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获奖评论:正能量澎湃舆论场

2022-11-23 10:47 |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评论以鲜明的立场、严密的逻辑、酣畅的说理,在众多新闻体裁中拥有独特的传播效果,评论类作品也历来是中国新闻奖的重要门类。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22件评论作品脱颖而出摘得奖项,包括特别奖1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8个。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梳理获奖名单发现,其中既有致敬党的百年华诞的鸿篇巨作,也有劝关注居民家门口小路的微观话题。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计民生是我们国家的两端,获奖作品题材虽然有大有小,但无一例外都主题鲜明,反映时代精神,引导社会舆论。”记者近日采访了本届评委和获奖作品的主创人员,请他们解析作品成功之道。

  紧扣重大主题 关照国计民生

  对于重大主题,文字评论有条件在较大篇幅中纵横捭阖、层层深入,凸显论述的高度深度,兼具历史厚度和情感温度,与其他体裁相比具有一定优势。

  本届获奖评论中,有4篇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刊发的社论和重要政论,分别是获得特别奖的《百年辉煌,砥砺初心向复兴——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获得一等奖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求是》)、《砥柱人间是此峰——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南方日报》),获得二等奖的《百年风华:读懂你的样子——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新华社)。

  几篇作品以恢宏高远的视野、深入系统的思考、饱含深情的笔墨,深刻揭示百年大党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思想逻辑,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风骨品格。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主创者、求是杂志社政治评论部主任宋维强、副主任孙煜华向记者谈道,我们在写作中始终坚持思想第一、思想为王,一是按照这个理念确定框架结构、叙述逻辑,讲好故事;二是力求于生动平实中见思想、见深刻,深刻与平实并不矛盾,关键是要让思想与表达有机结合。

  这篇社论的核心,一是要展现中国共产党100年来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的人间奇迹,展现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无畏壮举和忘我奉献。特别是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二是要讲清楚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不是凭空得来的,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基于此,我们运用了几种写作手段:一是强化历史感,坚持大历史观,把党的百年奋斗置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500多年、新中国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坐标系中,看清伟大成就来之不易;二是突出对比,运用具有说服力的史实、事实、故事、数据等,通过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的鲜明对比,摆事实、讲道理;三是在谋篇布局、起承转合上下功夫,‘浓妆淡抹总相宜’,就是围绕主题设置远景近景,节奏有快有慢,该浓墨重彩的就不惜笔墨,该一笔带过的就高度概括,总之使材料服务于主题的表达。”主创者说。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在《决不允许“鸡脚杆子上刮油”》(《湖北日报》)、《如此“满意”失民意,“人民至上”怎落地?!》(北京广播电视台)、《复园里“复原”之路的启示》(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等获奖作品中得到了鲜活展现。

  王宇分析:“获奖作品中的小话题,一定能找到其背后折射出的大主题。”

  获得一等奖的《决不允许“鸡脚杆子上刮油”》对群众身边的“微腐败”现象,特别是伸向民生领域、弱势群体的“黑手”大张挞伐,充分彰显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动力源泉”这一重大主题。《如此“满意”失民意,“人民至上”怎落地?!》紧扣“人民至上”理念,积极阐释中央精神,同时为基层百姓呐喊,吃透“两头”,赢得听众共鸣,推动问题整改。《复园里“复原”之路的启示》通过讲述人、路、历史建筑之间的故事,揭示了只有增强新发展理念,才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主题。

  有力引导舆论 展现媒体担当

  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涉及民众利益的舆情发酵迅速等情况,主流媒体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就要用好言论评论这个武器,有效发挥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

  本届获奖评论中,篇幅最短小的一篇是经济日报社全媒体平台发布的《不要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储存一定生活必需品》,全文只有429字。

  2021年11月2日,一条“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的新闻刷屏,网上出现各种“脑补”解读和“富有想象力”的猜测,舆情迅速发酵,很多人开始抢购。经济日报社迅速作出准确判断,主动与商务部门沟通,了解真实情况,于11月2日12时01分在经济日报社新媒体推出快评,并进行全媒体推送,很快平息了负面舆情和抢购风潮。

  这篇评论主创者冯其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这次成功应对来看,首先是记者要善于捕捉经济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焦点,迅速作出准确研判和专业解读,同时,要有快速反应的新闻生产机制,并辅之以有效的传播手段,而这些都有赖于持之以恒的专业积累。”据了解,《经济日报》建立了一整套快速反应机制,包括舆情监测、信息研判、任务分配、产品制作、内容推送、效果反馈等环节,充分发挥报社各平台力量协同开展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这篇评论中并没有专业的经济学话语,而是心平气和地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冯其予认为:“评论语言要尽量说平实的话,要让人一听就知道你在评什么、想表达什么,以及有没有道理。”

  评论需要客观理性,也需要有立场、有锋芒。《决不允许“鸡脚杆子上刮油”》选题源于湖北省委主要领导在省纪委十一届五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指出基层“微腐败”问题不容小视,该评论主创者李保林由此切入写作。文中以短短600余字陈现象、挖根源、指危害、道措施,最终落脚于让人民群众从正风肃纪反腐中得到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文中还引用“鸡脚杆子上刮油”“鹭鸶腿上劈精肉”等俚语,沾泥土、接地气、冒热气。

  李保林分享道,评论要提升准度、锐度、力度、深度,增强战斗力、说服力、吸引力、号召力,必须探索实践“短、实、新、深、活”的文风。

  2021年,中央有关部门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光明日报》及时开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专栏,获得一等奖的《三观岂能跟着五官走》即是该栏目的第四篇。该评论把论点放在三观上,一针见血地指出,“颜值即正义”背后是不良倾向下价值理念的跑偏,倡导“少谈一点颜值,多谈一点文化;少做一些伪流量,多传播一些正能量”,最终提出用精品力作回馈粉丝期待的主张,起到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创新传播话语 赢得各自精彩

  “本届评论作品评选中,强调媒介融合的趋向还是比较明显的。很多作品体现出报道模式、话语风格、表达方式上的创新。传统的广播电视评论在融媒体环境下如何实现和受众的情感交流、赢得舆论阵地,多个获奖作品有着示范意义。”王宇分析。

  获得一等奖的《跟随总书记的脚步 到塞罕坝看树看人看精神》(央视新闻客户端)节目创新国内时政现场评论形式,评论员杨禹第一时间在核心现场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展开评论,创新拍摄制作方式,在现场评论中加入小窗口视频画面、AE包装字、航拍出镜和特色转场等,使评论更加鲜活、利于传播。

  《复园里“复原”之路的启示》节目中使用多种电视语言来展示主题。开场是开学第一天的拥堵现场,几乎没有什么解说,现场直击人心;在讲到“近30年间,我国有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其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时,受损的老建筑和苍凉的音乐,让人揪心;在提到新方案时,动态图示一目了然,看了安心。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记者、作品主创之一林丹对这一选题跟踪报道了5年,她告诉记者:“这是一个鲜为人知但极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保护故事,通过一座历史建筑的命运变迁,生动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理论在福建的传承与实践。除了呈现文化遗产保护者的声音,我们还多方努力,采访了福州市城乡建总相关工作人员、周边居民、专家学者,以及这座历史建筑原住户的后人等,展示各方观点,并在层层递进的评论中,论证、揭示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

  广播评论虽然不见其面、只闻其声,但并不掩盖其光芒。本届中国新闻奖多个获奖作品都充分发挥了广播评论所长。“不满意要说三遍,非常不满意!非常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如此“满意”失民意,“人民至上”怎落地?!》中,现场采访市民的同期录音极具感染力,犀利指出满意不满意关键看民意,“人民至上”在基层落地来不得半点官僚主义。《“双减”政策来了 期待教育回归“初心”》(宁夏广播电视台)音响丰富而恰到好处,充分彰显了广播评论掷地有声的特色,受到听众和网友的一致好评。

责任编辑: 张泽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79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