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强‘四力’促深融”专题培训班提出:“双向奔赴”才能“比翼齐飞”

2023-07-13 17:08 |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没人看的新闻,千条万条也是白条;没人听的宣传,千讲万讲也是白讲。”在信息爆炸的全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方式不断便利化,面对“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趋势,湖北日报融媒体中心负责人张磊分享了作为主力军在全面挺进主战场中,让主旋律与传播力兼顾、正能量与高流量兼得的体悟。

  7月11日,在湖南长沙,由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湖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强‘四力’促深融”专题培训班上,张磊以仅用了3张现场照片和相关文字便获得3.29亿次播放量、1374万点赞量、57万条留言的短视频《这真的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消息!湖北首例!武大中南医院新技术成功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为例,分享了自己和所在团队近年来的探索心得。

  “真正的流量密码,是广大网友的心,而‘破题密码’就藏在作品的标题、热点、话题、正能量、趣味性、共情力里。”在张磊看来,只有以互联网思维推进产品生产,做到“简单、极致、易扩散”,才能寻找到所谓的“爆点”,接地气的、大众的、有群众基础的、有亲和力的、易懂的、带梗的……都是对融媒体时代爆款产品底层逻辑的诠释。

  “双向奔赴”已经成为传媒行业的共识。培训班上,张磊同人民日报社交媒体运营室主编、高级编辑徐丹,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北师大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洪忠,浙江广电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主任助理、高级记者杨川源,结合新闻实践和鲜活案例,从策划创意、传播规律、大数据赋能、用户思维、报道创新等角度分享了打造主流爆款的新媒体做法和经验,探讨媒体融合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直播等媒介形态需要在移动互联网语境下被重新定义。”徐丹认为,把传统媒介形态的内容简单地照搬硬抄进手机不是新媒体。新媒体不仅新在形式上,真正新的地方是与用户关系的重构,与用户建立意义共同体,关键在于内容能否与用户需求“双向奔赴”。“现在的新媒体用户不只是接受信息,还进行二次传播,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去主动传播,就要有戳中大家内心的点。”徐丹进一步说道。

  对于如何戳中老百姓的内心点,杨川源认为,好的新闻作品应该“从思考中来、从过程中来、从情感中来”。“在融媒体传播背景下,深度且具有传播力的内容,其实都是要更加贴合老百姓实际需求的产出。”面对当下新闻报道生产周期不断缩短的现状,杨川源表示,要做出有分量、有影响的报道,必须以时间换空间,长期蹲在一个点上,才能够有观察,才能找视角,才能找到共鸣。

  不断缩短的新闻报道生产周期以及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使得一些记者患上了“技术恐惧症”,认为新技术会颠覆整个行业,技术将让位于内容成为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对此,张洪忠表示:“在智能传播时代,技术是辅助性工具,媒体从业者应当拥抱技术,消除对技术的恐惧。”在他看来,技术是帮手,技术的升级迭代将助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智能传播时代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打磨新闻采编功底,保持对新闻线索的敏锐捕捉、对社会现象深刻的思考,还要不断追赶、学习新技术,赋予新闻传播更强大的生命力。”张洪忠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责任编辑: 张泽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3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