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
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媒体办公室19日发表声明说,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军队对加沙地带的袭击已造成超过1.3万人死亡、3万余人受伤。
声明说,死者中有5500多名儿童和3500多名妇女,另有约6000人失踪。冲突共造成201名医护人员、22名民防人员和60名记者死亡,加沙地带25家医院和52家医疗中心停止运营。
另据多家巴勒斯坦媒体19日报道,以军当天对加沙地带中部的努赛赖特难民营发动空袭,造成至少14人死亡。
以色列国防军和以色列国家安全总局(辛贝特)19日晚发表联合声明说,以军在加沙地带最大医院希法医院地下发现一条长约55米“属于哈马斯”的地道,在地道入口旁发现一辆载有火箭弹、炸药、步枪等武器的汽车。哈马斯方面对此尚无回应。
以军15日宣布对希法医院采取军事行动,随后发表声明称在希法医院内发现哈马斯的作战指挥中心和军事装备等。加沙地带卫生部门对此予以否认。
……
数据让人触目惊心!战场上的记者,面临着巨大危险,承受着巨大牺牲。
我们整理了本轮巴以冲突中,一些中国战地记者的故事。愿以他们的故事,昭彰和平的珍贵。
冲突伊始,这是新华社战地记者王卓伦的亲历——
我的第一反应是跑向阳台,用手机记录下眼前的一幕:整个城市还没有苏醒,街道空空如也,只有如哀嚎一般的防空警报声在空中飘荡。
防空警报声结束后,我听到远处传来一阵轰响,紧接着缕缕黑烟升腾、消散空中——那是火箭弹爆炸后的残迹。
出于工作的忙碌,也出于心情的紧张,战事爆发这3天我没有正常吃过一顿饭。
我和同事们一起紧盯动态、播发各类文字稿件,还进行了多场视频和直播报道,在加沙地带的同事也几度冒着以军随时可能空袭的危险出镜。与“巴以冲突”相关的新闻报道一度霸榜热搜,引发国内外民众的持续关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战地记者陈慧慧亲历空袭——
行驶途中我们找了一座加油站,准备迅速加满油——因为加油站也是被打击的重点目标。刚加完油,忽然就听到防空警报。那是我第一次经历空袭,因为不熟悉,开始一两秒没反应过来,甚至不知道这个声音是防空警报。
但周围的居民、加油站工作人员突然高声叫嚷着向避难所跑去,我也被人群推进避难所。
慌乱的人群在尖叫,其中混杂着孩子们的哭声,阵阵警报冰冷刺耳。
我在人群中不断寻找着摄像师,我要确认他是否安全,也要看镜头在哪里。
害怕是本能,对于记者来说,找镜头也是一种本能。
短暂的慌乱过后,我面对镜头,准备开始报道,颤抖的声音和重复的言语证明了我并未平静的内心,随即响起的爆炸声和震动的公路,至今都让人心有余悸。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战地记者赵兵讲述了加沙城内,报道员奥萨马失联事件始末——
为了记录战争给民众造成的苦难,奥萨马带着团队跟随民众去到加沙南部。本以为如此就可变得安全,但他还是见证了多次空袭。
他在讯息留言中说,以军的空袭并没有因为人群南迁而停止。“没有地方是安全的,不如回到加沙城,坚守在阵地上,让更多人了解加沙城内真实的情况。”
随着局势的发展,危险终于彻底包裹住了奥萨马。
不久前,他对我说,离他家大概50米的地方遭到了空袭。对他们而言,没有什么逃出加沙城的希望。
赵兵在以色列城市阿什凯隆进行报道。
对于我的朋友,奥萨马,他和他的国家直接卷入了战争。他坚守不退、他大声疾呼,无非是想通过新闻工作者的专业工作,让世界听到一些微弱的声音。
这或许就是记者坚守战地的意义。
为了世界,也为了你。
向坚守一线的中国战地记者致敬!
一定平安归来!
本期编辑:李永锡 吕彩虹 陈果静 问欣
实习:陈祖明 任金蕊
本文来源新华社、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