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这些通讯作品靠什么获中国新闻奖|评委有话说

2023-02-02 17:02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通讯作为常规、广泛使用的新闻体裁,是时代风云的重要呈现方式之一。2022年是中国新闻奖评选改革之年,重大主题报道、典型报道、舆论监督报道等专门类的设置,分流了往年归入到通讯类的参评作品,获奖作品数量相应减少。纵观34件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的通讯类作品,选题重大,主题鲜明,真实客观记录了2021年所处时代的风云变幻,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大事要事,弘扬真善美,创新表达方式,生动鲜活,感染力强。

  紧扣大事要事 以“独”制胜

  2021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年份: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施“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对于这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倾力而为,大书特书。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历史节点,新华社播发重磅通讯作品《砥柱人间是此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纪实》,作品立意高远,气势恢宏,准确扣住了新时代发生的大事要事,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世纪重大主题,从千年梦圆、伟大变革、人民至上、再塑自我、胸怀天下、走向复兴等六个方面,意象描摹中舒展历史长卷,诗化语言中平添情感温度,呈现独家故事和生动细节,用短段落节奏明快,文字鲜活如行云流水,全景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向着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奋力前行的壮阔历程。采访扎实深入,体现了报道团队较高的政治站位、深邃的思考、独特的阐释视角、深厚的写作功力。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1000余名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齐声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响彻天安门广场上空。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年7月1日推送的《四名领诵员是如何被选上的?看看他们都是谁》独家报道了四名领诵员背后的故事,成为新媒体爆款产品。记者克服困难,在大会举办当天凌晨,在现场蹲点数小时拿到四4名领诵员的名单,克服了通讯不畅的困难,第一时间交给后方编辑,在新媒体编辑的配合下,及时发稿,烘托了大会热烈的氛围,回应了社会关切。

  2021年,新闻媒体对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脱贫后如何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报道浓墨重彩。通讯类获奖作品中反映这一主题的有《一个村会计的“账本”》等4件,《光明日报》2021年10月21日刊登的《西海固:蓄足动能再出发》时代感强,最能体现作者功力。采访团队历时5个月,深入调研,几十次反复修改,创造性地提出“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基础设施、乡村产业等‘六个提升’”。

  《解放军报》2021年2月19日刊登的长篇报道《英雄屹立喀喇昆仑》,首次独家报道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的感人事迹,首次披露2020年6月西部高原边防斗争的大量真实细节,有效回应了社会关切,有力回击了外媒的不实报道和恶意诋毁。故事感人,催人泪下,成刷屏之作。陈祥榕写下的战斗口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感染激励了亿万国人,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家国情怀的深情告白,获得一致好评。

  聚焦国之大者 以理服人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关注时代之问、发展之问,聚焦“国之大者”和党政中心工作,是新闻媒体的职责和使命。获奖的通讯类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从小切口聚焦能源问题、发展问题、环保问题、青少年体质问题、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中国制造、粮食安全问题等,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

  《经济日报》2021年12月13日刊发的《煤炭问题调查》针对2021年下半年部分地区出现的拉闸限电现象,深入主要能源企业调查研究,并采访行业专家,从多个视角对煤炭市场存在的问题、煤炭保供稳价、“双碳”目标下行业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理性分析,揭示了煤炭短缺、煤价飞涨的主要原因,深入阐述了“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的观点,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对“运动式减碳”等错误做法进行了纠偏,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该作品选题重大,观点鲜明,采访扎实深入,有深度,富有建设性,反响强烈,影响大,是一篇优秀的深度调研报道。

  《北京周报》2021年第24期刊发的英文报道The People Who Build Xinjiang《致敬默默无闻的新疆建设者》,主题重大,以个人经历和一手采访素材为基础,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用第一人称讲述真实的新疆发展故事,对外传播取得实效。美国前白宫记者邓瑞克邀请作者在其新闻课程上向各国嘉宾分享真实的新疆故事,表示他“开始重新审视西方报道中的新闻伦理问题”。英国退休警官杰瑞·格雷说:“请让这种信息被美国主流看到……这才是新疆的真相,而不是西方媒体报道的那样。”

  人文关怀叙事 以情动人

  新闻事件中从人文关怀的视角挖掘感人故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以情动人。获奖的《“生活在这样的国家,太幸福了”》《生死五号线》《为了跨越时空的团聚》《一万个馕 九千里路》《一趟跨越4700公里“免费代驾”》即属于此类。

  救助断臂男孩,是2021年新疆发生的在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新闻事件。这场“把飞机叫回来”的生命大接力,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也是成就一篇通讯力作的好题材。《新疆日报》2021年5月12日刊发的《生活在这样的国家,太幸福了》通过扎实采访和洗练文字,紧扣“断臂再植8小时黄金期”这一时间节点,将时间倒推,精确到分钟,可谓“步步惊心”。采用短句子、快节奏、小段落的写作方式,将救助过程刻画得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使人身临其境、揪心难忘;前半程的“急”与后半程的“暖”交织,大量细节展现出人性的光辉和道德的力量,集中展示了新疆各族儿女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生动画面。

  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中,地铁5号线遭遇涝水灌入,14名乘客伤亡。为尽快回应社会关切,事故发生当晚中国青年报就组织记者采访,联系事件亲历者。7月22日《中国青年报》即刊发报道《生死五号线》,通过扎实细致的采访,还原了事故发生时车厢内的场景,及时、适度地向公众传递了事故的相关信息,同时展现了车厢内人们互助的人性闪光瞬间,“乘客轮流举起陌生人的小孩”等细节引发较多共鸣,展现了灾难中普通人的互助互救和救援中的感人瞬间。读者留言,“比泰坦尼克号故事片还感人”。

  《河南日报》2021年7月29日刊发的774 字通讯《一万个馕  九千里路》,反映了维吾尔族同胞对汉族受灾民众的深情援助,“礼”轻情重,从一个不同民族同胞间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故事,折射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增强的时代主题,朴实生动,稿短情长。(作者系第32届中国新闻奖、第17届长江韬奋奖评委,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吴湘韩)

  本期编辑:刘胜男 孙辉刚 许斌 张君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陈燕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9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