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专家型记者成长路径

2024-01-03 09:44 | 来源: 中国记者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专家型记者至少应具备三方面的素养:一是具备新闻传播的理念、知识和技能。二是涉猎广泛,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也就是“杂家”。三是具备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也就是“专家”。全媒体时代媒体间竞争已不再是传播速度、传播方式的竞争,传统媒体难以抢占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抢占“第二落点”的专业性、调查性报道,成为媒体竞争的关键,集中优势资源培养专家型记者,已经成为媒体谋求发展的有效手段。

  

  专家型记者应具备的素养

  就记者个人而言,成为专家型记者是一个不断专业化学习的过程,要求记者在熟练运用新传播技术的同时,研究一门专业、深耕一个领域、掌握一手资源,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专业性、权威性,成为某一个行业、某一个领域、某一个问题的专家。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专家型记者,首先要明确党和国家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要求,政治立场坚定。以教育行业媒体为例,择校热、学区房、高校毕业生就业等,几乎每到开学季、毕业季都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教育本身,而不是附加在教育上的社会期待,考验着专家型记者的智慧。

  熟悉行业领域的大政方针。国家政策引领行业发展方向。作为行业领域的专家,对影响该行业、该领域发展的大政方针应如数家珍。对教育行业媒体记者来说,改革开放40余年来,国家关于教育的理念、政策、方针始终在调整,作为专家型记者,需对这种调整有纵向的历史梳理和横向的国际比较,以此才更能把握我国教育的发展规律和方向。以高等教育为例,纵向看,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思路,随后高校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经过20年的发展,到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越过50%,实现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历史性“转段”。在此过程中,高等教育面临着扩张与质量的矛盾,扩大招生与毕业生过剩的矛盾。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过剩、质量下降的言论盛行。横向看,欧美西方国家相较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存在诸多差异。需要记者厘清教育政策的发展脉络,报道才会有深度。

  广博与精深兼具的多元知识储备。专家型记者,除了具备记者应有的各项基本素质外,还应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笔者认为,专家型记者,一方面要有相应行业的知识背景支撑,另一方面还要有新闻传播专业的能力支撑。以教育行业媒体从业者为例,教育学属于国家一级学科,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解决教育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学研究教育发展的历史与思潮、教育的本质问题、教育与人以及社会的关系、教育科技创新等。教育行业媒体记者应当有相应的教育专业知识和理论支撑。同时,如何将关于教育的观点、信息最有效、最大化地传播出去,要求专家型记者掌握传播规律,具备多媒体甚至全媒体的传播技能。

  建立自己的行业信息库。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丁刚认为,成为专家型记者离不开书本学习,但更重要的是发挥记者的优势,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网”[1]。全媒时代信息急速膨胀,即便是专家型记者也不可能精通一切。从普通记者成长为专家型记者,离不开行业、条线相关资源的支撑。以教育行业媒体记者为例,高等院校、教育研究机构、教育学的专家学者都是记者重要的资源,一方面为记者提供新闻线索、典型案例,另一方面充当“智库”,提供观点、意见、建议,作为专家型记者需积累丰富的战线资源,充实新闻报道厚度。

  深厚的新闻采编功底。专家型记者要从“四力”着手,下大力气磨炼基本功。要磨炼脚力,练好调查研究真本领,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抓得住“活鱼”。磨炼眼力,具备优秀的新闻敏感,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线索,提炼出有新闻价值的信息。磨炼脑力,不断掌握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动向。磨炼笔力,能够写出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有温度、有感情的精品力作。

  熟练运用新传播技术。当前,媒介融合发展势不可挡,报网端微已成各家媒体标配,视频、音频、VR、AR技术广泛应用于新闻报道中。成为专家型记者,需在采写编评的基础上,善用新技术,放大传播效果。深度报道结合视听传播,在长篇文字报道逻辑严谨、来龙去脉清晰的基础上提炼精彩观点,通过短视频的方式传播,使厚重的深度报道变得“轻盈”,可读性、可看性大大增强。

  新闻单位应重视并加大对专业记者的培养力度,可常态化地以邀请专家开办讲座等方式提高记者的专业素养,并通过提高薪水等方式保证资深专业记者的待遇,为其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2]。

  相较于综合性媒体,行业媒体与行业、专业、产业的连接更加紧密,面向内行的传播,对专家型记者的需求更为迫切。中国教育报不仅对一线记者编辑提出了做专家型记者的要求,并在教育专业知识和新闻业务方面进行了双重培训,不少新闻工作者成长为教育问题专家,或著书,或参与教育改革实践,成为横跨新闻传播和教育领域的两栖人才。

  

  专家型记者培养的挑战与应对

  客观而言,当下真正符合专家型记者要求的新闻工作者数量并不多,这既有个人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的原因。

  一是正视和弥补新闻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短板。当前,我国新闻院校对专家型新闻人才培养有一定的探索和实践。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提出重新定义全媒体人才的“芯片”,强调新闻传播教育必须坚持以叙事为核心的专业教育,注重新闻传播人才与国际对话、跨学科对话的能力培养。[3]中国人民大学开设“新闻学-法学”“新闻学-国际关系”双学位实验班。复旦大学实施“2+2跨学科本科教学培养模式”等。但由于门槛较高、需其他高水平学科支撑、内部管理难度较大等原因,目前的探索集中在综合实力雄厚的名校新闻学院,覆盖面较窄。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金玉萍认为,专家型新闻人才的培养没有在整个新闻传播教育领域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高校目前处于培养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教育教学改革阶段,尚未将专家型新闻人才作为培养目标[4]。

  二是顺应行业细分进行跨领域知识重构。全媒时代,媒体侧重对采编人员的表达技能培养,如现场直播、大数据分析、音视频编辑等新兴媒体技能的运用。而与专家型记者养成所需的专业知识、行业资源供给不足,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也缺乏。以笔者所在的教育行业媒体为例,服务对象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及1800多万教师、近3亿学龄人口,教育专业性较强,对一线采编人员来说,存在着教育专业知识和新闻传播能力的双重考验。长期以来,在一线采编人员中存在新闻科班出身“不懂”教育规律,教育背景出身对传播规律把握不佳的难题。

  三是提升自身成长动力。新闻专业毕业生进入新闻单位后,往往会分到不同的“条线”,如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法治等领域,成为跑口记者。但由于在新闻院校接受的“通才”教育,专业、行业知识储备不足;长期疲于“跑新闻”,缺乏对行业的深入研究;或自身缺乏兴趣等,导致记者对自我成长缺乏规划。

  全媒时代呼唤更多专家型记者。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邓建国看来,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突破现有框架,创新模式;课程和师资设置要多样灵活,视野开阔而深邃[5]。

  对新闻院校来说,应结合自身优势与不足,借鉴国内外高校改革经验,以精品化思维培养专家型新闻人才。对新闻媒体来说,在媒体融合推进技术更新迭代的同时,更加侧重人才培养,出台切实的培养举措,保障相应的激励机制,推动从业人员从复合型应用型向全媒型专家型转变,提升媒体核心竞争力。记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好媒体内外和行业资源,努力成长为政治立场坚定,政策法规熟悉,专业基础扎实,社会资源丰富,业务能力一流,能够熟练运用新的传播技术和手段的全媒型、专家型人才。(作者董鲁皖龙、庄臣单位分别系中国教育报刊社、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释】

  [1]丁刚.专家型记者:一个不断专业化学习的过程[J].中国记者,2005.

  [2]项向荣.媒体呼唤专家型记者[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

  [3]周庆安.重新定义全媒体人才的“芯片”——全媒体人才培养中的叙事能力与技术创新[J].新闻战线,2020.

  [4]金玉萍,张慧.全媒体语境下专家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新闻知识.2021.

  [5]邓建国.新信息环境下我国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J].新闻大学.2017.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3年第11期

  原标题|抢占“第二落点”胜在人才——专家型记者的成长路径

责任编辑: 普韵乔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58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