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奇:认真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 持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引向深入
中宣部、中国记协表彰2023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中央新闻单位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作品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启动
2023年全国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公布
时政要闻
蔡奇:认真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 持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引向深入
据新华社报道,5月22日,《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表示,编辑出版《习近平著作选读》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把学习选读作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的重大政治任务,推动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向深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蔡奇表示,《习近平著作选读》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并不断夺取新胜利的伟大历史进程,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立体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动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教材。要通过学习选读,全面系统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深刻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特质、科学体系、世界观方法论和宏大使命情怀。要学出政治忠诚,学出使命担当,学出实干精神,学出深厚情怀,学出斗争本领,学出清醒坚定,真正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内在主动,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行动。要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把《习近平著作选读》学习运用工作组织好、安排好,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魂。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主持会议。
全国政协召开“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专题协商会
据新华社报道,5月16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专题协商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表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中共二十大作出的重要部署,要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根本遵循,推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指明了方向。要大力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吸引力,加快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推动全球文明倡议落地生根。
李书磊会见出席中国-中亚通讯社论坛外方代表
据新华社报道,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在京会见出席中国-中亚通讯社论坛外方代表。
李书磊表示,习近平主席同中亚五国元首共同出席中国-中亚峰会,擘画合作新蓝图,推动中国-中亚机制建设,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战略引领,规划了前进路径。双方媒体应继续促进团结互信,弘扬丝路精神,讲好丝路故事,助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同促进中国中亚关系和地区和平发展。
热点新闻
工信部:加快信息技术赋能新闻宣传和出版工作
据“工信微报”微信公众号报道,5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2023年出版工作座谈会暨出版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在陕西西安召开。会议强调,加强对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研究阐释,推出系列高水平出版物,强化部系统协同合作,加强对优秀期刊的培育工作。发挥行业优势,加强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研究,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加快信息技术赋能新闻宣传和出版工作。
中央宣传部等部门部署开展2023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据新华社5月8日报道,中央宣传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中国科协日前印发通知,部署了2023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通知要求,加大宣传力度,综合运用各级各类媒体,加强对集中示范活动和重点项目的宣传报道,生动反映农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和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启动
据新华社报道,5月11日起,中宣部组织中央主要媒体和有关地方媒体开展“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助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切实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活动计划分为5个批次展开,原则上每月一个批次。其中,11日启动的第一批次将陆续深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开展集中调研采访。整个采访活动预计持续到9月底。
国家网信办清理一批仿冒“新闻主播”
据中国网信网5月15日报道,国家网信办近期开展“清朗·规范重点流量环节网络传播秩序”专项行动,紧盯短视频平台、热搜热榜等重点流量环节,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全面清理违规采编、违规转载、炮制虚假新闻等扰乱网络传播秩序信息,全面排查处置仿冒“新闻主播”等违规账号。4月6日以来,各网站平台集中清理仿冒新闻单位、新闻主播账号10.7万个,清理虚假新闻信息83.5万条。
国家新闻出版署通报2022年度新闻记者证核验情况
据新华社5月15日报道,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通报了2022年度新闻记者证核验有关情况。截至2023年4月20日,全国4475家新闻单位、200805名新闻记者按要求参加并通过年度核验,19家新闻单位及所属148名新闻记者因涉嫌违法违规被暂缓年度核验。
广电总局:今年撤销频道频率20多个
据国家广电总局官网5月23日报道,全国广电系统积极推进广播电视资源整合和精简精办。近两年,经广电总局批准已先后撤销130多个频道频率,其中今年撤销频道频率20多个,同时调整优化一大批频道频率。
2023年全国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公布
据中国记者网5月24日报道,全国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公布了《2023年全国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分为考试目的和性质、考试方式和方法、考试内容和要求、考试题目类型四个部分。此次《大纲》为新规实施后的第一次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的考试大纲。
中宣部、中国记协表彰2023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中央新闻单位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作品
据中国记协网5月26日报道,日前,《中央宣传部办公厅 中国记协办公室关于表彰2023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中央新闻单位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作品的决定》印发,对30个中央新闻单位先进集体、380名中央新闻单位先进个人、179件中央新闻单位优秀作品进行通报表彰。
“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据中国网信网5月29日报道,按照“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要求,3月10日以来,各级网信部门积极履责,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自媒体”账号。微博、腾讯、抖音、快手等重点平台积极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依法依约处置“自媒体”造谣传谣、假冒仿冒、违规营利等突出问题。截至5月22日,重点平台累计清理违规信息141.09万余条,处置违规账号92.76万余个,其中永久关闭账号6.66万余个,对外发布公告110余期,有力震慑“自媒体”违法违规行为,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行业关注
长江国际传播中心在武汉揭牌
据中国日报社报道,5月15日,由中国日报社与武汉广播电视台共同打造的中部地区首个国际传播中心——长江国际传播中心在武汉揭牌成立。双方签订《共建长江国际传播中心协议书》并表示,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齐心协力建好长江国际传播中心平台,创新讲好以武汉为核心动力的长江经济带的繁荣故事、讲好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故事、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故事、人民共同富裕的故事,在国际舞台展示武汉好形象,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武汉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江苏客户端上线六大创新应用
据新江苏客户端报道,5月18日,新江苏客户端迎来三周岁生日,推出“有事找代表”融合应用平台、“新江苏E起拍”UGC融媒平台等六大创新应用。六大创新应用将技术与内容结合,以“新闻+服务”为核心提供信息服务,涉及教育、健康和司法救助等多个领域,内容丰富、技术先进,兼顾新闻性、学习性、互动性和服务性,为1800万名用户带来全新体验。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发布
据中国网信网5月23日报道,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报告》显示,2022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经济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人民币,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
《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2》出版
据中国记协网5月24日报道,近日,由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2》出版。该书聚焦2021年至2022年期间全国主流媒体融合发展实践,深入研究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动能、新挑战和新机遇,系统梳理媒体融合与新媒体创新规律,包括总报告、重点聚焦、行业报告、专研报告、融合精品分析共五章。
新时代国际传播研究院成立
据光明日报报道,5月3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共建的“新时代国际传播研究院”正式成立。“新时代国际传播研究院”致力于加强多元国际传播主体之间的协作,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为全面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能探索新路径。
中外记者交流研究中心在京成立
据中国记协网报道,5月31日,中国记协和中国传媒大学共同建设的“中外记者交流研究中心”揭牌成立。“中外记者交流研究中心”成立后,将主要承担中外新闻交流、评选展示、研修培训、相关研究等工作。
本期编辑:吕彩虹 陈果静 张君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