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华日报突出“国之大者”与地方作为的交汇,注重宏大叙事与“小而美”故事的交汇,强化优质内容与创新表达的交汇,抓好对内宣传和对外传播的交汇,着力在“融”字上下功夫,在“汇”字上创特色,以“交汇”思维讲好“交汇点”故事,全媒体报道特色鲜明。
以 “交汇” 思维讲好 “交汇点” 故事
顾雷鸣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江苏处于‘一带一路’交汇点上,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10年来,江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绘好共建“一带一路”“工笔画”、把规划图转化为实景图增添了江苏色彩。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新华日报立足“一带一路”交汇点这个独特的省情,充分挖掘报道资源,着力在“融”字上下功夫,在“汇”字上创特色,以“交汇”思维讲好“交汇点”故事,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生动深入的全媒体报道,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和传播效果,为媒体深融背景下重大主题报道创新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突出“国之大者”与地方作为的交汇
面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这个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报道选题,各级媒体都投入大量报道力量和资源,推出一大批精品力作。如何在众多同质化内容中独树一帜,在同题竞争中交出不一般的答卷?
新华日报在谋划实施“一带一路”10周年报道时,从一开始就强调,必须紧扣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交汇点”这个独特定位,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大倡议与江苏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积极作为紧密结合起来,用翔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鲜活的故事,充分反映江苏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进展成效。经过多次头脑风暴,最终确定了以“交汇东西、大道同行”为主题的全媒体报道方案。
全媒体新闻行动从“交汇点”切入,既全景全面展现10年来“一带一路”壮阔画卷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的丰硕成果,又突出江苏元素,展现江苏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的实践与担当。9月8日起,新华日报和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开设“交汇东西 大道同行”专题专栏,截至目前,已推出实施“五大计划”专项行动和“小而美”惠民生两组20余篇系列报道,反映10年来江苏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在互联互通、产能合作、丝路贸易、园区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共建共赢的探索和成就,全媒体呈现“一带一路”与江苏相关的系列故事、人物。
连云港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是“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从今年5月起,新华日报连云港分社就策划推出“十个人眼中这十年”融媒体报道,选择10位连云港籍或在连工作的外国人、外地人的故事,反映共建“一带一路”10年间的变化。9月15日,高规格的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在连云港举行,新华日报与新疆、黑龙江等7省份党报,一起策划推出8个版的特别报道,产生较大反响。
注重宏大叙事与“小而美”故事的交汇
共建“一带一路”,是一个植根历史沃土、着眼人类美好未来的宏大构想,开拓出一条造福世界的发展繁荣之路,铺展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壮美画卷。这样一类重大题材报道,既需要宏大的叙事框架和黄钟大吕式的重头报道,也需要真实反映这一倡议给共建国家人民带来的实实在在变化。为此,新华日报在开展重头报道同时,注重从“大处”着眼,于“小处”落笔,讲好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让广大读者用户更加真切地了解“一带一路”,感悟这一重要倡议的全球影响力。
新华日报和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在转载用好央媒重磅稿件的同时,推出《织密网络,以互联互通促互利共赢》《互惠共生,产能合作推动双边价值链升级》《编织纽带,丝路贸易促进“繁荣共享”》《共享共赢,合作园区推动“通江达海”》《架友谊之桥,人文交流促进“心联通”》等系列综述。10月17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当天,新华日报头版推出“辛仲平”署名文章《交汇东西 筑梦丝路》,文章立意高,体现了全球视角、中国立场、江苏作为;布局新,大主题下有历史远景、有追梦路上中景,也有眼前一帧帧发展的近景;论述实,选择的案例切口小,画面感强,点题精准深刻。
与此同时,新华日报从10月16日起重点推出“共建‘一带一路’·‘小而美’惠民生”专栏。从修路筑桥、解决居民出行难题,到建成水窖、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求,再到培养人才、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一口“生命水窖”,映照幸福生活》等系列报道,记录了江苏参与的一个个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如何在“一带一路”相继落地,生动反映了这些项目给共建国家人民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精彩案例,有力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的重要论断。
强化优质内容与创新表达的交汇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元。为做好“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报道,新华日报和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注重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在报道内容和形态上充分交汇,通过整合成就报道、人物报道、数据新闻,运用主题特刊、“双面绣”八连版长卷、沉浸式情景短剧等多种形式,推出一系列涵盖音频、视频、图文等多种形态的全媒体报道产品,形成立体化传播声势。
作为重磅产品之一,新华日报以具有鲜明江苏特色的苏绣“双面绣”为意象,策划推出竖通八连版长卷特刊“10年双面绣——一带繁花一路歌”,以“一带一路”的江苏探索和成果为切入点,图文并茂地展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八连版特刊巧妙地将“双面绣”创意与共建“一带一路”带来的合作共赢主题相联结,A面侧重体现“走出去”的江苏作为,B面则侧重反映“引进来”的江苏探索,蕴藏着“一带一路”“源自中国、造福世界”理念。在呈现形式上,A、B面两幅手绘主图画面的元素筛选自数百张新闻图片,在笔触上模拟苏绣针法,在色彩、边框等方面大量使用传统风格,更契合“双面绣”的主创意。同时版面上还配发了从“互联互通”等不同角度介绍的精炼文字,以及数据和相关内容的二维码,将新媒体报道的视频、图片、数读等丰富内容同步展示给读者,拓展了报道的深度和广度。“10年双面绣”八连版长卷经多平台推出后,相关融媒产品在朋友圈刷屏,受到业界同行和读者广泛好评。
“10年双面绣”竖通八连版特刊版面。
交汇点新闻客户端策划推出的沉浸式新闻情景短剧《千年·十年》,则以古今相连、双线并行的形式,将“千年古丝路”与“十年‘一带一路’”两个时间维度在短剧中同步呈现,今古交融、古今跨越,实现了新闻叙述与视觉美感的相融相生。该产品突出虚实交汇、沉浸体验,采用全新XR(扩展现实)技术,叠加3D建模场景,以多种技术手段和富有新意的表达方式,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一带一路”的蓬勃活力。这些报道,注重从形式到内容创新求变,使用户在获取新闻信息的同时获得更加丰富、多样化的感官体验,进一步提升了报道的艺术性和传播效果。
抓好对内宣传和对外传播的交汇
从国际传播的角度看,共建“一带一路”深化推进的过程亦是中国不断创新对外话语体系与世界交流交往的过程。新华报业以做好“一带一路”国际传播为己任,旗下江苏Now国际传播中心(JICC)建立专题专班,秉持内容为王理念,以媒体融合的方式创新对外叙事方式和话语体系,推动全平台全方位联动,展开立体式、高声量的对外传播。
巧用“外嘴”发声实现跨文化传播。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后,新华日报前方记者立即邀请外籍媒体人谈感受、谈想法。一位波兰记者表示,“八项行动”向世界打开一扇窗,共建的意义远超本身,共享有助世界消弭敌对。在谈及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感想,尼日利亚受访记者以培训受惠举例,说明受培训人获得知识后再反哺国内民众,受益者呈几何级倍数增加。这些融媒作品用双语视频真实反映外籍媒体人的感受,收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通过融媒产品创新对外传播。JICC创新工作机制,派专人赴北京进行前方播报,后方则组建融媒专班进行联动,精心策划制作推出“一带一路,十年你我(BRI with You and Me)”双语短视频,以记者第一视角,使用短视频形式带领网友探访论坛。报道真切自然、新颖生动,以讲故事为核心,加入互动元素,大大提高了重大主题国际传播的触达率、内涵性和影响力。
以开阔视野打造矩阵传播格局。新华报业“借船出海”,加强与国际主流媒体和知名社交媒体的联系合作,扩大知华友华国际舆论朋友圈,形成矩阵形式传播,与JiangsuNow英文网专题专区实时联动,在《华人头条》同步推送,在《欧洲时报》等华文媒体重点版面浓墨重彩对外宣介,不断放大海外声量。(作者顾雷鸣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
本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3年12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