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全国各行各业改革步伐,全国广播界也掀起改革浪潮。有一朵并不惹人眼的小浪花——湖北人民广播电视台《焦点时刻》节目,闪现在这改革大潮中。
30年间,《焦点时刻》节目既出了佳作又出了人才,许多编辑、记者已成长为湖北广电重要部门的领导或岗位带头人。直至今日,节目收听率在湖北和武汉两个收听市场的同时段中仍保持在榜首位置。一档广播节目,办了30年还能如此火、如此热,根本就在于,节目在30个年头的变与不变中,始终坚守初心,创新求变。
坚守:
履行社会责任,守牢立身之本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是中国新闻媒体的基本性质。这一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媒体必须履行社会责任,而《焦点时刻》也一直以此为初衷,并努力践行之。特别是在开展舆论监督以及在重要时刻、重大事件面前正面发声等方面,更是勇往直前,深耕细作,正确发挥喉舌功能。
与央视《焦点访谈》节目同时期推出的《焦点时刻》节目,其创办初衷便是“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30年来,无论环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焦点时刻》坚持开展舆论监督的初衷没有变,播出了一大批舆论监督报道,如《武汉产权交易亟待规范》《啤酒带来的烦恼》《赤壁市官塘驿镇兴隆煤矿透水事故的前前后后》《梁子湖螃蟹环游记》《糊涂文件推销糊涂酒》等。
特别要提到的是,获得湖北广播界第一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造林”还是“造字”》。2002年10月15日,记者在前往郧西县采访途中,发现路边山体上镶嵌着巨大的“封禁治理”的水泥字,这是当地为推动封山造林工作“建造”的宣传标语。标语旁,就躺着一片片未曾造林的荒山。记者丈量了那里的12个大字,发现每个字的面积达667平方米。针对这种在造林中“造字”的现象,推出了这篇《“造林”还是“造字”》的录音新闻专稿。这篇舆论监督报道,先后在《焦点时刻》和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节目中播出,引起强烈反响,促使全省各地的造林工作走上求实效的正轨。
《焦点时刻》开办至今,经历了许多重大或突发事件。中山舰打捞、三峡工程建设、1998年抗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抗击非典、汶川大地震、北京2008年奥运会、抗击新冠疫情、脱贫攻坚……大事面前,《焦点时刻》从未缺位,必定组织递进式地深入报道,快速发声、正确发声,反映事件本质,正面引导舆论,彰显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2020年1月23日凌晨,武汉市发布紧急通告:“10点起,暂时关闭离汉通道、停运公共交通。”《焦点时刻》节目组与频道10多路撒向武汉市多处的记者一起担负起应对这一紧急事件的直播报道任务。在10点这一历史时刻到来之前的15分钟,《焦点时刻》节目主持人在没有直播文稿的情况下,拿着几张资料就进了直播间,一边直播连线前往火车站、机场、地铁、公交、商超、社区等地方的各路记者,报道武汉关闭离汉通道实况,一边反复向市民做说明和解释,正面引导社会舆论。这是一场没有预案、没有策划、没有主持文稿,甚至记者连线都没有腹稿的直播……就这样,一场题为《我们在一起——直击武汉紧急关闭离汉通道》的广播新闻直播,以一种“做到即成功”的方式呈现在广大公众面前。这不仅是一场新闻直播,也是一份以音响形式保留下来的珍贵史料。
在关注国内重大事件的同时,《焦点时刻》还把目光聚焦于国际大事。2022年8月2日,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在这一重要时刻,《焦点时刻》作为地方媒体的一档新闻节目,没有置身事外,而是连续5天,每天都在头条位置播发我国采取坚决措施予以反制的报道,唤起民众维护国家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的爱国情怀,体现出媒体在重大事件面前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觉性、全局观和社会责任意识。
创新:
紧跟时代步伐,开拓发展空间
三十载,山河在变,时代在变,人们的思想也在变。在新兴媒体崛起的年代,广播节目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焦点时刻》节目的30年,是不断创新求变、开拓发展的30年。
《焦点时刻》创办至今,播出时间基本上固定在7时30分,节目时长历经15分钟、10分钟、20分钟、30分钟、60分钟,直到今天的90分钟。节目模式从最初的录音播出到直播,再到“广播新闻杂志”的融合式呈现,不断实现着节目样态的创新升级。
当下的《焦点时刻》节目定位为“广播新闻杂志”。在内容上,报道省内、国内和国际等3个板块的新闻,播发导向鲜明的广播言论,为听众提供气象、路况、科学和生活常识方面的信息服务;在形态上,以“直播+连线+受众互动”的样态流动式展现;在生产制作模式上,打造融媒体矩阵,把传统与现代有效整合,成为内容广博而实在,表达庄重、严谨而又活泼、灵动的“电波杂志”。
在较长一段时期,评论为平面媒体专享。进入新世纪,《焦点时刻》开始尝试发表自己的言论。到今天,节目已形成“子栏目《焦糖评论》+《热点里的价值观》+《七分钟》加主持人即时点评”样式的言论宣传体系,赋予了广播节目新的活力。
广播言论,不只让《焦点时刻》的节目样式有了充拓,更重要的是,通过正面的舆论输送,向公众、向社会传播了党的声音、国家的意志,发挥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同时也提升了节目的公信力。
《焦点时刻》节目的言论具有鲜明的“善言”特征。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文,要求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焦点时刻》节目记者历时半个月,走访了武汉市4个区的10多个社区,发现因工作负担过重,社区工作人员不得不在手机上的政务APP、微信工作群里,通过“指尖”来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有的人不得已学会了“编故事”,甚至还出现了“遛手机”的怪现象。针对这种现象,《焦点时刻》播出了广播评论《警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深刻揭示了这一新变种的形式主义带来的种种危害及其背后的思想根源。节目播出后,引起了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武汉市随后整合多个政务APP,清查重复设置的各类工作群,实实在在地收到减轻基层负担的效果。记者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发“言”,使报道从标题到内容,都充满了很强的新闻性,既接地气,又接“天线”,体现了媒体的责任感和思想性。
《焦点时刻》言论的“善言”,还表现在创新上。2022年年初,节目策划推出不定期播出的《热点里的价值观》栏目。这个栏目有3个创新点:其一是组合式言论节目样态,即“热点新闻+专家评论+大众(社交平台)留言评论+主持人点评”的节目架构,把新闻、言论、媒体与受众互动结合起来,把言论节目做出新意。其二是借助社会力量办广播节目。节目由湖北之声与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出品,其中的“专家评论”就由省社科院的专家来完成。社科专家的评论富有理性,既充实了节目,又增强了宣传效果。其三是与受众互动。大众通过社交平台参与节目话题讨论,节目将具有正能量的线上大众言论通过广播再次传播,拓展了言论创作空间。这样的广播言论节目,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既具有“话题集中、主题突出,参与面广、引导性强”的特色,又呈现出“灵动轻巧、松紧有度,动感传播、易于接收”的面貌,不失为具有创新意义的广播传播样式。
30年前,创办《焦点时刻》节目的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曾提出,希望《焦点时刻》节目能够办成“旗帜节目”。30年后,《焦点时刻》可以无愧地说:“我做到了!”
(作者李汉如 系湖北省广播电视节目评议专家,原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编委、总编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