些不计其数的源流所面临的生态忧患。这只是他数十次青藏高原腹地之行中的一次。

  他牵头策划和组织实施过“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成立”“青藏铁路开工典礼”“走近江源”“走向三江源”“环湖千里行”“三江源,我们的国家公园”“2020藏羚羊大迁徙现场报道”等一系列大型采访报道活动;独立承担并完成中共中央表彰的“改革先锋”杰桑·索南达杰、中宣部确定的“时代楷模”尕布龙等全国和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等青海省重大典型的首发重点报道;采写过《贫困山区纪行》(大型系列报道)《消失了和正在消失的森林》《生命长江源》《大地优思录》《拯救藏羚羊》等众多产生过积极影响的生态环境重点报道。

  他带领团队一次次爬冰卧雪,过沼泽,涉冰河,住畜棚,历尽艰险。在他36年的采访经历中,多次面临死亡的严峻考验。一次去长江源区采访,从雅曲到君曲,只有四十多公里的路程,他们却整整走了28个小时。到达那座叫吾给拉美的山顶时,天已经黑了,山上刚下过雨雪,还有雾。一路推着前行的采访车再次陷进泥坑里,他们用铁锹挖,用手推,还摸黑把山坡上能摸到的石块都垫到车轮之下,直折腾到午夜,所有的体力都耗尽了,车还是无法动弹。那里的海拔超过5000米,在这样的高海拔地区,这种超强度的体力耗费会有生命危险。他们是在车里过的夜,因为寒冷,车得不停地打着火保持温度,又怕尾气中毒,得开着车窗……

  始终把责任扛在肩上,用生命去诠释职业理想

  他有着高远的职业理想和新闻志向,发扬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始终牢记职责使命,勇于担当,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入伟大时代的新闻现场,积极投身新闻实践。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对一个党报的记者来说,这就是最大的政治和新闻导向,就是最大的政治责任和职业使命。他36年的新闻实践一直在持续深入采访报道青海生态的价值、责任和潜力,是一位在生态环境报道领域有着广泛影响的新闻记者。他采写发表各类深度报道共计约300万字,其中生态新闻作品百万余字。他所采写的大量长篇人物通讯和生态环境深度报道在青海影响深远广泛,成为中国故事生动的青海样本。他曾在《青海日报》主持一个生态专栏、专刊“家园守望者”和“绿色地平线”长达十年之久,持续刊发的那些深度报道无疑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文明启示录。他说:“如果这一辈子我只干了一件事,那一定是为青藏高原以及三江源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不停地行走,并以持续书写为永远的绿水青山立传。”有关他的一些公开报道和评论中,“生态文明的呼唤,绿色家园的守望”、“为生命的尊严和纯净的家园鼓与呼”、“矢志不渝守望家园”、“青藏高原的环保卫士”等标题,就是一个例证。

  36年来,他一直在新闻采编一线,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默默奉献,也为自己的新闻志向不懈追求。他一直以笔名古岳发表新闻作品,近十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和全国性新闻奖项,近二十次获得青海新闻奖一等奖及第五届地球奖等,曾获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2008年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09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入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2017年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杰出人才。

  如今,他已是一位年近花甲、两鬓斑白的老记者,还依然坚持每年长时间深入三江源及青藏高原腹地采访,履行一个记者的使命。2020年5月,他带领两名年轻记者再次深入三江源采访,又开始了一次艰难的采访之旅。历时40天,一直跋涉于三江源腹地和可可西里,完成了“2020藏羚羊大迁徙现场报道”“三江源,我们的国家公园”两组大型系列报道,影响广泛。两组报道见报总规模超过10万字,图片百余幅,有的报道被“学习强国”等媒体转载,个别点击阅读量近140万次。

  延伸新闻志向,用丰富的采访积累回报社会

  几十年围绕一个重大主题持续展开的采访积累,无疑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深入开掘,精心书写,可衍生出更具社会意义和传播价值的精神产品和读物,可实现新闻报道内容的有效延伸,产生更深远的影响。这也使胡永科成为一名杰出的生态文学作家,长期以古岳、野鹰的笔名发表出版了大量生态文学作品。

  目前已出版作品《忧患江河源》(生态新闻作品)《谁为人类忏悔》《写给三江源的情书》《黑色圆舞曲》《玉树生死书》《生灵密码》《坐在菩提树下听雨》《巴颜喀拉的众生》《雪山碉楼海棠花》《棕熊与房子》《草与沙》《冻土笔记》《源启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诞生记》《杰桑·索南达杰》等16部,计400多万字,大多为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为主题的非虚构作品。曾获青海湖文学奖、延安文学奖、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奖、青海省文学艺术奖、青海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第八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等,曾三度入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

  有作品收入沪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全国农家书屋和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重点推荐书书目,有作品译成英文出版。《杰桑·索南达杰》《源启中国》分别入选2021年“回望建党百年”国家出版基金专项扶持项目和2022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文化学者、作家、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汪惠仁写道:“野鹰(胡永科)的文学是有益于我们人生的,下一代人读了,也有益于下一代的人生。”青海日报原副总编辑、作家王文泸先生写到:“一次次怀着朝圣般的虔诚,走向高原境内那些著名河流的源头,走向正在令人不安地消失的冰川,走向万山之宗的褶皱,走向原始森林深处,苦苦地探索、比较、追问和记录,他常常走得脚掌起泡、嘴唇铁青,却是永不退缩。”

  这个人就是胡永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 陈燕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6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