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行活动优秀记者手记之六:
吹响高质量发展“集结号”
湖南日报社 刘凌
初秋时节,美丽的科尔沁草原迎来一年最丰美的时候,也迎来了一群来自天南地北的新闻工作者。9月5日至9月9日,由中国记协组织的新闻战线资深夜班编辑和优秀新闻工作者内蒙古调研培训活动,深入通辽市、赤峰市基层一线,考察当地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和成功经验。一路认真考察,一路沉下心思考。
一根玉米被“ 吃干榨净”——科技创新赋能优质农业,传统农牧业地区开始由"卖原料"升级为“卖品牌”
调研活动在通辽开展时,正逢全国节水农业现场会在当地举行。享有“内蒙古粮仓”美誉的通辽市,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近年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对内蒙古“量水而行”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达632万亩,年产优质玉米160亿斤。
拥有如此优质丰富的玉米原料,通辽并没有“一卖了之”,而是想办法就地“ 吃干榨净”玉米原料。该市以发展玉米生物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玉米加工转化、增值升级,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玉米生物产业向绿色、高端延伸。目前全市已拥有玉米生物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16家,形成105万吨淀粉、58万吨味精、22万吨氨基酸、35万吨酒精、、8200吨土霉素碱、5万吨麦芽糖、13.8万吨乙二醇、5万吨玉米油的生产能力,形成了13类200多种产品的产业链,以“通辽梅花”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为通辽打造世界级小品种氨基酸生产基地、全国原料药生产基地、成品药基地贡献了重要力量。
与通辽玉米“脱胎换骨”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赤峰的东荣集团的羊绒制品。过去该集团依托当地特产“罕山”白绒山羊,主要对外做“罕山”白绒山羊原料外贸出口。近年来,该集团搭建了完备的羊绒制品生产链,创立了“东黎”品牌 ,逐步从羊绒原料出口商转型为羊绒生产商,借助抖音电商平台,打开销路,2022年,在电商平台销售14万件羊绒制品,成为中国羊绒行业十强企业、中国羊绒行业十大出口品牌。
一个链主企业吸引9家业内领军企业入驻——“引一个企业,聚一个行业,强一个产业”,产业链招商以产业高度协同,为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动能
在通辽市蒙东(通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笔者了解到,当地以绿电就地消纳、承接产业转移为主攻方向,引进龙马控股集团为链主,打造蒙东(通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龙马集团是一家涵盖铸造、锻造、焊接、电器等基础工业领域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唯一一家风电装备全产业链制造企业,具备链群带动力、核心竞争力和产业主导力。作为链主企业,龙马集团承建的蒙东(通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计划总投资336亿元,规划占地面积11500亩。集团为关联企业提供厂房、基础设备和配套设施,企业几乎可以“拎包入住”,在链主企业如此强大的带动下,洛阳双瑞、瑞祥重工、金风科技等9家国内风电装备制造领军企业先后入驻基地,全面推行研发设计一体化、工艺流程一体化、生产制造一体化、检验检测一体化的产业模式。据了解,到2026年基地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形成年产值720亿元,税收20亿元,真正成为全球最大陆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一个老牌火电厂里不仅养了“光伏羊”还种了瓜果蔬菜——坚持环保优先、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良性循环
在通辽发电总厂贮灰场光伏电站,附近的牧民天气好的时候,都会去光伏场放羊。牧民不用花高成本的饲料喂养这些“光伏羊”,同时“光伏羊”也可以抑制草长得过高,避免光伏板发电受阻,可谓“一举两得”。而在几年前,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作为通辽发电总厂贮灰场,这里过去曾经堆满发电排出的煤灰,一刮风就灰尘漫天。
2019年,通辽发电总厂乘国家新能源发电项目大开发建设的东风,仅用105天时间就建成150兆瓦贮灰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光伏发电项目,项目建成后,6500亩贮灰场全部装上光伏组件,光伏板之间种植了苜蓿、沙蒿等植物,植被覆盖率达100%,这个老牌火电厂迈出了绿色能源转型的重要一步。建成后的发电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8万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万余吨、氮氧化物约88余吨、二氧化硫约600余吨、烟尘约100余吨、灰渣3万余吨,对改善周边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截至目前,光伏电站已向社会贡献清洁电量10.522亿千瓦时。通辽发电总厂还在光伏发电站旁边建起了光伏生态园,鱼塘、瓜园、果园、蔬菜大棚等9个功能区错落有致。应季的瓜果蔬菜已成为企业食堂的主要食材。
通辽发电总厂的成功探索是内蒙古当地坚持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调研活动中,无论是“中国记者林”项目,还是科尔沁沙地“双百万亩”综合治理项目,抑或是马鞍山林场等地,都让新闻工作者们切身切实感受到了内蒙古逐绿发展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