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沿岸宜人秋日的宁静,被阵阵轰鸣、滚滚黑烟打破。
巴以冲突突然爆发,警报声、爆炸声不绝于耳,但让人更加害怕的,却是夜晚街道上死一般的寂静。
自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新华社驻耶路撒冷记者王卓伦一直坚守在岗位,为广大受众源源不断传回前方的最新情况。她的视角,看到了哪些故事?有哪些思考?
今天,王卓伦在硝烟的一线为我们发来一期“我在现场”,讲述这几日的故事。
我在现场 | 巴以冲突,她在战火旁!
本文作者: 王卓伦
(一)
10月7日,本该是个轻松的周六,也是以色列犹太人的“安息日”。
一早,我从睡梦中醒来,却看到手机上的推送已经铺天盖地——多枚火箭弹从加沙地带发射向以色列境内,造成大量伤亡。
惊愕之余,我赶忙爬起身来。正当我试图在几十条推送中查阅细节、想知道以色列哪些地方遭到了火箭弹袭击时,窗外突然响起震耳欲聋的防空警报声。
我的第一反应是跑向阳台,用手机记录下眼前的一幕:整个城市还没有苏醒,街道空空如也,只有如哀嚎一般的防空警报声在空中飘荡。
防空警报声结束后,我听到远处传来一阵轰响,紧接着缕缕黑烟升腾、消散空中——那是火箭弹爆炸后的残迹。
这是10月7日在加沙城拍摄的以色列军队空袭地面建筑造成的浓烟。新华社发(里泽克·阿卜杜勒贾瓦德摄)
派驻耶路撒冷工作将近两年,我曾多次去前线报道巴以冲突,但大多为驾车突袭、持刀行刺或公交车爆炸案发生后的现场。
也曾冒着风险去到被火箭弹炸为废墟、随时可能坍塌的楼体内进行探访直播,结束后心有余悸。
但在耶路撒冷市区听到如此清晰的防空警报声,于我而言还是第一次。
王卓伦2023年5月报道巴以冲突的工作照,在巴以冲突中以色列被火箭弹袭击的建筑内做直播。
(二)
长期以来,以色列国防军轰炸加沙地带、加沙地带发射火箭弹反击,这样的巴以交火模式已较为常见。
加沙地带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的目标,通常为以色列一些靠近加沙地带的南部或中部城市。耶路撒冷通常不会成为巴勒斯坦武装组织火箭弹的攻击对象。
一方面在于距离较远;另一方面在于地位特殊:巴勒斯坦人一直寻求建立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然而,本轮冲突一开始就把战火推到了耶路撒冷这样一个敏感之地,不单是一种震慑,也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局势相当复杂,很有可能迅速升级。
巴勒斯坦方面发布的声明很快证实了我的想法:控制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宣布对以色列采取新一轮军事行动,仅10月7日上午就向以色列境内发射了至少5000枚火箭弹。
这一强度,在近年来的巴以冲突中相当罕见。
继早间首次听到防空警报后的约两小时内,防空警报声又在耶路撒冷拉响了四五次。
由于冲突频发,以色列大多建筑都有防空洞设施,而我所在的这栋建筑已有60年历史,并没有任何掩体,算是个不多见的例外。
在令人焦虑的警报声中,我有些手足无措。听到走廊里一阵喧哗,我打开房门,看到许多邻居正携一家老小在此躲避。
或许是已经习以为常,邻居们的情绪看起来比我淡定得多,孩子们甚至利用楼道相对宽敞的空间踢起了皮球。
一位抱着孩子的女士对我说,10月6日是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的日子。今年是这场战争50周年,因此对巴以双方而言都比较敏感和微妙。
去年底以色列新一届政府上台以来,在极右翼势力的推动下坚持对巴勒斯坦方面实施强硬政策,这也就使得地区紧张局势不断升温。
(三)
仅10月7日战事爆发当天,巴以双方已有数百人死亡。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以色列进入“战争状态”,对加沙地带哈马斯目标发起代号“铁剑”的行动,持续开展轰炸。
10月8日晚,双方死亡人数过千、伤者数千,早间以色列和黎巴嫩边境出现交火,令局势更加复杂。
10月9日,战事进一步走向焦灼,双方死亡人数继续攀升,约旦河西岸、黎以边境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伤亡冲突,以军出动直升机对黎巴嫩南部部分地区实施空袭。
战事不仅没有丝毫平息的迹象,反而日趋严峻焦灼,不确定性陡增。
10月9日午间和傍晚,防空警报再度在耶路撒冷全市拉响,我也几度听到了比两天前更加强烈的火箭弹爆炸声。
窗外密布的阴云和空荡的街道,令处于战事的整座城市陷入一片悲凉。我所居住的建筑处于两条主干道交汇处,长期受困于交通噪音的干扰。然而最近几天,楼下安静得可怕,我开始有些怀念那些车辆川流不息的声音。
出于工作的忙碌,也出于心情的紧张,战事爆发这3天我没有正常吃过一顿饭。
我和同事们一起紧盯动态、播发各类文字稿件,还进行了多场视频和直播报道,在加沙地带的同事也几度冒着以军随时可能空袭的危险出镜。与“巴以冲突”相关的新闻报道一度霸榜热搜,引发国内外民众的持续关注。
同事发来信息说,连耶路撒冷常年无休的一家咖啡馆都停业了,而战事的头两天它还在营业。
一叶知秋,这是局势日渐紧张的重要信号。
我担心楼下超市也会关门,于是赶紧跑去囤货。在超市里,肉、面包、饮用水的货架都空空如也,结账队伍也前所未有如此长,人人购物车里都堆满商品,个个神情紧张。
(四)
身处战地,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很重要。
本轮冲突爆发以来,一会儿不看手机,我订阅的以色列政府新闻办公室、以色列国防军等相关推送,便有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的战事情况更新,包括以军在加沙地带的轰炸“战果”,也包括哈马斯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的地域提醒。
海量信息愈发密集扑面而来、伤亡数字越来越多、以色列官方的表态一次比一次强硬,让人看不到短时间内战事走缓的可能性。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称:“我们正在开始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战争。”
任何战争中,最无辜受伤的就是平民。
10月7日,在以色列南部城市阿什克隆,民众匍匐在地躲避火箭弹袭击伤害。新华社发(伊兰·阿萨亚格摄/基尼图片社)
本轮冲突的特别情况是,有大量以色列士兵和平民被挟持进入了加沙地带。
以色列政府新闻办公室8日在社交媒体称,被挟持进入加沙地带的人质超过百名,除以色列公民外,还有外国公民。我采访过的好几位以色列人对我说,他们有直接或间接认识的人便在其中。
与此同时,以军对加沙地带的空袭同样制造了巨大悲剧,巴勒斯坦方面大量平民无辜死伤、无家可归。
和平似乎遥遥无期……
我在耶路撒冷住处的阳台,是备受鸽子们喜爱的休息地。
战事爆发后的第二天,当我正在电脑前发稿时,一只白鸽悄悄踱进屋内,它看起来有些不知所措,四处张望。我希望它能停留的时间长一些,为和平多带来一点福音。
本期编辑: 李永锡 陈果静 吕彩虹 问欣
实习:张宇轩 辛瑞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