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没有“十八般武艺”,不好意思说自己干这行

2023-12-04 11:28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从一支笔加一个采访本,到手机、相机、摄像机;从单纯的文字工作者,到出镜记者、主播……

  不但能采、能写,还要会编(编导)会剪(剪视频),有同行笑称,没有“十八般武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全媒体记者。

  全媒记者炼成记 | 没有“十八般武艺”,不好意思说自己干这行

  作者:经济日报总编室编辑三室副主任、微信公号负责人 王玥

  2012年12月31日晚,经济日报法人微博正式上线,时值经济日报创刊30周年前夜。

  随着鼠标在“发布”键上的轻轻一按,“@经济日报”大幕正式拉开。

  做了5年报纸要闻版编辑的我,也在那时正式转岗成为一名新媒体编辑。

  10年后,2023年1月1日,经济日报迎来创刊40周年,此时的经济日报已经逐步构建起报纸、杂志、出版社、网站、新媒体等一体化发展的全媒矩阵,主要新媒体账号用户粉丝超过1.53亿。

  作为经济日报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我很骄傲这10年来的付出、成长与收获,同时愈加感受到从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对每个媒体人来说,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转型,肯定要面临不少改变

  工作环境变了。从办公室走向各个新闻现场,从在拼板机前编辑版面,到电脑、手机随时可编(稿)、可剪(辑)、可发(稿)。

  工作流程变了。从次日见报,到边采边写、即编即审即发,有的内容从采写到在新媒体平台正式推送,可能就几分钟时间。

  在编辑思维和工作要求上,变化更大。如果说报纸的编辑工作更多的是考验编辑政治把关、文字处理、版面呈现、检查校对等方面的能力,那全媒体编辑除了这些能力,还需要具备新媒体产品策划、产品制作、舆情判断、数据分析、内容推广等方面的能力,可以说是“策采编发馈”各个环节都要熟悉甚至精通。

  转型过程中,也有很多“不变”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非相互替代、非此即彼,二者更是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关系。

  不管我们面对的是读者、观众还是网友,编辑工作都是要解决受众痛点、满足受众需求。

  传统媒体编辑要通过对稿件和版面的加工,来吸引读者,新媒体编辑则是根据不同渠道的传播特点与受众需求,寻找流量密码,打造爆款产品。

  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可以注入到新媒体中,新媒体的基因也可以去促进“报”的生产传播,赋予报纸内容新的活力。

  经济日报社记者王玥(前)与同事讨论新媒体产品制作。

  不管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全媒体时代,优质内容始终是赢得读者和引导舆论的基础,优质内容生产能力始终是媒体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是提升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根基,也是优秀编辑的立身之本。

  越来越快的工作节奏和随之而来的高压力

  “不日新者必日退”,互联网的发展让新闻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工作者在转型过程中,肯定会面临不少压力和挑战。

  比如越来越快的工作节奏和随之而来的高压力。新闻工作者肩负光荣职责使命,新闻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加班熬夜、四处奔波”可以说是不少新闻工作者日常状态的真实写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闻工作者不仅需要“东西南北到处跑”,还要时刻关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工作节奏越来越快,上班和下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如何应对、适应这样的工作环境,对新闻工作者的生理、心理等都是不小的挑战。

  比如本领恐慌。如今媒体人已经突破传统的单一采编人才范畴,在职业素养、工作技能等方面都要面对更高的要求。从一支笔加一个采访本,到手机、相机、摄像机;从单纯的文字工作者,到出镜记者、主播……不但能采、能写,还要会编(编导)会剪(剪视频),有同行笑称,没有“十八般武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全媒体记者。

  “打铁还要自身硬”。面对当下纷繁复杂的舆论传播格局,媒体人要想承担起引导舆论、凝心聚力的责任,就要有新的理念、新的知识、新的本领,为转型做好充分的准备。

  行万里路,更要读万卷书

  新闻工作者不仅要“行万里路”,更要“读万卷书”,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新闻素养,增强把握新闻的敏锐性。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

  这是当今传媒格局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下,对新闻舆论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和高标准。

  经济日报很多过硬的“笔杆子”,都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尤其是大量阅读、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类、经济专业类、新闻业务类书籍,这对提高政治站位、把好关大有帮助。另外,视频拍摄和剪辑、图片制作、数据分析等技能,也都可以通过学习和日常实践掌握。

  如何保持激情与热情

  做新闻工作,需要保持工作激情与职业热情,对新媒体编辑来说更是如此。

  那么,如何保持激情与热情?我认为离不开创新,而且要积极、主动地创新。

  我的一位同事在去武汉参与抗疫报道时,不仅写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稿件,还将采访工作与她的绘画爱好相结合,制作了“画说武汉”系列视频,样式新鲜,主题独特,打动人心,在网络上成了爆款产品。

  日常工作中的创新,不论大小,也不分早晚,哪怕是一张照片、一帧视频画面,只要较自己过往有所突破,都是有意义的,都是向全媒记者迈进的一步,这个过程带来的成就感也是妙不可言的。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用脚步丈量神州热土,用镜头记录奋进历程。

  今年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经济日报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让我倍感振奋。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舆论场,思想激荡,众声喧哗,越是这种时候,我们越要保持定力,要发挥好“定盘星”作用,真正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让好声音成为最强音,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供稿:经济日报

  本期编辑:陈果静 吕彩虹 李永锡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陈燕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5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