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欢迎回家!》《给淄博烧烤,泼一盆“冷水”》……近期,随着一篇篇微信文章在朋友圈火爆刷屏,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上的这个栏目也火了,它就是“千笔楼”。对这个栏目,很多网友开始怀着新奇去搜索和追问:“千笔楼”出道即巅峰,到底有什么来头?
“千笔楼”是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在媒体融合发展10周年之际推出的全新栏目。作为新媒体中心“话语创新”的载体,栏目坚持“持平常心,讲家常话”,通过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平台首发,微博、客户端等其他端口矩阵式发布。“千笔楼”以“在场、在线、在理”的新闻品质为人设,聚焦重点、热点、难点。作为全社的新栏目,“千笔楼”是新华社在“转作风、改文风”方面的新媒体回响,也是话语创新的新时代出发。“千(铅)笔楼”寓意着新华人的家园,寄托着新华人“笔杆子”的价值取向,还代表着新华社记者用“铅笔”为时代速写、为历史画像的责任和使命。
从“千笔楼”栏目已发出稿件看,篇篇都受到好评。每篇文章都直面舆论热点,“说人话、切热点、有态度”,引发无数共鸣,获广大网友追捧,被广泛转发和点赞。
开篇之作《这个数字,不简单》聚焦一季度经济增长这一重点话题。一季度经济数据发布后,4.5%的增长率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千笔楼”及时介入,用数字说话,用事实说话,通过逻辑性极强的文字,讲透高质量发展与GDP增长之间的辩证关系。稿件发出后,获得了网友和业内人士的高度肯定。很多网友认为,这是一篇让人眼前一亮的经济报道,代表了国社的品质与专业,是一篇名副其实的镇版之作。
《丫丫,欢迎回家!》聚焦热点,是“千笔楼”在视觉设计话语创新的一次突破性尝试。千笔楼有千支笔,也有千种可能性。它不光是一支文字的笔,也可以是一支视觉的笔。《丫丫,欢迎回家!》围绕“越洋”“回家”两大情感元素开展设计,描绘了丫丫在飞机窗口凝望的形象。稿件在“千笔楼”播发后,全网火爆刷屏,网友点赞留言踊跃,仅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的浏览量就超过80万,点赞1.8万;在微博点赞达4.5万,冲上热搜高位;在抖音播放量达1500万,点赞近46万。在各端口传播效果都十分显著,数家主流媒体也对此开展了同题同形式的跟进报道。
《给淄博烧烤,泼一盆“冷水”》一文则对当前淄博烧烤热进行冷静思考,解读了淄博为什么行的原因,以淄博为样本分析了地方旅游经济如何流量变“留量”,“网红变长红”。在全社会都对淄博一片叫好的网络群音中,这篇文章观点明确,深刻冷静,风格独特,“这个假期不去淄博也是一种温柔”等金句令人印象深刻。稿件在新华社微信的“千笔楼”栏目播发后,7分钟内阅读量就达10万+。在微博编发了头条文章后,同时设置了#给淄博烧烤泼一盆冷水#的话题,该话题冲上了热搜榜的第2位,在榜时长超过12小时,阅读量超3.4亿。这条微博的互动量超7万,头条文章阅读量超590万,稿件被不少网站置顶转发,形成“席卷式”传播,成为全网爆款。
此外,《这个五一,不同寻常!》一文,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五一假期各地出现的新现象,盘点了淄博、长沙等一批网红城市的新举措,不少表达被网友广泛转发。还有留言称,稿件的话说进了自己的心坎里。《关于长津湖,我们该如何看待历史?》一文站位高、立意深,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有力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赢得广大网友好评。
有网友称,“北有千笔楼,南有之江轩”。“千笔楼”以话语创新为特色,以评论述评稿件为主打,兼顾创意报道,融合特色非常鲜明。“千笔楼”的横空出世,体现了国社对建设“手机上的新华社”的新思考和新跨越。随着一条条报道“破壁出圈”,主流媒体重大报道创新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本期编辑:陈果静 吕彩虹 张君
本文素材由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提供,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