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疫情高峰之后,他们思考着“成长”

2023-02-07 17:06 | 来源: 健康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迎战新冠感染高峰,是医务人员难以抹去的记忆。如今,随着全国整体疫情进入低流行水平,医务人员的脑海如冰冻之后的土壤,开始孕育新一年的工作设想。近日,本报新春走基层报道组在北京市大兴区采访时,发现一线医务人员的压力有所减轻,但思想却没有闲下来。展望新春,他们在积极思考如何更好地为老百姓织起一张更为牢固的健康保障网。

  首席记者 叶龙杰 本报记者 邓海华 特约记者 姚秀军 通讯员 戴京琦

  门诊井然有序

  疫情终将过去,生活定会如常。说这句话时,大兴区西红门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李胜刚正好有一阵闲暇。一名因腰椎间盘突出前来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走出科室,康复治疗室又恢复了安静。

  “刚经历第一波感染高峰,很多人还是选择不出门,所以现在来的患者比较少。”李胜刚已经从前期应对感染高峰的状态转换回来。时值下午,诊疗记录本显示,当天共有21名患者就诊。

  “在没有疫情的时候,每天有100多人。”李胜刚介绍,康复医学科成立于2018年年底,很受周边居民的欢迎。“这次感染高峰过去,咨询心肺功能康复的居民增多了。为此,我们筹备开一个心肺功能锻炼项目。”他说。

  在康复医学科楼下,一楼的全科门诊井然有序。带着CT胶片的李奶奶正襟危坐,不时看看叫号显示屏。感染新冠病毒后,李奶奶老觉得呼吸有点困难,怀疑得了肺炎。想到大医院挂号难,她便来了社区医院。

  等候时,李奶奶反复念叨身体的各种毛病:多年抑郁症,血压时高时低,饮食不规律,依赖保健品……一连串的叹息中,李奶奶也感到自身对医疗的需求就像爬楼梯,“越爬越高”。

  “西红门医院是一家社区医院,就像楼梯上的平台,离家近,可以看病、拍片、检验、拿药,确实方便了不少。”李奶奶说,疫情当中得到了家庭医生的指导和帮助,希望老百姓家门口的医院越办越好,“更加方便老人自己看病,不拖累子女”。

  候诊区的人员零星坐着,多是老人。李奶奶的眼前有一幅新冠感染轻型、普通型临床治疗研究招募实验受试者的告示,她端详了告示内容许久,喃喃说道:“什么时候有更多特效药出来啊?”

  急诊科的感恩

  经历严寒之后的期待犹如花苞,正在蓄力开放。在北京急救中心大兴分中心,坐在电脑前的“120”调度员汪伟已经许久没有看到需要紧急调度的“挂单”。感染人数已大幅回落,但她时刻不敢大意,就连站起来伸展腰姿也要看一眼电脑屏幕。

  感染高峰来临时,大兴区“120”急救中心日均接诊260车次以上,一度激增至日均300车次。大兴区统筹全区医疗急救资源,建立院前急救动态增援机制,在保障原有12个在线急救车组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增加了15个急救车组,全力保障生命通道畅通。此外,大兴区启动“非急危重症热线”,按照“动态调度、街镇互助、科学分流、保障急救”的指导原则,协调属地搭建爱心车队,帮助急需就诊的老年人及时转运至各医疗救治网点,防止“120”急救热线被非紧急电话挤占。

  “那时,最多一天需要处理七八十份‘挂单’。今天到下午,还没有一份。”汪伟眼前的急救显示大屏放出的光线照亮着整个房间,大屏上的地图标识着各个“120”车组的位置、人员配置和患者等候地点,实时动态更新。分中心的窗外,许久没有“120”救护车鸣笛的声音传来。

  该分中心位于大兴区人民医院,楼下即是医院急诊科。“曾经有多忙碌,现在的感触就有多深。”该院急诊科副主任孙志民说,感染高峰时,急诊危重患者激增,如何快速甄别救治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保证对就诊患者进行准确的初筛,急诊科强化预检分诊,在医院的紧急调配下增派人员,积极完善绿色通道流程。仅有15张抢救床位的抢救室,最多的时候加床到近50张;仅有3张床位的红区抢救室,最多的时候一个夜里挤了13名患者;没有床就坐在凳子上治疗,等待留观的患者排到100多名,急诊重症监护室持续高负荷运转……

  当前,该院的急诊量已明显回落,红区抢救室甚至空闲了下来。“回顾过去,我们最想说的是感恩。感谢医院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感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冲在第一线,每天24小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不停歇;感谢各个兄弟科室危难时刻伸出援手,极大缓解了急诊救治的压力。”孙志民说,在这一次次的实际临床工作中,急诊救治能力得到迅速提高,抢救时间逐渐缩短,岗位配合更加密切,新人成长更加迅速。

  成长的方向

  在挑战中加速成长,这是面对新冠感染高峰时,医疗机构给出的答案。

  在高峰中,大兴区人民医院的急诊抢救床位从15张扩增至46张,留观病床由35张扩增至121张,全院30余名医护人员支援急诊科。为确保危急重症患者收治,医院在重症医学科基础上,迅速改造急诊重症监护室、妇儿重症监护室、冠心病监护病房等,增配抢救仪器设备。经扩容、改造后,该院重症总床位达218张,增强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收治能力。同时,医院开展重症管理能力培训,建立梯次人力资源储备,安排综合重症监护室骨干深入各专科重症监护室,提升全院重症救治能力。

  西红门医院也同样感受到成长。“站在新起点展望明天,我们总要回顾过去,回顾我们身上发生了哪些变化,经历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该院院长王彩霞介绍,高峰中,该院全面提升医院急诊和住院部收治能力,为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康复指导、护理指导、安宁疗护等服务,为重点人群提供上门更换胃管、导尿管和健康咨询、用药指导等服务。同时,医院与上级医疗机构进一步完善了“上下联动、有效救治”机制,实现新冠患者基层首诊、有序转诊,既提升了能力和信心,也对今后如何更好地服务患者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这些规划,出现在不同的科室、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医务人员脑海中。“从全区范围来看,医疗资源还是不足,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今年,大兴区卫生健康工作的重点是医疗资源扩容提质,比如大力推动大兴区人民医院的新址建设,更好发挥其区域医疗中心的龙头作用。”大兴区卫生健康委主任李爱芳细数着一年的工作,既有医联体建设,也包括互联网医院作用的发挥。她也想到:“村卫生室要实现医保报销,促进家庭医生更好发挥作用,做实做细服务,当好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责任编辑: 张泽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95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