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行活动优秀记者手记之三:
逐绿前行,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国环境报社 邹祖铭
9月的初秋时节,在中国记协的组织下,我与来自全国新闻战线的资深夜班编辑们和优秀新闻记者们一道,前往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和赤峰市,共同领略当地荒漠化治理的成效,共同见证当地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印记,共同感受当地人民群众在绿色发展中过上的幸福生活。作为一名生态环境领域的新闻记者,通过这次调研,我对于内蒙古自治区逐绿前行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也有了更深的领悟。
要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到内蒙古考察,提出要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而在这个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中,防沙治沙是十分重要的一环,面对这项需要接续传承的伟大工程,内蒙古自治区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在科尔沁沙地的主体地区,也是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沙地治理难度极具有挑战性的科左后旗,近年来,当地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节水造林、林地管护等有效举措,防沙治沙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科左后旗森林面积增加到34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5.1%提高到目前的21.68%,累计完成“三北”五期工程建设88.6万亩,实施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688万亩,1320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保持治理面积1.5万亩、生态廊道5.1万亩,实现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绿色奇迹。
在赤峰市喀喇沁旗中南部的马鞍山林场,通过有效管护,截至目前,天然林面积达到4.2万亩,人工林面积6.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场之初不足20%,达到了现在的95.2%,被评为“全国最佳林场”。内蒙古大地上,一块块土地逐渐绿了起来,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上的坚强堡垒。
要畅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利用一切生态资源为群众致富。绿水青山,要在观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其最大效能,成为人民群众的致富宝。
2000年,在中国记协的倡议和组织下,全国多家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单位捐种、科尔沁区政府承办,在通辽市科尔沁区庆和镇及其周边正式营建了全国唯一的“中国记者林”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如今20多年过去了,“中国记者林”已经建成三期,总建设面积达到1.4万亩,栽种树木超过75万株。当地充分利用“中国记者林”丰富的林草资源,大力发展林下产业,全力打造沙棘、文冠果等蒙中药材规模化种植项目,同时在沙棘林下套种桔梗和甘草,让越来越多的林地从单一的观赏性变成兼具经济价值;全面发展林畜经济,庆和镇南发村党支部成立合作社,每年养殖两批鹅,单批次养殖规模10万只,一批鹅的净利润就在40万元左右,庆和人民的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畅通了。
无独有偶,在赤峰市马鞍山村,依靠好生态,村里开满了农家乐,榛子、赤松茸等林下产品也出现在村民家门口售卖,鼓了人民群众的钱袋子。为了打造特色主导产业,马鞍山村利用优势纬度带,还先后引进双红、左优红等优质葡萄品种进行试种,产出的山葡萄不仅色泽好、糖分足,成为了喀喇沁旗远近闻名的“明星品牌”,村里山葡萄的产量也是一年比一年高,山葡萄种植面积也从2016年的2000亩增至现在的3500亩。正是畅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一幅幅山上绿树成荫、山下产业振兴的画卷徐徐铺开。
要发挥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内蒙古资源条件较好,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新能源产业潜力巨大。在通辽发电总厂建成的150兆瓦贮灰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光伏发电项目上,6500多亩灰场全部装上了光伏组件,建成后的发电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8万余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21万余吨、氮氧化物约800吨、二氧化硫约600吨、烟尘约100吨、灰渣3万余吨,截至目前,光伏电站已向社会贡献清洁电量10.522亿千瓦时。蒙东(通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成后可直供85%以上风电整机基础元件,年产值可达720亿元,带动就业人数达两万,真正形成全球最大陆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实现风电整机“通辽制造”。通辽海装风电有限公司的陆上大兆瓦风电机组总装车间,单班年产能可达200万千瓦,产品多达17款,均为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型,且具有高设计安全性、高运行稳定性、高智能性等特点,可满足不同风能资源区的开发需求。内蒙古不断发展新能源产业,加速建设新能源基地,一步步向我国“追风逐日”的制造高地大步前行。
在调研中,众多新闻工作者们见证了内蒙古大地上逐绿前行的故事,充满着绵绵温情,积蓄着激昂力量,成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生态基石,作为一名生态环境记者,我将用我手中的笔向更多人传递好这份绿色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