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新闻媒体要直面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和阴暗面,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意见大反映多的问题,要积极关注报道,及时解疑释惑,引导心理预期,推动改进工作。”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变化之一,是在专门类奖项中设置了舆论监督报道。《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对舆论监督报道的定义和要求为:“揭示社会存在问题、维护公平正义、促进时代进步的新闻作品。应事实准确充分,报道客观全面,富有建设性,切实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九旬教授赵德馨状告知网维权一事,2021年12月7日经长江日报率先报道后,迅速引发舆论高度关注。长江日报后续不断跟进,累计刊发100多篇报道,直接推动国家层面对知网立案调查。这一系列报道是地方媒体建设性舆论监督的成功尝试,背后具体是如何策划和推进的呢?本文试从方法论角度进行回答,希望为全媒体时代做好舆论监督报道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媒体联动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知名专家、九旬教授、知网、维权……长江日报记者偶然从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发现赵德馨状告知网的线索后,深感此事具有典型性。历经数日采访和调查核实,长江日报于 2021 年 12月7日推出了首篇报道,后续又累计推出了100多篇报道持续跟进。多篇稿件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全国主流媒体转发。据不完全统计,仅微博上的相关话题阅读量就超过50亿次。对其他媒体尤其是中央主要媒体的跟进、关注等,长江日报及时进行了转化再传播,具体如《人民日报三评老教授维权,知网何时改造备受诟病的商业模式?》《“维权教授”入选央视一周人物,白岩松:愿个人事件能迅速变成有效的约束与监督》等。全媒体时代,媒体联动是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重要方式,也是舆论监督系列报道推进的重要途径。可以说,知网最终受到处罚并被责令整改,是从中央到地方众多媒体共同努力的结果。
二、推动官方调查做到监督有结果
舆论监督报道忌不了了之,要做到舆论监督报道有结果,关键在于推动官方介入调查。媒体对知网问题之前多次进行过报道,但最后都不了了之。破解之道在哪里?推动知网整改,关键在于推动相关职能部门介入调查。多位专家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知网问题背后可能涉嫌行业垄断,这为报道进一步指明了具体方向。2021年12月16日,长江日报记者就“知网是否涉嫌行业垄断,主管部门应回应关切”,在市场监管总局网站上进行了留言。几天后,市场监管总局回复说:“对于您反映的问题,市场监管总局将予以核实研究。”此后,长江日报记者又分别3次留言,并获得了市场监管总局回复。2022 年5月13 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消息,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2022 年12 月26 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依法对知网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并责令其全面整改的消息。赵德馨得知这一消息后表示:“要感谢长江日报持续不断的追踪报道。你们是功臣,正是媒体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才获得了整个舆论界的支持、知识分子的支持,没有这种力量,可能就没有今天的结果。”
三、专家学者发声深化对问题认识
在长江日报《九旬教授状告知网维权》系列报道策划和推进过程中,记者多次采访专家学者。专家学者通过媒体发声,深化了社会各界对知网问题的认识,并最终推动知网问题有了积极的结果。长江日报对专家学者发声的报道,具有广泛性、针对性、建设性、阶段性等特点。
(一)采访广泛性
知网问题具有复杂性,长江日报对专家学者的采访具有广泛性。他们中既有武汉地区的专家学者也有外地的专家学者,既有法学教授、研究员也有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等专业人士。例如,刊发的报道有《专家:老教授维权获胜,拷问知网等运营模式合法性》《律师:大家不维权较真,会让知网默认可以无偿使用》《个体很难向知网要稿费,法学教授:相关部门应规范数据平台行业发展》《知网“爆款”作者喊话知网:降低论文查重收费为学生减负》等。
(二)注重针对性
专家学者发声不是泛泛而谈,长江日报记者对专家学者的采访比较注重内容的针对性。例如,针对知网是否涉嫌垄断的问题,长江日报在2021年12月14日刊发了对武汉大学竞争法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孙晋教授的采访。孙晋从专业上回答了如何界定企业是否构成垄断、如何判断企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等比较专业的问题。
(三)体现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要体现建设性,报道专家学者发声同样也要体现建设性。例如,《学者:知网继续牺牲作者利益可能会面临无法承担的风险》《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丛立先:知网整改应以公共利益为主》《教育部长江学者喻国明:知网应是“准公共设施”》《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方兴东:知网不能延续资本驱动的发展机制》等报道,都体现出了一定的建设性。专家学者提出的一些建议和对策,有的在知网方面后来公布的整改措施中得到了体现。
(四)把握阶段性
系列报道持续时间长,报道专家学者的声音需要把握阶段性。2021 年12月,赵德馨状告知网维权引发广泛关注之后,长江日报对专家学者的采访重在解答公众疑问。2022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他们在剖析知网问题的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2022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对知网立案调查之后,对专家学者的采访侧重知网该如何直面问题进行整改。2022年9月,长江日报刊发的《九旬教授赵德馨诉知网案引学界广泛关注,矫正“知网模式”迫在眉睫》,集中报道了这一事件在学术界引发的广泛关注。
四、持续跟进让系列报道保持热度
如何让系列报道保持热度,是报道团队一直考虑的问题之一。长江日报《九旬教授状告知网维权》系列报道历时一年多,累计刊发100多篇报道,其中多篇报道被中央主要媒体转载,有的还登上了网络热搜,这让这一系列报道始终保持了一定热度。
(一)报道老教授回应
九旬教授赵德馨是整个事件中的关键人物,长江日报记者自始至终与老人保持密切联系。一方面及时了解事件进展情况,另一方面让老人在关键节点及时发声。例如,2021年12月 10日,知网方面发布《关于“赵德馨教授起诉中国知网获赔”相关问题的说明》后,记者迅速连线采访老人,第一时间刊发了他的回应。
(二)报道知网整改情况
报道团队始终对知网方面的回应及整保持了高度关注,并推出了多篇报道。这些报道有《知网回应:诚恳接受社会各界批评,向赵德馨教授表示诚挚歉意》《知网下调硕博士学位论文下载价格,分别下降了50%和62%》《最新回应:知网在进行反思,整改措施择机公开》《知网到底怎么整改?最新发声→》《知网正在进行整改,公开征集意见建议》《每千字1.5元,知网开始向个人用户提供查重服务》《知网最新回应:正全力配合反垄断调查,会及时公告进展》等。
(三)报道其他维权者
赵德馨状告知网维权成为全国性公共舆论事件后,多位文章被知网收录的作者选择了维权。长江日报刊发的这方面的报道有《作家陈应松:准备起诉收录了我300多篇文章的中国知网》《山东女作家状告知网维权,一审判决要求知网赔偿22800元》《已立案!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梁衡起诉知网》等。
(四)报道知网背后问题
知网问题具有复杂性,报道团队本着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原则,推出了多篇关注知网背后问题的稿件。这些稿件有《10年6高校发公告“抱怨”知网贵》《知网年入超11亿,可一篇5页的论文,算给作者可能就几毛钱》等。这些报道拓展了系列报道的广度、深度,有助于公众全面认识和了解知网背后的问题。
五、视频微传播提升移动端传播力
全媒体时代,媒体人需要以自己过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断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回顾长江日报《九旬教授状告知网维权》系列报道采编过程,视频化、微传播等探索对做好全媒体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有参考意义。
(一)稿件多在客户端首发
全面移动化是全媒体传播的必然选择。“不打烊”“不停脚”“不停机”成为全面移动化的内容生产与分发的路径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长江日报《九旬教授状告知网维权》系列报道的多篇稿件首发在大武汉客户端,并在第三方平台进行了分发传播,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二)尽可能多制作短视频
短视频几乎成为媒体融合的标配。短视频具有简明、直观、生动、有趣、轻松等特质,易于表达,易于传播,也迎合了用户的阅读习惯。长江日报《九旬教授状告知网维权》系列报道中包含有大量的短视频。市场监管总局回复长江日报记者的留言被转化为短视频传播,赵德馨教授的每次发声也都被转化为短视频传播……这对提升移动端传播效果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准确提炼微博话题
全媒体时代,微博仍是重要的舆论场。重视移动端的微传播,是长江日报《九旬教授状告知网维权》系列报道的显著特点之一。长江日报发起的多个微博话题登上全国热搜,多个话题阅读量过亿。如何提炼和运营微博话题是个技术活,不光要准确提炼话题,还要拼话题提炼和发布速度。
(四)跨部门的高效协同
全媒体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主流媒体的新闻作品要想在同质化竞争的困境中脱颖而出,就要在思想上、路径上下足功夫。抢首发是提升媒体移动端传播力的路径之一。全媒体时代的新闻竞争,也是时间和速度的比拼。长江日报《九旬教授状告知网维权》系列报道多篇内容能做到全网首发,背后与多个部门之间的高效协同密不可分。
六、结语
长江日报《九旬教授状告知网维权》系列报道引起了国家层面的关注,也推动了知网方面的整改。
回顾这一系列报道采编过程,媒体联动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推动官方调查做到监督有结果、专家学者发声深化对问题认识、持续跟进让系列报道保持热度、视频微传播提升移动端传播力等认识与感悟,为全媒体时代做好舆论监督系列报道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者:朱建华 林洁洁)
(原载《海河传媒》2023年第5期,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