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1月4日至13日,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2023年中国记者节系列活动,今年新增了“中国新闻奖进校园”主题活动。通过开展“新闻摄影获奖作品展”和“获奖作品分享会”,汕头大学将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紧密结合,开展了一堂新闻实务的教学课程,一次生动鲜活的思政教育。
“中国新闻奖进校园”活动是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指导下,汕头大学和汕头融媒集团联合打造的新闻业务教育平台、特色实践平台和重要思政建设平台。作为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里的大思政”品牌活动的重要部分,活动旨在为新闻学子们树立事业榜样、坚定新闻理想。
11月8日记者节当天,“用镜头定格历史:第33届中国新闻获奖摄影作品展”在汕头大学图书馆揭幕。影展展出新闻摄影类、国际传播摄影类16项共91幅获奖作品。“我们在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的第一时间就将全部获奖作品展出,这样规模的校园展在全国还很少见。”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负责人介绍说,“我们将先后在汕头大学桑浦山、东海岸校区展出作品,展览会持续20天。”
11月12日、13日,汕头大学特邀四位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新华社总编室编辑饶力文、华龙网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副总监白永茂、江苏卫视《新闻眼》栏目制片人戴玲燕、每日经济新闻首席记者丁舟洋,先后在汕头大学桑浦山、东海岸校区举行了两场获奖作品分享会,请获奖记者讲述创作体会,分享幕后故事。
第一场讲座分享了《真理之光》和《重庆山火突发,他们逆行而上——人民的英雄,英雄的人民》两部新媒体作品的创作体会,第二场讲座分享了《溜索女孩的人生之桥》和《婴儿之殇及“雅培母乳添加剂”召回疑云》两个传统媒体作品的创作感受。主办方介绍说,希望通过获奖记者的讲述,告诉大家在全媒体时代,各种作品形态各美其美,各展其长,无论业态如何变化,新闻的基本规律不会变,根本原则不会变,任何时候,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一样都不能少。
分享会现场干货满满,气氛活跃。在互动环节,学生们争相提问,与新闻行业的优秀记者前辈交流互动。“通过此次主题活动,我了解到中国新闻奖作品背后感人的故事与反复打磨的艰辛,学习到如何进行新闻创新表达,加深了对新闻业务实践的理解,坚定了把新闻当成人生志业的信念。”汕头大学2021级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吴善基在分享会后如是说。
参与活动的同学们纷纷表示,观看、聆听和学习这些优秀的获奖作品,不仅可以学习到一线新闻实务的知识经验,更懂得了新闻选题需与国家建设、社会关切和人民生活等同频共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就是用镜头记录社会进步,用笔锋关注国家发展,努力传播好时代声音。
“中国新闻奖进校园”主题活动在汕头大学、汕头市媒体行业产生了持续广泛的影响,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和汕头融媒集团对活动进行了报道。“活动用活了优秀新闻作品资源,拓展了新闻业务教育模式,创新了大思政课方法,连接起高校与业界共育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桥梁,取得了很好效果”,汕头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负责人介绍说:“希望将此项活动办成学院中国记者节系列活动的一个固定内容,常态持续下去。”(供稿:汕头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文:雷碧睿;图:肖汉华、李宗懋、徐梦妍、朱小茜)
媒体相关报道链接
https://sttv42-static.cutv.com/html/static/2023/11/13/17257_4614694_share.html
汕头融媒集团-汕头日报:
https://h5.newaircloud.com/newsepaper/detail/10153_139058_1628598_22918881_st.html
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