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起,web3.0接棒元宇宙,成为新的科技热词,一时间,在金融、互联网、媒体等各个行业,谈论web3.0蔚然成风,颇有web3.0大势将至的感觉。但与以往的风口来临后迅速铺满大街小巷不同,资本入局后的web3.0,依然与大众距离较远,大部分人未听说过web3.0,听说过web3.0的人中,又有大部分搞不清web3.0究竟是什么。
web3.0 的前世今生
从曲高和寡到落地生根
web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核心思想是将互联网上的资源在可视化的网页里直观表示出来。在web的推动下,已诞生30余年的互联网,从小众的军事和科研应用,普及到了整个社会。雅虎、网易、搜狐等门户类网站兴盛了十余年,报纸、广电等传统媒体也纷纷在网络开辟新的阵地。web时代信息包罗万象,但以静态和只读为主流,用户更多的场景下是作为观众,可交流的BBS社会影响力有限。进入新世纪,主打交互的web2.0被提出并开始崭露头角,2010年后,更是借助移动智能设备的发展,如星火燎原般完成了对全民的覆盖。当下,我们正处于Web 2.0的巅峰期,每天都被各种交互应用包围,如社交的微信,购物的淘宝,短视频的抖音,出行的滴滴。日常生活,已达到了无手机寸步难行的地步。
与脉络清晰、逻辑简单的web1.0和web2.0不同,web3.0的概念较为模糊。在不同的时期,web3.0曾被冠以不同的含义,当下大红大紫的web3.0,是众多版本web3.0中打造最为成功的一个,基本已成为正统web3.0。它是由以太坊联合创始人加文·伍德提出的“去中心化的网络”,即基于区块链技术,用户对个人数据拥有完全的主导权,无法被篡改,无需依赖平台。这一概念早在2014年已被提出,但因为当时缺乏具体且被大众熟知的应用场景,去中心化的理论极为晦涩,一直都处于只有理论没有应用的状态。近几年来,随着数字货币、NFT、元宇宙等全面爆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去中心化、虚拟身份、加密货币的讨论之中,Web 3.0从十分靠空想,变为了二分已实现,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web3.0 的优势
乌托邦式的互联网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web1.0,web2.0,web3.0,三者之间并非升级代替关系,而是互补并存的关系,web2.0时代的用户,同样有浏览web1.0新闻网站的需求,同样web3.0也并非要取代web2.0,只是根据需要互为补充。web1.0单向输出,无法交互的缺点,催生了主打交流的web2.0。而web2.0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生产生活,提升了社会运转效率的同时,也埋下了信息爆炸、盗版横行、原创资源变现困难、互联网巨头完全掌握用户数据等一系列问题。针对web2.0的问题,去中心化的web3.0,为大家描绘了一幅乌托邦式的美好画面:数字产权真真切切为用户自己拥有,不可篡改,互联网的控制权则属于用户集体。举个直观例子,在web3.0之中,可实现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包打天下,无需在不同平台间频繁切换。用户创作的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均会自动上链确权,不会被轻易转载复制。平台无法获取用户数据,诸如大数据杀熟、广告推荐等行为将不复存在,平台也无法对用户做出封号、删帖等操作。以上场景仅是web3.0应用推演的冰山一角,在去中心化真正精髓的DAO(分布式的自组织)和DAPP(去中心化应用)等利器的加持下,web3.0未来应用场景有无限多的想象空间。
此外,web3.0与元宇宙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能完全划等号。简单地说来,web3.0是骨架,元宇宙是身体,元宇宙想要实现,离不开web3.0在底层作为支撑。而元宇宙相比web3.0与现实脱节更大,空想成分占比更多,这也导致了其火爆一段时间后迅速退烧,略接地气的web3.0随后补位。
web3.0 的应用
有名无实和有实无名
尽管对web3.0的讨论,呈现一片火热的景象。但实际上web3.0在发展上,仍是处在摸索尝试阶段。践行了web3.0核心思想的头部应用,如以太坊域名服务ENS、隐私平台ZEN、数字钱包METAMASK、社交平台APPICS等,全球用户数量都仅有百万级,尚处于蹒跚起步的成长期,距离走向大众还为时尚早。对资本圈来说,web3.0有名无实的画饼情况较为突出,2022年资本涌入Web3.0的态势甚至可用疯狂二字形容,除原生加密风投a16z、Paradigm外,红杉资本、高盛、高瓴也争先恐后跑马圈地,仅上半年,与Web3相关的新建投资基金107支,总金额达399亿美元。国内除科技公司外,娱乐公司、地产公司等都纷纷跟投web3.0,甚至诞生了“周星驰重金招聘web3.0人才”这种热搜新闻。实际上,除顶尖资本瓜分了为数不多的头部web3.0应用外,众多跟风入场的投资机构,无力拿到优质项目,甚至机构本身就是以行业红利收割为目的而建立,并不关心web3.0是什么,有没有相关应用,只想着前期收割后跑路,或是单纯的蹭一波流量。
与有名无实相反的是有实无名,在媒体、文艺等领域,web3.0其实早已落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区块链+版权的应用,技术和应用环节已较为成熟。再如数字藏品,经过几年的摸索和经营,也已经略有所成。这两者都算得上是web3.0的落地应用,但媒体等领域,还是专注区块链版权和数字藏品本身,较少的将其打上web3.0的标签,对web3.0的其它应用,也是谈论的多,布局的少。
web3.0 的未来
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无限的可能性
热度居高不下的web3.0,当下面临着诸多的困境。除了去中心化的理念,与监管制度存在矛盾,在政策层面很难得到支持外,web3.0最大的问题还是过于超前,难以得到大众认可。在开发工具、技术标准、商业模式、分布式身份管理等最重要的要素上,仍在艰难地寻找方向,诸多web3.0未来的应用场景因为较难与现实联系起来而饱受质疑。如马斯克对Web3.0持批判的态度:“我不认为 Web 3.0 能够成真,比起一个实际的东西,它更像是一个营销术语。”推特创始人杰克多西同样更是以彼之矛攻子之盾的抨击道:“Web3.0实际拥有者是项目背后的风投机构及合伙人,永远不能脱离他们设定的激励机制,最终是一个带不同标签的中心化实体”。
但我们不应忘记,在web刚刚起步时,也同样遇到过难以被大众理解的困境。90年代初期比尔盖茨在访谈节目中被问及互联网是什么。盖茨举例说可以在互联网上看球赛,主持人说电视也能看球。盖茨补充道,互联网可以保持视频,随时点开看,主持人说录像带也能做到,引发观众哄堂大笑,盖茨大为尴尬。在时代的局限性下,质疑web3.0的大有人在,重视的也为数众多,如日本把发展Web3.0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设立了Web3.0部长。Web3.0的美好未来需要想象,最终的落地形态现在并不能清晰判断,但趋势已然出现苗头。
web3.0产权自有和版权普及的情景,对当下生存空间被互联网巨头挤压的传统媒体极为有利。媒体应时刻保持对web3.0发展态势的关注,利用好在区块链+版权和数字藏品发展中积累的优势,随时做好入局的准备。但对仍充满不确定性的web3.0,应同时保持谨慎状态,不要盲目押注。
本期编辑:孙辉刚 刘胜男 张君
本文转自新华报业集团“小新智媒”微信公众号,原标题为《充满不确定性的web 3.0,是传统媒体复兴的良机么?》,略有删减,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