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荐书|权威有料!《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2》精彩观点大放送

2023-05-25 14:2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近日,由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2》出版。

  

  《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2》聚焦2021年至2022年期间全国主流媒体融合发展实践,深入研究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动能、新挑战和新机遇,系统梳理媒体融合与新媒体创新规律,是新媒体领域一本具有专业性、指导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的智库报告。

  

  本书包括总报告、重点聚焦、行业报告、专研报告、融合精品分析共五章。“总报告”立足媒体融合生态与实践经验,为我国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提供前瞻性思考;新设“重点聚焦”一章,专门研究年度重点议题——融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新转向和新范式;“行业报告”从内容、技术、管理和治理四个维度关注媒体融合最新实践和发展;“专研报告”关注融合创新实践中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细分领域;“融合精品分析”剖析第31届中国新闻奖优秀融合新闻产品的获奖之道,挖掘融合精品的创作经验。现摘编部分文章观点,与大家分享。

  《2022年媒体融合发展总报告:深耕平台 精拓服务——深度融合发展中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进路》观点摘编

  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应致力于内容生态深度融合与自建新媒体平台拓展壮大齐头并进,其中,精准拓展“新闻+服务”聚合平台功能成为当前新型主流媒体自建平台发展的着力点。

  调研结果显示,建强自有移动端平台已经成为主流媒体深度融合阶段的标配,但平台功能、成效、迭代发展等具体建设情况各有异同,“舆论宣传”“新闻资讯”和“政务服务”是在当前政策和发展体系下,媒体最基本、建设成效较好的三项功能。

  连续三年的全国主流媒体融合发展调研结果显示,主流媒体在融合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和发展路径从最初的解决人才、技术、资金的多方短缺,到融合思维的更新、深化,再到创新人才激励制度、继续大力发展自建新媒体平台,以及探索新的营利模式。

  媒体深度融合是一条必行之路,也是一条进行之路。新型主流媒体要柔性强化自身公信力,刚性影响用户注意力,通过做强多元化、分层级、跨地域的新型主流媒体,进而融入网上网下各领域。

  (作者:曾祥敏 刘日亮 董华茜)

  《2022年新媒体发展总报告:链接力与新格局》观点摘编

  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新媒体正在经历数智化的进步。人工智能正在深度影响新媒体领域,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自然语言生成等技术已经大量运用于新媒体领域。新媒体的各个生产环节正在迈向智能化,帮助其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产业链条,探索未来内容新可能。同时,新媒体表现出同生活越来越强的链接力,对社会产生全新的结构性影响。新媒体重塑着生活模式,为用户带来更丰富的生命体验。当新媒体呈现出与用户更强的链接力,并塑造生活新格局时,我们应当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对其进行思考,为用户打造健康、全面、积极、向上的新媒体环境。

  (作者:胡钰 王嘉婧)

  《厚积薄发 融通中外:融媒时代国际传播的新转向、新突破、新进路》观点摘编

  媒体融合发展战略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全面提升构筑了新台阶,厚积薄发之下,过去的一年里不少媒体融合作品在国际传播领域获得新突破,集中表现为选题密切关注焦点,利用重大主题提升国家形象;拓展合作范畴,以趣缘为要素实现影响力破圈;提升媒体形象,让报道实践本身成为国际传播的案例样板;坚持表达创新,凭技术与叙事寻求双重突围。现有的突破集中在内容生产领域,在全球网络传播智能化、平台化,参与主体多元化的大趋势下,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还存在诸多短板,需逐步在全球化平台搭建、人工智能嵌入,以及融合语态创新等方面继续深耕细作。

  (作者:张悦 周念希)

  《“思想+艺术+技术”——主流媒体话语体系创新的融合新动向》观点摘编

  随着媒体融合逐渐深入资源配置层面,主流媒体话语体系作为直接与用户产生链接的金字塔塔尖,也进一步体现融合创新的新动向。事实证明,推动主流媒体话语体系转变,仅仅停留在关注与应用新的表达符号上显然是不足的,必须进一步深挖其内在逻辑;“思想+艺术+技术”不仅为各级媒体提供创作的全新思路,还提供一套推动话语体系转变的方法论,即“思想是内核,艺术是形式,技术是支撑”。未来,主流媒体需要继续秉持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从“思想+艺术+技术”综合维度出发,推动主流媒体在话语表达提升、话语体系构建方面更好地完成一系列的命题、破题与解题,切实提升引领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作者:汪文斌 马战英)

  《视频化融合:新闻媒体视频号的发展分析》观点摘编

  人类进入短视频时代,视频化成为媒体融合不容忽视的趋势。基于视频号独特的媒介逻辑,新闻媒体的视频号发展嵌入微信整体生态体系,嵌入公众日常生活,推动新闻流动的社交化、视觉化、日常生活化。新闻媒体的视频号发展的主要模式可总结为:重大新闻的快速传播、新闻现场的片段传播、媒介事件与突发事件的视频号直播、视频号的民生化模式,以及面向重要公共议题的纪实性传播。基于大数据分析,影响新闻媒体视频号传播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内容(题材、简介)、账号、发布时间等。未来,自有视频平台和账号相得益彰,或可成为新闻媒体高品质融媒体产品生产和融入国家治理的新力量。

  (作者:周葆华 刘恩泽 胡菁 陆盈盈)

  《数字新闻业中的人机关系》观点摘编

  机器不仅作为工具、渠道,也作为行动主体参与数字新闻系统中,成为其关键要素。在数字新闻生产中,机器思维开始普及,但它们不能替代人的思维,而是需要与人的思维相互补充,发挥协同作用。在新闻价值的评价与赋予机制中,人机互动日益深化。而从用户角度看,他们正在走向人机一体化,这也会在多个方面对新闻系统产生作用。从多种层面看,机器在数字新闻业中获得重要权力,也影响着各种人类主体的权力,以及各种主体间的权力互动。

  (作者:彭兰)

  《智能传播技术应用与互联网生态变革报告(2021—2022年度)》观点摘编

  近一年,智能传播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下游应用场景增多。机器在传播活动中的主体功用被进一步拓展,社交平台机器人和虚拟数字人继续在传播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传播者角色;智能推荐算法、VR、AR等技术推动场景传播向更精准、更真实和更沉浸的方向发展;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和智能语音技术的应用颠覆了原有的信息加工逻辑,使人类可以借助机器高效地处理非结构化、多模态数据;智能传播技术还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国际政治博弈等社会活动。

  (作者:王競一 张尔坤 陈肯 张洪忠)

  《“深融”背景下媒体经营管理的模式创新与能力提升》观点摘编

  在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深化改革、提质增效和行稳致远对于加强和改进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经营模式方面,应重点抓五种模式。第一,内容主导模式。采用“主品牌+子品牌矩阵”的方式,子品牌负责细分内容,提高用户黏性。第二,服务主导模式。以服务为主导,构建服务型媒体,让用户可感、可用和可信。第三,技术驱动模式。通过技术赋能,提高生产、制作、分发等能力,为业务链条打开新的窗口。第四,园区运营模式。以“互联网+N”为依托,以“创投+孵化”为平台,形成一园多区的格局。第五,多元化模式。面向不同用户采取不同模式,形成“业务组合包”,进而多元化发展。在能力提升方面,应重点突出三种能力,即内容建设、技术研发和管理,宏观上提高队伍凝聚力和向心力,微观上强化业务能力培养。

  (作者:支庭荣 高雨宁)

  《媒体智库参与社会治理的行动路径》观点摘编

  媒体融合的浪潮加速了媒体智库的发展。不同于传统媒体时期新闻报道者、舆论监督者的角色,媒体智库是治理网络的编制者、治理资源的整合者和治理方案的建设者。媒体智库参与社会治理的行动路径包括以调查报道揭示社会问题,以研究报告提供决策参考,以及以活动论坛动员各方协商。媒体智库参与社会治理应当警惕注意力分配、边界跨越以及公共性等问题,通过培育拳头产品、规范协同架构和坚守职业道德等,更好地提升参与社会治理的效能。

  (作者:罗昕 张瑾杰)

  《平台化语境下互联网信息内容治理的主体责任——概念内涵与实践外延》观点摘编

  平台已经成为当前互联网信息内容传播的内在技术制度和外在行为主体。依托信息类互联网平台,主流媒体、企业网站等应当承担起信息内容传播的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认知责任。尤其是进入平台化社会以后,被动、消极履责的时代已经过去,主动、积极、创造性履责是未来的方向。也就是说,在具体的责任治理实践中必须从“规定平台做什么”上升到“平台应该主动做些什么”。

  平台化语境下互联网信息内容治理主体责任应当以平台为逻辑起点,连接宏观的党委政府层面、中观的社会层面、微观的网民层面,构建可自我更新、自我生长的概念内涵与实践外延,不断丰富责任内涵,拓展履责边界,实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造福人类社会的根本责任目标。

  (作者:顾洁 谢灵兰)

  本期编辑:吕彩虹 陈果静 张君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张泽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2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