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上午
“学习穆青、增强‘四力’”穆青主题展
在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
正式开展
来自中央主要新闻单位
全国性行业类媒体
全国省级主要新闻单位的
80余名青年骨干记者
及青年记者导师
成为第一批参观者
主题展里有什么?
本次主题展由中国记协主办
河南省委宣传部指导
河南省记协和河南日报社联合承办
展览以融媒体传播思路策展
以中国风、河南味、学院派的
设计理念进行创作
分为生平简历
代表作品
人民记者
人民不忘
风范长存
凝心铸魂
六大主题板块
包括数百幅图片、精彩文字
新媒体、实物等展项
学员们有何感悟?
看图片、听讲解并不是展览的全部
运用新媒体设定穆青年谱
跟着穆青去采访
AR剪影穆青在写作
等多个沉浸式观展体验
都深深吸引了学员们
学员们通过一张张图片
一幅幅作品和一件件实物
了解穆青“勿忘人民”的信仰
和奋斗不止的精神
纷纷在数字签名台写下
“勿忘人民”作纪念
“这个展览放在高校是一种独特的创意,意味着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新闻理念的延续,感谢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让我们看到这样好的展览。”新华社音视频部编委、青年记者导师朱玉说。
“能在以传媒为特色的高校办这样一个展,非常有意义。同学们从学习阶段起就能够树立榜样的标杆,对他们非常有意义。”人民日报社编辑祁嘉润说。
现场有哪些动人故事?
勿忘人民,从这里再出发
——“学习穆青、增强‘四力’”穆青主题展现场特写
河南日报社记者王文齐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8月30日上午,青年骨干新闻工作者学习穆青、增强“四力”培训班的80多名学员来到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学习穆青、增强‘四力’”穆青主题展在这里展出。
“他扎根在基层,边流泪边写下那些伴随着祖国走过泥泞、贫穷、劫难、光荣的普通劳动人民的心声,用朴素真实的故事感动着亿万人民。”
“改革开放初期,他更是站在时代的前沿,于1992年1月30日发表长篇通讯《风帆起珠江》。”
“每到农民家,穆青总是先干四件事:掀开家里的锅盖看看锅里有什么;看看家里的油瓶子是不是还有油;看看农民粮垛里面还有没有粮食;掀开农民的铺盖,看看底下垫的是什么。”
……
通过数百幅图片、原声音频、视频、实景实物,讲解员动情讲述着关于穆青的一个个故事。
学员们看得专注、听得认真,心有所思、亦有所悟。
沉浸其中,他们红了眼眶——
又访红旗渠,有人问穆青:实现了多年的愿望可该安心了吧?穆青长叹一声:“心安什么呀?红旗渠没写出来,那些修渠的英雄没写出来,杨贵没写出来,我欠下多少债呀!我留下的净是遗憾!”
听到这里,青海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记者杜慧又一次湿了眼眶:“穆青的一生都根植人民、情系人民,他与最底层的人民血脉相连。而人民也没有忘记他,不管是他生前还是身后,都惦念他、敬仰他,这让我十分感动。”
追根溯源,他们想得很深——
“兰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精神高地,也是中国新闻工作者心中的一个圣地。我想,穆青之所以能写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样的不朽之作,正是因为始终继承和发扬对党忠诚、勿忘人民的精神和实事求是、深入采访的作风。”新华社国内部央采中心政文采访室副主任朱基钗很有感触,“穆青的精神和焦裕禄精神是相融相通的,这篇新闻作品的完成是两位优秀共产党人灵魂的相融相拥。”
结合实际,他们下定决心——
王维砚是工人日报社劳模人物版的记者,她说:“我注意到穆青同志采写了工人阶级的旗帜赵占魁、铁人王进喜等优秀作品,这也更加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四向四做’、提升‘四力’,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典型人物报道,努力让我们的报道出新、出彩、出圈。”
展览还“搬来”了穆青的书房。他使用过的家具、眼镜、砚台、毛笔以及1000余本私人藏书按照原有格局实景展示。新华社高级记者张严平参展之后很欣慰:“这是我看过的展览中最为亲切的一个,它讲出了穆青之所以为穆青最本质的东西。”
时空交错间,感性体验理性思考间,学员们深刻领悟穆青的精神。“勿忘人民”四个大字出现在笔记里、相册中,更刻印在他们心里。
来源:河南日报微信公众号、大象新闻
本期编辑:吕彩虹 李永锡 陈果静 张君
实习:陈祖明 任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