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10件新闻纪录片作品脱颖而出摘得奖项,包括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5个。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委、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红军概括道:“获奖作品选题紧扣新时代脉搏,有高度、有准度;表达追求艺术创新,有温度、有细度;传播注重融合互动,有效度、有广度。”
紧扣重大主题,突出思想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对新闻纪录片而言,张红军认为,选题的高度和准度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是记录和报道党和国家重要历史节点,传播主流、记录时代、推动进步、守望正义。
比如获得一等奖的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系列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撷取中国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用生动的党史故事,形象反映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以小切口折射大主题,以小故事揭示大道理,挖掘了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献、档案,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了一份学党史、悟思想的权威教材。又如获得二等奖的北京广播电视台《我为群众办实事之局处长走流程》,突破以往的传播视角,以“听不如看,看不如干”为宗旨,重新解构人物关系,打破领导与群众之间的身份界限,让党员干部俯下身、沉下心,深入一线体验百姓办事流程,从“身受”到“感同”,真正做到用脚底板丈量民生问题,从而精准施策,提升政府工作与服务效能。透过真实记录,也带观众看到了“局处长走流程”为群众办实事的真样子。系列内容呈现背后,体现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推进各项改革、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的初心与决心。
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委、山西广播电视台总编辑李占鳌认为,本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纪录片注重突出思想性,紧扣建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主题,政治性、新闻性强,用心用情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特别是《我为群众办实事之局处长走流程》把党史学习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真正落到了实处,见高度、接地气,为重大主题宣传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
“获奖的新闻纪录片在选题上无不紧扣新时代脉搏,充分体现出中国新闻奖的示范引领作用。”张红军说道。
聚焦热点事件,突出时代性
“《开往春天的高铁》《大河流日夜》等作品注重突出时代性,聚焦热点事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记录一个个普通人的真实故事,展现新时代中国人笃行奋进的追梦征程,记录新时代蓬勃发展的中国,全方位全景式展现了新时代新气象。”李占鳌说道。
获得二等奖的江西广播电视台《开往春天的高铁》展现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紧紧把握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成效彰显革命老区的勃勃生机、展现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奋进风采的历史印记,生动呈现了赣深高铁为赣南这片曾经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山高路远之地注入的无限活力和蓬勃生机,深刻展现了在跨越时空的伟大建党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指引下,人民群众乘势而上、奋力拼搏的精神面貌。
山东广播电视台《大河流日夜》获得二等奖。记者从山东广播电视台了解到,《大河流日夜》历经两代纪录片人的坚守。为了完成拍摄,摄制组租住在农户家中,经过几年的相处和农户处成了好邻居。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为了完成最后的拍摄,导演自驾从老家赶赴梁山,一路长途跋涉,因担心有感染风险不敢停车休息……2个小时的纪录片仅素材积累就达6000多个小时,同期声120多万字,剪辑制作历时半年多,背后的艰辛可见一斑。
好的新闻作品需要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扎根基层,俯下身、沉下心,注真情、传实意,在不断的打磨中雕琢作品,在默默坚守中锤炼精品。
善用融媒手法,突出艺术性
“中国人总是被这样可爱的人保护得很好”“看完后想参军”“当兵才知道帽徽为什么这样红,当兵才知道祖国山河在心中”……这是很多观众看完获得一等奖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兵请入列》之《青春无悔丨180日的蜕变,新兵已入列》后的留言,作品对新兵群体真实、极致的展现,在青年群体中引发强烈共鸣。
不见金戈铁马,却足以让观众热血沸腾。这部作品以新兵群体为视角切入,通过拍摄普通青年的人生选择,给更多面临生活选择、职业挑战,寻求突破、憧憬未来的青年另一个看待世界的角度。同时,激发青年爱党、爱国、爱军情怀,推动青年关心国防建设、投身军营。作品将“主流话语”和“年轻表达”巧妙融合,规避了以往军事类纪录片同质化问题,实现了军事纪录片传播热度与网友口碑双“入列”。片中19岁西藏戍边女兵“我家不止我一个,我牺牲了把我忘了就行了”的话语更是让亿万网友破防。
在李占鳌看来,这部作品注重突出艺术性,既有传统纪录片手法巧妙的构思和布局,创作视角接地气,表现手法唯真唯实,同时也具有融媒体时代特征,善于运用新媒体表现手法,在标题、形式上创新表达,致力提升网络化传播效果,成为融合传播环境下新闻纪录片的成功探索。
《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的多元创新则体现在,形式上综合运用当事人讲述、情景再现、手绘动画、历史影像资料、彩色沙画等,打磨好微纪录片这一产品形态;叙事中设置悬念,营造强烈的氛围感、沉浸感,把凸显网感作为重点;故事上增强揭秘性和细节呈现,用鲜为人知的党史人物故事提升节目的影响力。
“新闻纪录片不仅要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来传播主流价值观,还要通过艺术手段,以作品的逼真感和艺术感染力来温润心灵、启迪心智。”张红军说,此次获奖作品在艺术表现上不仅有故事讲述的悬念与张力、体现纪录美学的鲜活影像记录,还有长时空跨度的命运抒写等,既有表达的细度和质感,又有真情和共情的温度,可谓“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李雪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