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凝聚民族复兴精神力量

2022-11-23 10:48 |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复兴文库》展台前参观者络绎不绝。

本报记者 孙海悦 摄

《读者》朗读亭吸引参观者体验线下朗读、录音和线上存储、分享等交互功能。

本报记者 孙海悦 摄

“时代楷模”黄文秀的工作笔记,呈现出她生前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状况。

本报记者 章红雨 摄

  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北京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近日面向公众开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11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走进北京展览馆,与观众共同感受近1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在中央综合展区,由12个单元组成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地方展区,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33个省级展团,特色鲜明、亮点纷呈,彰显神州大地的多彩风姿。

  值得关注的是,无论在中央综合展区还是在地方展区,都能看到新闻出版广电行业的优秀成果,精品出版、全民阅读、主旋律影视、媒体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彰显出新闻出版广电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前进步伐。

  出版记录辉煌成就

  置身展馆,记者发现,一本本精品力作成为串联起中央综合展区及各地方展区的一颗颗“文化明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至第四卷陈列在醒目位置。党的创新理论重要著作及研究成果,近年来各出版社精心打造的重点主题出版物,以及重点理论学术期刊在“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单元入口展柜中集中亮相。

  新近出版的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复兴文库》,字里行间记载着中华民族近100多年的奋斗历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记录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的足迹;《政协文史“亲历、亲见、亲闻”文库〈辛亥革命〉卷》,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独特优势与鲜明特色;《宪法学习读本》,为知法、守法、用法提供权威参考;《中国的全面小康》等政府白皮书,成为外界了解中国的权威消息来源。

  “展场里的书真多。”吴宝臣、孙慧新老两口走得慢、看得细。吴宝臣是个科技迷,特别爱看科技书,他对中国的科技飞速发展赞叹不已。他告诉记者:“以前定位系统是国外发达国家说了算,现在我国有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可以向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还有嫦娥五号成功将1731克月球土壤带回地球,说明中国的无人探月技术已领先世界。这些高新技术成果及时转化为图书,将来都是科技史的一部分。”

  步入地方展区,北京的“北京文化书系·红色文化丛书”、河北的《绿色奇迹塞罕坝》、江苏的《江苏文库》、浙江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安徽的《中国手工纸文库(10册)》、江西的“江西文化符号”丛书、广西的《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重庆的《大足石刻全集》、四川的《决战贫困——四川脱贫攻坚书系》、甘肃的《悬泉汉简》……一部部精品力作成为彰显各地文化建设成就的重要写照。

  在山东展区,今年9月出版的中华儒学经典著作集成《儒典》被摆放于明显处。看到记者关注《儒典》,讲解员彭馨莹热情地向记者作了讲解。记者得知彭馨莹来自临沂市博物馆,问她对于临沂最自豪的是什么?她开心地说:“当然是沂蒙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把沂蒙精神的特质高度概括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种精神现在仍是激励我们临沂人奋勇向前的精神法宝。”

  正能量作品激人奋进

  新老版本的“新闻记者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的重要版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智能设备等实物展示,记录着新闻舆论战线10年奋斗的足迹。其中,一张由记者拍摄的4.2万余名驰援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生照片组合的肖像图,成为新闻工作者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动人写照。

  《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中国医生》《流浪地球》《功勋》《觉醒年代》《大江大河》……这些广为大众熟知的影视作品,因“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印有海报的展板成为参观者驻足的打卡地。

  《中国诗词大会》《中国考古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因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受参观者喜爱。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主管褚晓玲告诉记者,新时代赋予影视作品创作者以新的责任。“可喜的是,我看到目前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充分将主流意识形态以及社会需要弘扬的正能量融入作品中。这些作品用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动人的荧屏形象,抒写家国情怀、唱响主旋律,充分体现了影视作品为国家文化发展服务的使命所在。”

  反映我国脱贫攻坚波澜壮阔历程的电视剧《山海情》,让退休干部徐德昌和老伴在观看时几次流下热泪。他说:“电视剧中的基层干部形象可信可亲可敬,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脱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定决心。这样的电视剧给人以信心和力量,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这样的精品力作。”

  学习型社会深入人心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全民阅读大会致贺信,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正逐渐深入人心。

  面对新书好书层出不穷,用轮休时间前来参观的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医生曲韵不禁感慨:“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建设学习型社会,深化全民阅读活动,我们医务工作者要多看书多学习,才能为百姓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你看这是在苏州举办的江苏书展。”看到家乡的信息,苏州驻京干部严志有点激动。严志告诉记者,大运河文化源远流长,近些年江苏特别重视大运河文化建设,围绕大运河文化进行挖掘和保护,通过出版一系列图书进行文化积累与传承。

  多次在江苏书展买书的严志很有感触:“江苏书展把全国知名出版社的好书集中在一起,让人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好书、买到好书,非常方便。苏州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城市,老百姓都很爱读书,大家每年都很期盼这一文化盛事。”

  除了看书,手机读报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头条工程”、《光明日报》“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对外传播融媒体平台、《经济日报》“经济学习”、中新社“习言道”融媒体栏目……中央媒体精心打造特色栏目、网站、融媒体平台,成为人们把握时代发展变化的主渠道。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黄汝霖告诉记者,他日常多用手机获取新闻资讯,常看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在他看来,接地气的语言、视频化的方式,让主流媒体与青年群体距离更近。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生产新闻产品,让主题宣传更加入脑入心。

  来自新闻出版人的自豪

  “在展馆最大的超高清屏幕前与八桂风情合影”“制作一碗螺蛳粉就能参与广西特产抽奖”成为展馆爆点。记者在广西展区意外地发现了几位特殊的身影,他们是来自广西人民出版社的编辑罗雯和《广西日报》的记者孙鹏远。罗雯和孙鹏远展前参与了广西展区展板文稿的撰写工作,展中“化身”现场工作人员。能够深入参与这么重要的活动,他们引以为傲。

  孙鹏远负责广西展区中“民族团结 同心向党”篇章的文稿撰写。从最早几千字素材的整理,到删减、确定为现在的几百字,却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他说:“这次文稿撰写增强了我的政治意识,更磨炼了我的业务能力。”

  “欢迎参与螺蛳粉制作互动游戏!”看到有参观者步入广西展区,热情的罗雯立刻引领参观者参与互动游戏。记者注意到,螺蛳粉、龟苓膏、桂林米粉等广西知名特产和写有“壮美广西”的口罩,就这样被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陆陆续续带到了神州大地。

  身为广西出版人,罗雯对广西10年来取得的成就了然于心。她说,今年8月在广西钦州市灵山县旧州镇开建的平陆运河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江海连通的大运河,建成后将改变广西临海但没有江河通航入海的现状。

  看着“黄文秀”一手一个扶着留守儿童的塑像,罗雯告诉记者,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黄文秀先进事迹为蓝本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电影《秀美人生》、音乐剧《青春之歌》、报告文学《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黄文秀》等多种文艺作品已走出八桂大地在全国流传。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以史实向参观者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责任编辑: 张泽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79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