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追光路上,于平凡中见证伟大时代丨解读第32届中国新闻奖湖南获奖作品

2022-12-09 15:05 | 来源: 红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编者按:纸上波澜,笔下春秋,新闻工作者是记录者、参与者、推动者。他们竭尽所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是一种使命!更是一束荣光!

  社会变迁,时代进步,广大新闻工作者总有一份在奔跑中勇毅坚守的笃定,总有一份在混沌中不畏浮云的澄明,总有一份在纷繁中敬戒自持的初心。执笔芳华、艰行千里,抒写奇迹、见证伟大,“追光之人”终将繁华加身,立于追光之下!

  中国新闻奖是全国新闻行业的最高奖项,对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是一项至高无上的荣誉。图片来源:中国记协网

  记录时代风云,不负崇高使命。

  11月8日,北京,记者节当天,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76件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其中,湖南有19件新闻作品斩获殊荣,获奖总数居全国前列。

  这项全国新闻行业的最高奖项,对于各新闻单位和每一位媒体人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纵观湖南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的19件作品,既有充满人民情怀、内涵深刻的主题报道,又有站位高、说理严谨的评论文章,还有短小精悍的消息,以及形式新颖的新闻漫画、融合报道……这些新闻精品背后,蕴含的是湖南新闻工作者于平凡中见证伟大时代的真情记录,折射出的是他们对新闻事业永不停息的孜孜追求。

  匠心

  抒写中国奇迹 记录时代精彩

  伟大的时代,需要用心、用情、用力去抒写与记录。

  百年党史,峥嵘岁月。2021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湖南广播电视台围绕这一主题重磅推出《为有牺牲》《百炼成钢·党史上的今天》等系列精品之作。

  2021年7月5日至16日,湖南卫视重磅推出11集系列专题《为有牺牲》,回望百年党史,缅怀湖湘英烈,赓续精神血脉。

  系列新闻专题《为有牺牲》感情真挚,细节感人,采访制作历时三个月,共计11个采访组分赴各地,深度挖掘湖湘大地上感天动地、鲜为人知的英雄故事。专题以时间为脉络,一一致敬为建立、捍卫、建设新中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英勇献身的韶山五杰、何叔衡、杨开慧、左权、抗美援朝英雄黄金菱、抗洪英雄高建成、青山女儿方璇等革命烈士。

  这样一部缅怀湖湘英烈的新闻大片,以独具匠心的形式探索叙事,使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达到了有机统一。正如《为有牺牲》主创人员所说:“我们期望以冷静的态度、客观的视角,通过细节刻画和人物深情讲述,让观众在荧屏前与百年来的时代‘相遇’,与英烈人物‘重逢’,达到共情共鸣。”

  走进党史深处,寻访历史现场,每一个关键节点、关键事件,大家都能从中感受到我们党创业的艰难、初心的坚定、行动的坚决。

  湖南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百炼成钢·党史上的今天》是一档全国最早推出、持续时间最长的党史节目,贯穿2021年全年。

  湖南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百炼成钢·党史上的今天》,作为一档全国最早推出、持续时间最长的党史节目,贯穿2021年全年。节目选取每天在党史上曾发生的重点事件进行权威的解读,采用珍贵史料、历史现场实拍、虚拟现场还原等多种手段,以及新闻主播、知名艺术家、奥运冠军、科学家、青年学子等先后出镜讲述,推动了党史故事“破圈”传播。

  记录时代风云,把党的声音传播得更广更远,这不仅是新闻工作者的本职,更是一种荣光。

  《湖南日报》制作的大型全景式新闻漫画特刊《十八洞村:走上幸福大道》。

  2021年4月30日,湖南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长沙举行。在这历史性时刻,《湖南日报》推出8个版连版印刷的大型全景式新闻漫画特刊《十八洞村:走上幸福大道》,首次以新闻漫画形式,全方位、全景式呈现“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波澜壮阔的脱贫之路。

  “当时接到任务后,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网上关于十八洞村的各种传统体裁和新媒体产品有很多,但以新闻漫画这一艺术形式来展现精准扶贫的宏大主题,却非常罕见。”作为《十八洞村:走上幸福大道》作品第一道重要工序草图的绘制者,湖南日报影像传媒公司副总经理、高级编辑刘谦说起这幅作品背后的创作过程,如今依旧感慨万千,“从实地采风、绘制草图,再到上色、调整细节、定版印刷,这幅漫画包含了18个和十八洞村有关的故事,塑造了200余个人物,用8个版连版印刷大型全景式新闻漫画,我们也是首次尝试,它凝聚了太多同事们的心血。”

  从冬到春,与夜灯相伴,历时近5个月时间创作的具有强烈新闻属性的创新性文艺作品《十八洞村:走上幸福大道》,彰显着人民领袖的思想伟力,折射着湖南新闻工作者的坚守与担当,以小故事折射着大时代的光芒。

  初心

  和人民同呼吸 凝聚奋进力量

  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这样的新闻作品才有力量,才能引发广泛共鸣。

  如何在烟火气中观察国是,让新闻报道既“搭天线”,又“接地气”,还“冒热气”?2021年5月17日至6月5日,湖南卫视推出11集系列报道《国之大者》,每集约10分钟,讲述我国种业科学家为冲破西方技术封锁,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他们或在大漠戈壁,或在深山老林,通过几代人接续奋斗,终于完成从跟跑到并跑最终领跑的伟大跨越。

  湖南卫视推出的系列专题片《国之大者》,生动诠释了科学家们奉献、创新、笃定、传承的科学精神。

  在《国之大者:大漠育棉人 最是红柳魂》中,主创人员奔赴新疆,辗转乌鲁木齐、阿克苏、库尔勒多地,行程近6000公里,记录了长绒棉研究所几代科学家的辛勤耕耘。这样一条长途跋涉的采访路,在湖南广播电视台《国之大者》主创人员魏波心中,确是一条通向人民的幸福路:“在路上,心中才有时代;在基层,心中才有群众。我们要始终坚守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永远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现场,永远有最真实的力量。

  深入灾情最严重的地方,才能用镜头拍出直抵心灵的作品。正是秉持这样的信念,2021年7月下旬,湖南日报湘视频道记者辜鹏博,孤身前往河南暴雨灾情现场深入采访。

  《湖南日报》刊发的摄影作品《守护生命》。

  2021年7月26日,河南卫辉市遭受洪灾,城区被浸泡在水中。辜鹏博进入灾区现场,看到处于卫辉市区的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被洪水围困成了“孤岛”。眼前的场景深深触动着辜鹏博,“偶然之间,我看见不远处,两名怀抱婴儿的医护人员在水中缓缓前行,其中一名护士抱着一个在襁褓中熟睡的婴儿。那一刻,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洪灾现场,正是有医护人员的精心呵护,有救援人员大无畏的精神,襁褓中的婴儿才能睡得如此安然”。

  这是一曲生命的礼赞,也是湖南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的鲜活写照。一件件优秀新闻作品的背后,不仅有着强劲的脚力、独到的眼光,还有透彻的思考、精彩的表达。

  红网《燃!珍贵“月壤”完成正式交接存储韶山》利用网络优势,精心制作视频,把交接现场和毛主席的夙愿巧妙呼应、隔空对话,令广大受众为之动容。

  2021年12月25日,嫦娥五号备份存储月球样品交接仪式在湖南韶山举行。红网报道团队在出发前,对报道方案进行反复推敲。报道当天,前方采访团队在月壤存湘的新闻现场,利用网络优势,第一时间将拍摄素材回传后方,视频剪辑把交接现场和毛主席的夙愿进行了巧妙呼应,呈现出了一种“隔空对话”的效果,鲜活地展现了“九天揽月梦成真”的特殊意义。

  同时,当天的消息稿并没有仅局限于嫦娥五号备份月球样品交接仪式事件本身,而是层层深入,介绍了月壤由来、存储地点,以及存储韶山的意义,报道内容形成了完整的阅读信息链,让受众不仅直观感受到了月壤交接存储韶山的振奋之情,还看到了中华儿女向美好未来拼搏奋进的信心。

  作为主创成员之一,红网采访中心记者李赛凤坦言:“参加这次采访,心情既激动又紧张,能够在现场亲眼目睹并见证这个举世瞩目的重要时刻,并和同事们一起参与其中,自己感到十分幸运!”

  当红网报道团队听到学生们在现场齐声朗诵“今天,月壤入湘圆夙愿,神州大地凯歌还,红旗漫卷美如画,万里长征更向前……让我们一起振臂高呼,九天揽月如您所愿,祖国强盛如您所愿,民族复兴如您所愿”的诗歌时,大家内心的激动之情油然而生,这是一种民族信念的传承与延续,也是航天精神与伟人故里红色基因的交相辉映。

  那一瞬间,作为新闻工作者,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通过文字、视频把这一高燃时刻鲜活地呈现出来,和更多受众分享,这是媒体记者的职责与使命,也是内心情怀最真挚的表达。

  恒心

  坚持守正创新 推动融合发展

  主力军挺进主战场!众多精品报道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立足全媒体阵地守正创新、乘势而上,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缩影。

  《村村响大喇叭》是湖南广播电视台推出的服务“三农”、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的栏目。

  新闻怎样“声”入人心?2020年初,湖南广播电视台瞄准乡村,以新时期宣传工作和传播对象的需求为抓手推出《村村响大喇叭》栏目,用创新的节目方式为乡村振兴营造氛围。节目不仅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还制作成《快查收,湖南开出新冠防控中药预防方!》等微信融媒体产品,将《你晓得啵咯》《反电诈·护万家》等众多子栏目的精彩稿件进行网络传播。

  《村村响大喇叭》栏目通过湖南电台潇湘之声及覆盖全省101个县、1740个乡镇、27421个村级广播室的41.27万只大喇叭播出,把党的声音送到田间地头。

  《湖南日报》推出的融合报道作品《H5丨手机里的小康生活》。

  手机里的小康生活是什么样?2021年9月18日,湖南日报推出了精心制作的融合报道作品《H5丨手机里的小康生活》,讲述了“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老人的孙子朱小红的小康故事。

  创作团队用“手机”作为与用户互动的虚拟载体,产品模拟手机形态,呈现朱小红的“小康”生活。设计了“微信”“地图”“相册”“相机”“支付宝”等8个最常见的APP图标,通过朱小红的生活视角,嵌入相关联的6个短视频,并融入了直播页面、微信视频聊天、朋友圈留言等大量互联网元素,让用户真切感受到了如今沙洲村“吃穿不愁、人居环境优美、乡村振兴如火如荼、民族团结繁荣发展”的小康图景。

  跨界融合,让传播的张力更深、更广。

  2020年3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委网信办指导下,红网策划上线了“乡农荟”,打造了网络媒体助力乡村振兴的全新模式。

  湖南主流公益助农平台“乡农荟”,持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渠引水、创新赋能。

  “乡农荟”上线后,“直播带货+媒体品宣+企业集采”的全新模式,线上线下“双驱动”助力销售,不仅搜集和发布湖南各地优质农产品产销信息,打通了供需对接渠道,更开创性地开展地方领导带货的“乡农荟大直播”活动,帮助各地农户、合作社实现了销量复合增长。

  乡农荟产品负责人文卓介绍,为了让农户好的产品被看到,让消费者买到更实惠更优质的商品,他和团队成员从保靖的茶园,到炎陵的黄桃果园,再到龙山的百合种植基地、靖州的杨梅林、澧县的葡萄园……在广袤的湖湘大地,留下了他们挖掘好物、推荐好物的足迹。

  “目前,我们一共开展了50余场次助农直播,累计观看超过21.8亿人次;提供农业供需信息62000余条,带动全省农业产业关联销售超过22.8亿元,助农兴农成绩斐然。”湖南红网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乡农荟平台负责人喻健介绍。

  助农的脚步从未停歇,乡农荟也在迅速成长。今年8月,升级版“乡农荟”平台焕新亮相,进一步完成多功能融合,可持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渠引水、创新赋能。

  长沙晚报新闻业务研究《融入数字经济,拓展传媒产业空间》。

  近年来,“数字经济”日渐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热点。长沙晚报新闻业务研究《融入数字经济,拓展传媒产业空间》,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结合媒体经营中遇到的难题,从内容创意的内生机制、科技创新的外在驱动、智能治理的核心竞争力、业态融合的“杀手锏”四个方面,探讨传媒产业融入数字经济的发展路径,为全国城市党报深度融入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脚下有泥,心中有光。

  传递党的声音、回应群众关切、讴歌人民伟大创造,新时代新征程上,湖南新闻工作者以恒心坚守初心,以匠心打造精品,用一件件“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新闻作品,从记录平凡生活的点滴出发,书写着伟大时代里绚烂而动人的华章。

  附:第32届中国新闻奖湖南获奖作品名单

  一等奖

  系列报道 国之大者 湖南广播电视台

  新闻编排 坐上火车去老挝 湖南广播电视台

  新闻专栏 村村响大喇叭 湖南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

  典型报道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湖南广播电视台

  二等奖

  消息 (今天,我们一起送别袁隆平院士)倾尽一城花 送别一个人 湖南广播电视台

  新闻专题 为有牺牲 湖南广播电视台

  重大主题报道 百炼成钢·党史上的今天 湖南广播电视台

  国际传播 我们都是追梦人 芒果TV

  融合报道 H5 | 手机里的小康生活 新湖南客户端

  三等奖

  消息 燃!珍贵“月壤”完成正式交接存储韶山 红网

  评论 《见证三湘儿女矢志不渝的奋斗——“矮寨不矮、时代标高”系列评论之一》湖南日报

  新闻专题 格桑花开雪域边陲——苹果树下的科学梦 湖南广播电视台(与西藏广播电视台共同制播)

  新闻专题 青春正当时——高原上的女兵班 芒果TV

  系列报道 “湘”土新生代 湖南日报

  新闻摄影 守护生命 湖南日报

  新闻漫画 十八洞村:走上幸福大道 湖南日报

  新闻访谈 美国抗疫 何以“第一” 湖南广播电视台 卫视频道

  新闻业务研究 融入数字经济,拓展传媒产业空间 长沙晚报社 刊载于《新闻战线》

  应用创新 湘农荟 时刻新闻客户端

责任编辑: 陈燕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8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