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届中国新闻奖近日公布,《工人日报》评论《货拉拉道歉:每次改进都用生命来换,代价太惨痛!》获奖。这篇发布于工人日报移动端的评论作品,针对新兴行业暴露的问题及时理性发声,发挥了主流媒体在融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舆情引导作用。
新闻评论摘得中国新闻奖,工人日报社已不是首次。《工人日报》有一块“老牌”名号响亮的阵地——新闻评论版,于2000年11月创办,开中央级大报之先河。仅在这块新闻评论版就诞生过7个中国新闻奖。
《工人日报》新闻评论一直保持强劲的社会影响力和很高的社会声誉。22年来,从新闻评论版问世到融媒评论矩阵创建,《工人日报》新闻评论发声的场域越开越大,引发社会强烈反响的作品越写越多,新闻评论“工”字招牌越擦越亮。
从新闻评论的“黄金时代”出发
上世纪90年代末,新闻评论还是一种比较新的文体。“我们出于提升报纸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创办了新闻评论版。”工人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刘家伟介绍。
当时,《工人日报》新闻评论的定位是对最新发生的重要新闻事件发声,其特色之一是每块新闻评论版均推出一篇《社评》——代表报纸声音与立场的重头评论。在那个主流媒体新闻评论的“黄金时代”,《工人日报》一周最多刊出6块新闻评论版。
“新闻评论必须具有思想性,这不是一种过高的要求。”在《工人日报》新闻评论部成立之初,时任新闻评论部主任的刘家伟提出这样的主张。
兼具思想性、新闻性、可读性的《工人日报》新闻评论很快受到读者追捧及业界肯定,在当时新闻评论界亮起了“工”字招牌。2003年,第13届中国新闻奖(2002年度)揭晓时刻传来好消息——《工人日报》的《社评》专栏获“新闻名专栏”奖,评论作品《让人民群众成为舆论宣传的主角》获得二等奖。
据《工人日报》新闻评论部现任主任刘文宁介绍,《工人日报》的《社评》专栏每年刊发近200篇时政评论,至今已坚持22年,先后有6篇文章获得中国新闻奖。除《让人民群众成为舆论宣传的主角》外,还有获第15届中国新闻奖(2004年度)的《用心灵去感知那别样的世界》、获第17届中国新闻奖(2006年度)的《以公民的姿态站立》、获第20届中国新闻奖(2009年度)的《那一双双手,不仅诉说着艰苦与寂寞》、获第30届中国新闻奖(2019年度)的《别把超时加班美化为“拼搏和敬业”》和获第31届中国新闻奖(2020年度)的《“自愿”不能成为职场伤害的“美丽借口”》。
“多年来,评论员新老交替,而《社评》专栏始终不变的是对新闻评论宗旨和主流媒体职责的坚守。”刘文宁说。
以栏目创新提升评论影响力
2021年6月3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2021年中国报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四川成都召开,大会公布了2020年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入选项目名单,融媒评论栏目《工人日报e网评》入选。
这是《工人日报》新闻评论进军融媒时代的一次标志性突破,得益于《工人日报》对于时下受众及传播生态的准确研判和创新探索。同时,离不开《工人日报》在纸端以栏目创新提升评论影响力的长期积淀。
《工人日报》新闻评论版各栏目定位清晰。“社评”为该报评论员主笔的头条评论,针对新近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典型社会现象,从较宏观层面作深入、理性、客观的评论。其他来论栏目,有的直抒胸臆,单刀直入、短小精悍,有的强调新闻的及时、视角的独到、分析的深入、个性的表达。其评论视野囊括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
2010年,《工人日报》新闻评论版推出一个全新栏目《我在我思》(2020年起更名为《现场·我在我思》)。这是一个新闻随笔或时政随笔的栏目,在当时纸媒新闻评论同质化背景下,尝试植入一种新的评论风格,改变有的评论“只有骨头没有肉”的状况。“它介于时评与记者手记之间,针对较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社会动向,结合记者以往采访经验、观察和感受,提供新闻纵深更多侧面的信息与思考,表达记者独特的见解和情感,提升评论的可读性与影响力。”刘文宁介绍。
秉持文明、公平、正义、理性的价值理念,《工人日报》新闻评论以针砭时弊、关注民生、贴近百姓的视角,依靠专栏、专版力量,一次次在重要话题纵深讨论方面发力。2016年,让工匠精神“生根开花”系列的7篇评论,从新闻事件、人物对话和细节切入,多层面多角度讨论了什么是工匠精神、如何弘扬工匠精神。2017年策划推出了专版讨论《中国制造如何遇见更美好的未来》。在不久前的《二十大新闻观察》专栏中,《大道之行,壮阔无垠》《领导的发言短了,基层代表的发言长了》《理直气壮地守护好我们的根与魂》一篇篇系列评论凝聚磅礴精神力量。
融媒评论打通求解真相的“绿色通道”
随着融媒体时代到来,“评论上网”成为新课题。
“新闻评论追求有突破、有思想、有影响,但是再好的内容也需要让更多人看得到才有效。”刘家伟等工人日报社领导着力于深化媒体融合进程中新闻评论的创新。
2019年5月,《工人日报e网评》栏目面世,这是《工人日报》媒体融合创新改革的一个试点栏目,是专门为移动端打造的评论栏目。
“今天,我们需要着力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评论的流程再造和表达创新。”刘家伟介绍,《工人日报e网评》栏目以项目制的形式运作,打破现有的部门界限,整合社内报、网、微、端评论力量和资源,形成一个开放平台。“主创人员有十来个人,来自报社多个部门,有兴趣的可以随时加入。所有选题策划、讨论、审改、签发、推送等,全部在线上进行。”
该栏目注重与网友“同频共振”,议题设置追求媒体与受众的“最大重合度”,着力语态创新、形式创新与品牌创新。在3年半的时间里,《工人日报e网评》共推出380多篇评论,不少文章成为百万级、千万级“爆款”,在受众及业界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基于《工人日报e网评》栏目的实践,《融媒评论观察》一书于2021年9月正式出版,原汁原味地记录了新时代主流媒体新闻评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求变求新的实践历程,梳理出诸多融媒评论的理性思考与规律性提示,为时下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一个务实创新的范例。
提笔落墨注重从个案到普遍意义的思考
2021年2月24日下午4点16分,工人日报客户端推出一篇融媒评论,聚焦当时讨论得沸沸扬扬的货拉拉事件。这篇题为《货拉拉道歉:每次改进都用生命来换,代价太惨痛!》的评论从“女子跟车搬家途中坠亡”的新闻切入,探讨新兴行业发展过程中消费者的安全及行业健康成长话题。
文章跳脱出围绕新闻表面的争议,直指个案折射出的行业内部深层问题。在横向上,梳理过往相似意外案例,准确归纳概括出不同平台不同事件发生的共同原因;在纵向上,鞭辟入里地分析出新兴行业意外频发的症结。从个案到对普遍意义的思考,使文章引发了众多网友共鸣及良好的传播效果。
多年来,工人日报社打造了一支高水准的评论员队伍,他们的文章既论及国计民生等大事要事,也涉及登上热搜等热点舆情事件,他们借新闻事件探讨复杂问题的成因与规律,展现人文关怀和对共同价值的探索,彰显主流媒体的职责担当。
“事实上,每一个新闻事件都必然有特定的生成条件。把这些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偶然的、个案的东西上升到普遍意义上予以观照和认识,那么,这样的文章与空泛之作自是不可同日而语。在日常编辑工作中,也正是这样的稿件一次次地触及我们的‘兴奋点’,坦率地讲,也正是这些东西的存在,让我们体味着工作的意义。”当年创办新闻评论版之初,刘家伟的这段话可视为《工人日报》新闻评论在坚守与创新中不断与时俱进、彰显主流媒体责任与担当的一个注脚。(陈妙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