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何兰生:说农民话,说农民心坎里的话|“长韬”获奖者的追梦故事

2023-06-19 10:29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编者按:2012年11月29日,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阐述中国梦,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和强烈共鸣。十余年来,新闻人牢记嘱托、怀揣梦想,以人民为中心,以奋斗为姿态,扎根基层,践行“四力”,不断书写新闻事业崭新篇章,汇聚奋斗前行精神力量。中国记协网编辑部特别推出“新闻追梦人”专题策划,分享新闻工作者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追梦故事。敬请关注!

  小时候,父亲经常调侃我:“长大后是上巴黎大学,还是泥巴大学?”亲戚们也打趣我:“大了是修机器,还是修地球?”“以后是脱产还是插田?”这些话看起来是浓浓的戏谑,但始终也掩不住对跳出农门的渴望。

  难忘1983年9月,得知我考上北京大学,亲戚朋友纷纷登门道贺。离家那天,乡亲们都到村口相送,弟弟挑着我的行李,奶奶拄着拐杖站在村后的山岗上,望着我的背影随汽笛一起消失在远方。

  但我心里始终放不下家乡的土地,时时想起还在当农民的乡亲,在公交车上听到熟悉的乡音而莫名地亲切,我知道,乡亲们到北京打工了。也许正是因为这割不断的农民情结,我大学毕业后来到农民日报,而且一干就是一辈子。我那受苦受累的乡亲,我那再苦再难也不放弃希望的乡亲,我那日子虽穷也始终相信党的乡亲,我能为你们做点什么呢?以笔为犁,以报为地,我就是一个文字农民,我能做的就是耕耘收获。从此,为农民说话、让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就成为我的自我期许。

  难忘1997年6月,中国记协组织记者赴宁夏西海固蹲点采访,让我对 “三农”问题的复杂和难度有了更直观、更强烈的感受。

  在西吉县庙儿岔村,我住在村民郭有祥家,虽然郭家条件在当地算好的,但也只能端出清汤杂面的晚饭,陪同的村干部说,这是庙儿岔的上等饭了。而村民张素兰家,由于粮食不够吃,只能靠吃从山上挖的“苦苦菜”度日。

  我难忘同心县一个小孩的眼神和质问:“你们从银川来,那黄河水怎么也不给我带一口来?”我难忘有一个叫“喊叫水”的村子,大人小孩都在盼着黄河水早日引来,盼着天上的云能带来雨水。

  西部农村的深贫,让我心情沉重,但蹲点结束时偶然采访到闽宁协作,则让我大为振奋。当时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正在建立扶贫移民新村,这就是后来著名的闽宁村,现在升级为闽宁镇。如今回望历史,“三农”问题再难、再深、再复杂,也有一个突破口、切入点,帮助农民摆脱贫困就是这个突破口和切入点。现在我们知道,闽宁协作是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亲自倡导、亲自推动。历史也许从那一刻又给了中国农民一个改变命运的契机。

  西海固之行实际上改变了我的认知,让我对“三农”问题从一味的感性变得趋于理性。

  现在回头来看,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撰写的10篇《乡村观察》,虽然对农民和乡村的解剖比较细腻、比较深刻,有呼吁,有呐喊,有感情,也多篇获奖,但自始至终只是在提出问题。对农民和国家来说,提出问题固然有意义,但重点还是解决问题。能不能贡献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为解决问题出力,是历史与时代赋予的责任,也是农民对我们的期许。从此,我一手致力“三重”,一手践行“三基”。所谓“三重”,就是“重大言论、重大经验、重大典型”;而“三基”则是“基层声音、基层现象、基层创造”。以“三重”阐释理论和政策、总结创新和经验、提炼典型和意义,以“三基”反映农民所思所想所盼、关注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发现基层做法办法方法,先后推出一系列重大文章和“三农”时评。特别是“三农”时评,做到:紧贴“三农”时事,评析“三农”话题,探讨“三农”难点,有效引导舆论。这些文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批评损害农民利益行为,一针见血,警示性强。第二,为农民工维权,宏观着眼,启示性强。第三,为农业发展建言,视野广阔,针对性强。也因为此,我的多篇文章获得中国新闻奖,我也因此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时代在出题,初心在提醒,农民在发问。2017年底我出任农民日报社总编辑。履职伊始,我就决定,第一次调研采访我要去浙江。不仅因为浙江是红船的出发地,而且这些年来,浙江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改革发展成果。其实践既是我们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生动课堂,也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鲜活样本和范本。

  作为农民日报的总编辑,肩负“在党言党,为农代言”的“三农”党报职责,站位所在,必须到浙江现场感悟领袖的思想伟力、爱农深情、兴农大道,领悟总书记的思考和垂范,感受浙江的贯彻与落实。

  2018年5月,我带队去浙江进行了8天的密集采访,经常是白天采访、座谈,晚上赶路,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足迹,在余村聆听“两山论”录音,在千岛湖倾听“金山银水”轶事,在下姜村感受村民“望习”深情,在越丰村采访“三治合一”探索,在金华领略“和美乡村”意涵,最后在杭州听“省级农民”讲“千万工程”缘起……访旧地、忆当年、话新语,满当当的都是新闻的收获、思想的盛宴和精神的洗礼。浙江的学习采访后来汇成一篇14000字的长篇通讯《梦开始的地方》,文章2018年7月2日在《农民日报》头版头条首发,7月4日,新华社播发通稿。全国多地党报转发。浙江的学访让我深刻地感悟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主政的浙江,堪称乡村振兴的试验田。

  “为农民说话,让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把话说到农民的心坎里。这是我从业36年的不懈追求,也是我一个农家子弟回馈乡亲所能做的事。我深信,在新时代,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在乡村振兴,中国农民也一定会与全国人民一起实现中国梦。

  从此,乡亲们不再为跳出农门而忧愁。(作者何兰生系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本期编辑:吕彩虹 陈果静 张君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陈燕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28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