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央视报道员“失踪48小时”始末

2023-12-01 17:2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加沙,世界的焦点。在新一轮巴以冲突中,当地报道员的报道成为外界知晓加沙情况的特殊渠道。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驻耶路撒冷记者赵兵与加沙报道员奥萨马是老朋友。他见证了这位报道员义无反顾冲向“死地”、置身危险的全过程。

  “战地记者坚守于此,为了世界,也为了你。”

  今天,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邀请到赵兵,为我们讲述他与素未谋面战友的故事。

  我在现场 | 央视报道员“失踪48小时”始末

  本文作者:赵兵

  (一)

  10月7日巴以冲突爆发至今,已经过去一个多月时间。

  赵兵在以色列城市阿什凯隆进行报道。

  冲突爆发以来,媒体记者在以色列经常会遭遇盘查,只有向士兵通报身份、出行目的并出示记者证后,才能得到放行。

  在耶路撒冷开展工作尚且困难重重,更别说加沙。如今,加沙宛若一座孤岛,被以色列地面部队完全封锁。断水、断粮、断网,也没有记者被允许进入这里。

  当地时间10月7日,加沙城上空升起滚滚浓烟。

  要拿到加沙地带相关画面和消息,只能依靠当地报道员。

  和我们合作的报道员团队,负责人叫奥萨马·阿什,今年28岁,刚刚结婚,还没有孩子。第一次和他合作是在2021年,那一次巴以冲突,他的团队用专业的报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之后,我们还有几次合作,报道过“加沙儿童生存环境”“加沙当地污染”等选题。

  相距不过几十公里,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两年多时间,我们从未见面。

  有时,我会想象手机的另一边,它的主人正在经历什么样的故事。我看过无数他发回的报道,也经常和他嘘寒问暖。

  坚守在新闻一线的人,值得尊敬。我认为,我们是朋友,也是战友。

  (二)

  与以往不同,这次巴以冲突逐渐从局部地区冲突升级为全面冲突。

  以色列的进攻主要集中于加沙地带北部,加沙城首当其冲。奥萨马带领的报道员团队驻地,就在加沙城中。

  冲突爆发之初,我们保持着交流,奥萨马会第一时间向我们传递加沙的城市受损、人员伤亡情况。

  10月9日,奥萨马的一条消息让我惊出一身冷汗。

  他说,新一轮的空袭直接波及了他所在的位置——加沙城市中心的写字楼。空袭过后,大量的办公设备被压在废墟下。

  我十分着急,向他确认团队有没有人员伤亡。在知道他们逃过一劫时,我悬着的心才算放下,请奥萨马为我们介绍当时的情况。

  后来,奥萨马陆陆续续传回一些视频。打开视频的瞬间,我感到很揪心。

  他的身上只有防弹衣,没有头盔。

  他说:“我这个防弹衣是从废墟下挖出来的,但是头盔还埋在下面,没有找到......”

  (三)

  冲突爆发一周后,以军要求加沙居民撤离至加沙城南部地区。

  对很多加沙平民来说,他们并不知道往南的目的地。不过,在以军严厉的警告下,他们还是简单携带了些家当,踏上流亡之路。

  为了记录战争给民众造成的苦难,奥萨马带着团队跟随民众去到加沙南部。本以为如此就可变得安全,但他还是见证了多次空袭。

  他在讯息留言中说,以军的空袭并没有因为人群南迁而停止。“没有地方是安全的,不如回到加沙城,坚守在阵地上,让更多人了解加沙城内真实的情况。”

  和我们说这段话时,他是克制的。随后,满腔孤勇的奥萨马,带领他的团队出发了。

  我时刻和他保持着联系,但很快,让人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10月27日,以色列加强了对加沙城的空袭。前一晚我与奥萨马讨论完工作,他问我能否把最近几天的报道发他看一看,我答应了他。

  奥萨马在加沙城内。

  第二天,我将报道发过去,并像往常一样询问奥萨马在加沙城内的情况以及他们的安全情况。

  一连几小时,社交媒体账号的那头却陷入了沉默。

  我有些害怕,随后查到了以色列在今天的空袭中中断加沙与外界通讯的消息。“千万别出事”,我在心里为这位朋友默默祈祷。

  整整一天,我用尽各种办法,但所有发出的讯息都是未读状态。随着时间流逝,我的思绪也愈发慌乱。

  我清楚,此时此刻的加沙城,说是“死地”一点也不为过。这已经是一个注定要被包围的地方,以军势必在这里开展大规模军事行动。

  从27日到29日,48小时,我不断给奥萨马发消息,询问他们是否平安。

  等待的过程无比漫长,我寝食难安。

  (四)

  当地时间29号晚,我的手机屏幕突然亮了,是社交媒体软件的弹窗提醒。

  我一把抓起手机,屏幕上推送出熟悉的聊天讯息。奥萨马:“我们很好,这是非常非常艰难的夜晚。”

  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我的手微微发抖,心情无法用语言表达。

  他继续向我说明加沙城内的情况:目前的加沙城通讯仍未恢复,只能通过当地巴勒斯坦通讯公司的手机SIM卡链接卫星进行简短通讯,信号非常不稳定,价格也十分昂贵,1兆流量要20美金......

  “此刻的加沙城,大街上人烟稀少,放眼望去都是断壁残垣。”奥萨马说,他们团队面临着物资与燃料的中断,衣食住行都无法得到保障。

  过了几个小时,当地通讯开始大面积恢复,互联网也重新接通,奥萨马和他的团队继续为我们传回珍贵的前线一手讯息。

  我一边反复叮嘱他要注意安全,一边感谢他的辛苦与不易。

  后续一段时间,又发生过几次失联的情况,但很快就再度恢复了,在交谈中,奥萨马一直在重复一句话,说他很焦虑。

  我知道他在担心什么:外国记者都无法进入加沙城,如果加沙人自己也不能将情况向外传递,那么他们的声音就在世界上消失了。

  作为中国记者,我理解他的心情。我总能感受到,我们在不同的空间,站在不同的立场,但还是为相同的使命在奋斗。

  (五)

  战争摧残性命,也摧毁精神。

  千疮百孔的家园里,奥萨马每天见证着苦难:妻离子散的家庭、残垣断壁的废墟、抱着满头鲜血孩子奔向医院的父母、因为缺少燃料发动不了的汽车……

  有一天,他说:“我的精神很疲惫,我患有抑郁症。我的生命屈指可数了。”

  我无法直接对他说“你要坚强”这样的话,因为他所遭受的苦难如果不亲身经历,是连万分之一都无法真正体会到的。

  只能换个角度陪他聊聊天。

  后来有一次在聊天时,他告诉我,新闻报道是支撑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继续让世界了解加沙,了解加沙人民的真实情况。给我话筒,我就能活过来。”

  (六)

  随着局势的发展,危险终于彻底包裹住了奥萨马。

  不久前,他对我说,离他家大概50米的地方遭到了空袭。对他们而言,没有什么逃出加沙城的希望。

  “以军已经实现了南北的合围,所有的道路都被围困,燃料也被切断,有车无油。”

  “相信我,末日即将来临。”

  我哽咽地看着屏幕很久,不知道该回他什么讯息。

  在战地多年,我见证过很多悲剧,时常在感慨,战争的出路在哪里?和平又在哪里?

  和平太脆弱了,一颗子弹就可能完全破坏掉和平,然后造成几代人的仇恨,需要比几代人更多的时间去化解仇恨。

  对于我的朋友,奥萨马,他和他的国家直接卷入了战争。他坚守不退、他大声疾呼,无非是想通过新闻工作者的专业工作,让世界听到一些微弱的声音。

  这或许就是记者坚守战地的意义。

  为了世界,也为了你。

  本期编辑:李永锡 吕彩虹 陈果静 问欣

  实习:刘伟业 陈祖明 任金蕊

责任编辑: 陈燕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5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