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刚到一线,记者差点回不来了……

2023-08-07 10:46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暴雨洪水袭涿州,涿州到底怎么样了?

  到现场去,为大家探查情况是记者的天职,是媒体的责任。

  央广网记者张继航来到涿州市救援现场,亲眼见证这座城市面临汛情威胁,广大干部群众挺身而出、全国救援队伍火速驰援的一幕幕。

  深夜值守重要路口双眼不敢合上的交警,背起被困群众一步步涉水前行的救援队员,把还冒着热气的午饭送到现场供救援队员食用的饭店老板……

  一篇篇鲜活的新闻报道从现场发出的同时,记者跟踪采访的救援队也渐渐把她当成了“52号队员”。

  今天,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邀请到了张继航,聊聊她这些天在涿州的故事。

  我在现场 | 涿州一线,记者差点回不来了……

  本文作者:张继航

  (一)

  8月1日22时,我跟随救援车辆来到河北省涿州市,深入救援一线,随时获取一手现场信息。

  张继航在救援现场。

  在临近高速口的“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牌匾处,我看到市内的积水仍然较深,内涝十分严重。当时所乘坐的车辆,在范阳东路行驶了不过百余米便被积水没过了轮胎,难以前行。

  在路边,我遇见了涿州本地的救援志愿者冯依凡,准备乘坐皮划艇一起到水深处转运受困群众。

  可不想,皮划艇刚划了5分钟不到,就突降骤雨。水流变得湍急,不断翻涌起来,我们全身上下瞬间湿透,小船随时可能翻。

  冯依凡赶紧拽住我,跟我说,不能再往前走了,皮划艇随时可能被冲走。我们一行人只能又退回至积水起点。

  身为从业十几年的“新闻女汉子”,我到过许多现场,但也还是为差点在水中翻船而后怕,如果被打入水中,估计就回不来了。

  (二)

  当时,路边始终有车辆尝试冲进水中,但又不断折返回来。很多群众站在路边不愿离去,他们说,自己的亲人还未能救出,无法安眠。

  随后,我来到位于范阳中路的一家店铺,很多救援队晚上在这里休息。

  我在采访安国战狼应急救援队队员陈客宾时得知,全国很多救援队都在驰援涿州的路上。

  救援队伍安全转运被困群众。

  我松了一口气。我知道,这座城市太多的人民在等待着他们、盼望着他们。

  8月2日2时20分,漆黑的夜里,我寻到了一处临时住宿点,这里无水、无电,而我身上的和包里带的衣物也已经全部湿透。简单处理后,我开始整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思绪翻涌,久久难以入眠。

  “坚强的城,可爱的人,同舟共‘冀’,守望相助!”我在笔记本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三)

  8月2日7时13分,我便起床联系出发赶往救援现场的救援队伍。

  联系到保定市应急管理局森防支队直属机动大队后,我们准备一起前往受灾严重的百尺竿镇冯村和小邵村,那里有400余名群众被困。

  大队长徐思厚向我介绍了救援队伍的情况,此次救援任务共出动队员51人、车辆8台、橡皮艇7艘、冲锋舟1艘。

  

  救援车辆涉水前行。

  因城区积水严重,前往救援的路上困难重重。我和救援队伍在华夏路受阻,经过讨论决定换条道路继续出发。原本只有20公里的车程,因为不得不绕路前进,足足用了4个小时。

  到达目的地后,救援队伍迅速整理救援装备,前往村庄积水深处进行摸排探路,了解被困群众的数量与所在位置,随即展开救援转运任务。

  一片汪洋,满目疮痍。看着小邵村外齐腰的积水,坍塌的围墙和泡水的车辆,我感慨万千,眼睛开始模糊,泪水夺眶而出。

  救援现场,救援队员涉水前行来到被困群众家中,背上、抱起行动不便的老人与儿童进行转移。

  救援队救援被困群众。

  “踩着我,没事儿,踩着我。”遇到有躲到高处避难的群众,救援队员便用肩膀当“梯子”,让大家踩着下来,进行安全转移。

  一批又一批被困群众坐上救援艇,有序驶出村庄前往安全地点。“有你们在,心里真是踏实,感谢!”被困村民纷纷表达着感谢。

  转运途中,有的老人拿出家中的鸡蛋,一定要塞到我和救援队员手中。淳朴的村民让我深受感动,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救援队员的感谢。

  救援队救援被困群众。

  完成当日的救援任务后,我问队员累不累,队员爽快地回答:“不累!明天继续战……”

  回到住处,我发现由于身体长期泡在水中,手脚发白、全是褶皱,双腿也有些麻木,身上随处可见泥点。

  躺下休息时,脑海里依旧满是一艘一艘不断往返的救援艇和发动机持续作响的轰鸣,是被困人员躲藏时的无助,是救援队员解决群众困难时坚定的目光。

  (四)

  8月3日,我们再次出发,通过京港澳高速前往下胡良村。在高速上,我看到北拒马河水位依旧很高。

  保定市森防支队直属机动大队大队长徐思厚询问着该村受灾和被困群众的情况,并表示,如果有房屋快倒了、孤寡老人被困等紧急情况,救援队想尽一切办法也要过去救援,冒危险也要去。

  “我爸妈刚被转运出来,就是咱们救援队给运出来的。太辛苦了,你们一定要注意安全。”被困群众的家属连连感谢。

  救援队救出被困群众,并安全转运。

  随着救援转运任务的不断进行,保定市森防支队直属机动大队解救了近700名被困群众。被解救的当地群众,也用着属于自己的方式回馈救援队员。

  一对开饭店的夫妻,在家中做好午饭送到现场,供来往救援队员食用。“不要钱,快吃吧,你们都辛苦了!”经过询问我了解到,他们的店铺也被水淹了,饭、菜、水、油都是今天刚刚才转移出来的。

  在现场,我看到了坚韧、拼搏,看到了被灾难打倒在地,却又爬起来继续奋斗,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们。

  “不怕苦,不怕累,像个女汉子!当我们第52号队员吧!”大队长徐思厚对我说。

  跟随采访的一路上,我边写边拍,生怕错过了动人瞬间,并在救援任务中帮助被困群众和救援队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经历这些天的一线救援,我成为了救援队员们认可的“52号队员”。

  8月4日下午,我的心情跟着涿州天空一起放晴。

  看着涿州百姓自发来到高速路口,追车献花、塞食物,挥手欢送救援队伍,我的眼眶又模糊了……

  我在现场征稿

  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推出“我在现场”栏目,把镜头对准在现场的新闻工作者。他们的观察、思考、判断,融合着他们鲜明的个性和思维方式,展现着他们不忘初心、勇毅前行的品格和担当。

  欢迎广大新闻工作者通过“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联系我们投稿,提供在现场的所思所感所想,讲述新闻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

 

  本期编辑:李永锡 陈果静 吕彩虹 张君

  实习:张宇轩 陈祖明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陈燕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35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