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视新闻发布了一条90秒短视频《撒贝宁宇宙级访谈》,其悬念式的标题和精简化的内容,引领观众进入了一个有趣又深奥的思维空间。撒贝宁以他独特的洞察力,与《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导演郭帆和“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一同探讨了“人为什么要探索宇宙”的深刻话题,让人们在短暂的时间里,获得了一次珍贵的心灵洗礼。这条短视频不仅在时间上将信息浓缩,更在思想上将观众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并给他们带来了一场艺术与技术交融、科幻与科学碰撞的盛宴。
以微观见宏观:融合艺术与技术
这条短视频不仅是一次访谈,更是一次心灵的碰撞。撒贝宁带领观众探索科学、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将思维拓展到了极限,从宇宙的起源到人类的命运,从技术的飞速发展到人性的探寻,他将这些看似遥远的话题串联起来,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知识网络。
三人的对话,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呈现出一幅艺术与技术交汇的精彩画面。郭帆用电影讲述地球的故事,贾阳以火星视角观察宇宙景象,这种微观视角引发的宏观思考,让人们更加谦虚地面对浩渺宇宙。短视频综合运用声、像、画、图等多种视听元素创造壮丽景观,呈现出科技层面的美好。
以回望启展望:提升思想与力量
在撒贝宁的访谈中,敏锐的提问常常激发出嘉宾内心深处的思考,人们仿佛穿越时空,站在宇宙的边缘,回望历史,展望未来。郭帆指出:“人类在面对宇宙的浩渺时会变得更加谦虚”;撒贝宁提出:“人类走那么远,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找到一个回望自己的角度”;贾阳则从更科学的角度,提醒人们要“轻点作”,为后人留下宇宙宝贵的东西。
这次“宇宙级访谈”,将历史的光辉和未来的憧憬融合在一起,为人们注入了前行的力量,又仿佛是一场呼唤,唤起人们对于科技进步背后深刻意义的反思。在人类不断探索宇宙的过程中,如何将科技的力量用于造福人类而非破坏平衡,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以想像促现实:协同科学与科幻
科学与科幻,一个描绘现实,一个构建幻想,然而二者并不是孤立的。科幻作为人类想像的延伸,可以启发科技的发展方向,同时科技的进步也能让更多的科幻想像成为现实。
在访谈中,撒贝宁将科幻和科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想像促进现实,以现实来滋养想像。撒贝宁的独特魅力在于,他总能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讲述复杂的概念,让人不再感到畏惧,反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他强调科技不是无穷地创造,而是要留住当下最宝贵的东西。这种观点将科幻的想像与科技的实际联系在一起,提醒人们不要被过度的科技进步所迷惑,而是要将科技用于造福人类。
这条短视频较好地体现了“思想+艺术+技术”的指导思路,仅以90秒的轻体量,大大拓宽了人物访谈的内涵边界。这种年轻化的创作和表达方式,既融合了科技叙事美感,也符合网民的接受习惯。在短视频里,微观与宏观相互交融,历史与未来交相辉映,科幻与科技相得益彰,传递出的宇宙真相和人性情感让人陷入沉思亦为之鼓舞。无论是在宇宙的辽阔中感受谦卑,还是在科技的进步中坚守当下,都是构筑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可以说,这则访谈用思想、艺术和科学的力量,为我们敞开了一扇通向宇宙的心灵之门,让我们在思考未知的同时,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美好。
象舞指数观察员
冷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