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阿婆:哈哈哈哈哈!记者:就是她!

2023-08-11 15:14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自2003年6月启动以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今年是“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20年后再回眸,“千万工程”润物细无声,已悄然改变无数村庄的命运。

  新华社记者刘潇6年来两次深入浙江乡村拍摄纪录片,在她看来:“‘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环境变美、物质富足,更重要的是如何能给人以心灵的安居感。”

  在浙江山村,她看到当代游子的新时尚新归程,那是一种 “心安之处便是故乡”的现代情怀。

  今天,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邀请到了刘潇,为我们讲述“美丽乡村”背后的故事。

  我在现场 | 阿婆:哈哈哈哈哈!记者:就是她!

  本文作者:刘潇

  十多年的记者生涯,无数次的天南海北奔波,我很少回到故乡。尤其是在95岁的外婆去世之后,故园也在记忆中渐行渐远了。

  不知为何,有时候踏上旅程,会觉得一个人就像一条河,一条从一个地方流向下一个地方,然后辗转回到北京的“运河”。

  走的地方多了,便会钝化了思乡的感觉。在我看来,家乡不过是属于地理上的,而故乡则是心灵和文化上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大地上的家乡,一个心灵的故乡。

  不久前,我在去浙江的乡村采访时,遇到了很多像我一样常年漂泊在外的异乡人。

  他们曾经义无反顾地走出大山,风尘仆仆奔向火热的大都市,去挥洒他们的青春。然而,几年过去,峰回路转,他们竟又回到了乡村。所幸,回来后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内心安居。

  记者刘潇(中)在采访。

  我想,“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环境变美、物质富足,更重要的是如何给人心灵的安居感。

  心灵的故乡在哪里?这是我在采访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我想要去探究“千万工程”20年来,浙江样本背后密码的一条主线。

  跟随“千万工程”媒体采访团,我来到了绍兴市鲁迅先生笔下《社戏》中所提及的故乡,急不可待地走进鲁迅的外婆家。

  那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依水而建,古朴的梁柱,老式结构的木屋,踩上去嘎吱作响的地板。在门口地面上,还依稀可见画出的棋盘小方格,据说是鲁迅当年和小伙伴下棋时画上去的。

  我踱步屋外,但见小河蜿蜒、石桥高架,河水映出两岸白墙黑瓦错落有致,乌篷船在水中悠悠荡漾。那一道道扩展开的涟漪,像是外婆脸上的皱纹,荡出了岁月的沧桑,也漾出我的乡愁。

  乡愁是很多作家的写作酵母。最著名的是余光中的那首《乡愁》。时代不同,际遇不同,时空可阻隔,但心灵、情感却是同频共振。这也正是我做纪录片时所要找寻的情感共鸣。

  回想6年来,我之所以两度来到浙江深度采访拍摄,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特殊的情感链接。这里有我惦念的人——曹阿婆。

  与曹阿婆相识,颇有点戏剧性。6年前,为了给一部微纪录片寻找主人公,我们翻山越岭,走访了很多村落,挨家挨户探访找寻,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位富有感染力的纪录片主角。最后我们来到了莫干山的劳岭村。

  2017年,记者刘潇在德清县洋家乐采访拍摄纪录片。

  我理想中的人物应该是既有乡土气息,又有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对比反差感。

  这个人在哪呢?跟随我们采访的当地工作人员有点打退堂鼓。

  正当大家有些泄气的时候,突然一阵清脆爽朗的笑声传来,那笑声如同一缕清风、一泓山泉,一扫我的疲惫,我为之一振。

  寻声望去,只见几位老人正在树下乘凉聊天。其中一个穿着红色花纹衣服的阿婆,正在咯咯地笑个不停。因为相距不远,我看到她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举手投足间尽是喜感。我一下子被她的笑声感染,径直朝她走过去。聊开之后我发现,她的经历,她的故事,正是我踏破铁鞋所要寻找的。

  直到6年后的今天,我仍时常想起曹阿婆那充满治愈力的笑声,在被她感染的同时,更被她身上那种乐观向上的劲头打动。

  微纪录片《习近平在这里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于2017年6月播出后,曹阿婆瞬间成了网红,被很多年轻人喜欢,他们的民宿生意也更加兴旺。

  6年后的今天,我跟随“千万工程”媒体采访团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感慨当年跋山涉水拍摄的每个镜头,溪水潺潺、竹影婆娑,都成了与这片土地产生情感链接的生动再现。

  采访车缓缓停靠在路边,还没等我下车,耳边突然传来那熟悉的笑声。听说我要来,阿婆不顾炎炎烈日,早早就来到路边等候。

  我三步并作两步朝她走去,她也快步朝我奔来,满眼都是笑,整个人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我被阿婆拉到了她的民宿。故地重游,格外亲切。她说前几年开民宿赚到的钱,让她的几个孩子都在镇上买了新房。现在她的大孙女已经考上了大学,外孙子今年18岁,小孙女也快3岁了。如今,她不仅能说几句英文,还学起了网络直播。

  我不禁感慨:这个由内而外焕发着光彩的人物,不就是“千万工程”万千受益者的缩影吗?

  阿婆的民宿依然保留着当年的装潢,挂着各国国旗,只是院子换了一番景致。

  阿婆说,几年前,她从山上采摘了金银花种到院里,现如今已顺着枝蔓爬满整个墙壁。她还在院里种了葡萄、杨梅等水果,整个院子散发着勃勃生机。

  记者刘潇(左三)与曹阿婆全家合影。

  我想起我的外婆也有一个这样的小花园。曾经,她每天都在花园里忙个不停,时而种花,时而种些蔬菜水果。她最喜欢种的是玫瑰香葡萄,每到丰收季节,她总会精心地给每位家人都分装上几大串。多年以后,每当我吃到那散发着玫瑰香味道的葡萄,都会想起外婆,想起我的故乡。

  我对故乡的回忆是嫁接在这些细小的感知上的,一个味道,一个声音,会瞬间激发出很多情愫。

  在采访曹阿婆的过程中,这些情感有意无意地渗透进了我的拍摄。曹阿婆的一言一语,一颦一笑,都会让我触景生情。

  临走那天,曹阿婆一大早起来专门给我们烧了她最拿手的饭菜,还专门采摘了杨梅,拿了两大包自己挖的笋和亲手种的黄瓜让我带走。她反复叮嘱我一定要常回来看看。

  有亲人牵挂的地方就是故乡,作家张抗抗在《我的德清外婆家》这本书中写到:“能够使自己焦虑浮躁的心灵安宁净化的地方就是故乡,能够使你怀着一份虔诚之心去思念、去感激、去怀想的地方就是故乡。”

  从此地到彼地,从故乡到他乡,我们不断地启程、告别。回首时刻,发现最入情、最动心的永远是记忆深处萦绕的乡音、味蕾中的那份甘甜,还有那升腾起的袅袅炊烟……

  一路采访中,从绍兴鲁迅故里的文化学者,到湖州安吉的“数字游民”,从回归家乡的本地青年,到把他乡变故乡的外地创业者,每个故事都渗透着当代人对于找寻心灵故乡的渴望。这些都成了“千万工程”20年纪录片《绿水青山的回响》中生动的素材。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著名诗篇,泣泪的字句,打湿了多少游子与慈母的衣袂。在浙江的山村里,我看到当代游子的新时尚新归程。

  它不同于传统游子文化中的回归、回报等道德内涵,而是一种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宽泛外延的游子文化,一种 “心安之处便是故乡”的现代情怀。这,正是绿水青山的生动回响。

  行走在浙江乡村,能遇到很多放弃在大城市生活,来到乡村定居或创业的90后。他们每天都在与这片山水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他们在共同打造这个“家园”的同时,也让更多背井离乡的人们在这里找到精神的归属感。

  出走与回归,是人类永远的话题,如同江河之水,永不止息地流动。而人生就是一个怀着不竭的乡愁,在路上不断寻找家园的过程。

  点击观看纪录片《绿水青山的回响》。

  我在现场征稿

  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推出“我在现场”栏目,把镜头对准在现场的新闻工作者。他们的观察、思考、判断,融合着他们鲜明的个性和思维方式,展现着他们不忘初心、勇毅前行的品格和担当。

  欢迎广大新闻工作者通过“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联系我们投稿,提供在现场的所思所感所想,讲述新闻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

 

  媒体朋友们,欢迎长按二维码,加入“记者之家”媒体交流群。本群致力于增进中国记协新媒体专委会和媒体朋友们的沟通交流。

 

  本期编辑:李永锡 陈果静 吕彩虹 张君

  实习:陈祖明 陆星辰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陈燕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36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