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做新闻点:引导主流舆论的重要方式

2024-01-04 11:18 | 来源: 新闻战线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摘要

  融媒时代,传统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重要任务就是守正创新,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做新闻的重要方式就是“做新闻点”。本文从如何筛选新闻点、怎样让新闻点形成完整的报道、新闻热点采编的背景与逻辑等方面入手,对于如何进一步提升引导力进行研究。

 

  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持的融媒时代,传统主流媒体如何守正创新,让正能量获得大流量,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是传统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重要任务之一。

  从近年来中国新闻奖、山东新闻奖获奖作品来看,做新闻的重要方式就是“做新闻点”,做看点、关注点、热点。选好新闻点,再辅以适当的制作方法,让正能量作品实现“刷屏式”传播。

  选取新闻点与新闻传播的几种思路

  新闻点的筛选,在新闻生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决定了接下来新闻创作的方向与故事背后的逻辑。精准地选取更抓人、更有创意的切入点,就像是为一服药选择了合适的药引,能让新闻传播发挥更大的效果。

  对好新闻进行归纳总结便不难发现,在新闻点的筛选过程中,有些规律和逻辑可以遵循。

  选择“米点”,突出细节。“米点思维”是大众报业集团前总编辑傅绍万提出的概念,指的是找准米粒大的痛点扎下去,一个小点可以扩展到山东、全国乃至地球那么大的面。在筛选新闻点的过程中,“米点”往往能直击要害、以小见大,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

  例如,今年10月24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江新林带上太空的个人物品除了家人照片,还有鲁班锁,这是他在太空的“解压神器”。11月1日,中国担任联合国安理会11月轮值主席,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向各国代表赠送的礼物也是鲁班锁。张军大使表示,鲁班锁就像和平一样,破坏容易重建难。大众日报抓住鲁班锁飞上太空的细节,推出《张军大使向安理会成员赠送的“鲁班锁”,来自山东枣庄》《长图丨三十八道工序!小小鲁班锁居然有这么多“精工秘技”》《一块鲁班锁亮相联合国,还有这些“山东手造”走出国门》等产品,再一次擦亮了“山东手造”的金字招牌。

  再如,从去年开始,贵州“村BA”“村超”相继火爆出圈,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央视新闻在榕江“村超”决赛次日,推出了短视频《贵州村超踢出了过年的气氛》,村超何以吸引百万人前来观赛,用县长徐勃的话说,榕江县“在乡村体育的‘乐子’里面,找到了乡村振兴的‘路子’”。从一项乡村体育赛事看到乡村振兴,这便是从“看热闹”到“看门道”,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

  今年7月的长春航空展,新华网制作的短视频《建议戴耳机观看!战机划破长空传震撼龙吟声》,就是借助战机飞过时产生的巨大音浪这个“米点”,展示了歼20等众多战机的英姿。

  事实上,以小及大是媒体常用的新闻写作方法。2016年山东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老陈家的镢头生锈了》,就是以一个镢头为“米点”,折射山东莱芜的扶贫实践。在莱芜雪野旅游区茶业口镇西嵬石村,有这样一个传统:谁家的镢头被打磨得铮亮说明谁家勤快,扛出去脸上有光;谁家的镢头生锈厉害,说明主人懒惰。村民老陈一向能干,镢头铮亮,一年到头却赚不到几个钱;土地流转后,老陈到当地企业打工,镢头生了锈,每年的收入却翻了番。记者抓住镢头这条线索,看似写镢头的变化,实则写的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后村民生活的变化,所以成就了这篇用细节的“米点”做文章的典型。

  通过场景化表达,回归现场。回归新闻现场,注重场景化表达,也可以归纳为选取新闻点的方式之一。

  今年5月20日,以“绿色新时代共建新丝路”为主题的吉尔吉斯斯坦1000台中通客车首批车辆下线仪式在山东聊城中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隆重举行。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一行受邀参加下线仪式,并对山东重工集团进行参观考察。大众日报客户端第一时间推出视频《总统亲自来提车!1000台山东造客车出口吉尔吉斯斯坦》,视频封面上扎帕罗夫总统竖着大拇指,露出赞叹的微笑,充分还原了提车现场的火热气氛。大众日报微博同步发出后,话题#总统亲自来提车#登上全国热搜,全网阅读量过亿。

  除了抓现场新闻点,记者Vlog(视频日志)也是一种还原现场的方式。近年来,以新华社张扬等为代表的各大媒体记者“变身”新媒体主持人、up主、Vlog博主,用轻松活泼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大家沉浸式了解时事热点。

  以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的Vlog产品为例。新华社记者张扬的作品兼具新闻性和趣味性,在各大新媒体平台得到了广大受众尤其是青年朋友的广泛好评,网民评论“像追剧一样追新闻”。中国日报双语视频“小彭两会Vlog”延续记者小彭“社交达人”的形象,将中国记者与外国记者、外国使节亲切交流的场景展现在观众面前,延伸了传播的宽度与广度。

  采用人格化方法,托物言志。将事物人格化,赋予物品、动植物以人的性格、思维和动作,再借他们的视角展现人类世界的故事,也就是“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在新闻的选点与制作过程中,人格化的方法同样适用。

  例如,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大象新闻客户端推出《手绘H5〈四神云气图〉里的中国|朱雀奇遇记》,让朱雀从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之一的《四神云气图》中穿越到当代,为寻回自己的颜色,飞跃沿黄9省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涅槃重生,借“朱雀重生”的视角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故事。

  大众日报出品的短视频《数据说|一只耳的自述》,以一只“生于20世纪末的耳朵”为主人公,用第一人称讲述它20多年来“听”到的内容的变化,从广播电视到随身听、智能手机,从“辅助”眼睛看短视频到听博客、广播剧等,映射人民生活水平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

  抓住情感需求。融媒时代,视频、图片的视觉冲击比文字更强,在短视频平台广泛传播的产品也更依赖于情感传播。如何调动受众的情绪、紧扣受众的情感脉搏,需要在选取新闻点的过程中带着有“人情味”的目光去审视新闻。

  例如,“春运母亲”“医护陪老人看夕阳”都是抓住受众情感需求这一点,激发受众“情感共振”的例子。

  以声音、视觉、味道,放大五感。通过对声音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事物本身,也是文学领域常用的修辞手法。大众日报曾推出《好品山东创意推介|嘭,吨吨吨!听,这是什么声音?》,以“语音包”的形式,用一种声音代表一种山东好品。如“咔嚓”声是咬起来“嘎嘣脆”的周村烧饼、烟台苹果;“吨吨吨……啊——”是喝下一口青岛啤酒的爽快感叹;“嗖嗖嗖”是中车四方高速动车组的中国速度……从听觉入手,辅以视觉,不需要文字描述就可以让受众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山东好品的魅力。

  选取新闻点与新闻传播的几种方式

  选好了新闻点,还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将新闻点制作成完整的新闻作品,有的还要形成系列报道。

  放大新闻点。新闻点的选择要从细节着手,突出“米点”,而完成从“小切口”到“大主题”的飞跃,需要靠扎实的采访和缜密的思维。这是纵向的放大,即不断挖掘、丰富事件的本体价值,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

  还有一种放大是横向的放大,或者叫“合并同类项”,即把具有相同元素尤其是相同情感元素的新闻事件聚合在一起,形成情绪张力。例如,每年高考或考研出成绩时,一些媒体都会制作“查分真实反应”视频,集纳网民分享的惊喜、激动、欢呼、流泪等情绪反应,制造短时间内的情感冲击,那种苦尽甘来的喜悦,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这种方法在盘点类作品尤其是视频产品中也比较常见。比如,人民日报“2022微盘点”系列视频,以泪目瞬间、双向奔赴、勇敢等为主题,分别集纳了这一年中的温暖事件,激发正能量。而央视军事频道则以“中国军人承包全年安全感”为主题,盘点了2022年发生的军事大事,回顾了中国军事大场面,磅礴大气。

  延长新闻链条。如果说放大新闻点是把“点”推成“面”,在同一个平面上操作,那么延长新闻链条则是拓展其上下游,挖掘新闻点的时空价值。

  2021年3月,三星堆遗址发布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四川日报除了持续报道新发掘的亮眼文物,还抓住三星堆“霸榜”热搜的机会,发起了微博话题#全国文物大battle#,各地博物馆、博物院、媒体纷纷拿出看家文物参战,全国网民热情“围观”,迅速将话题送上热搜榜第一。此后,三星堆成为四川日报新媒体报道的一大“杀手锏”,《我怎么这么好看(三星堆文物版)》文物动画,航天RAP《堆堆今天要“上天”》,世界地球日主题视频《四川动物找三星堆摆龙门阵》,这些创意作品都颇受网民喜爱。

  可以说,从最初三星堆考古发掘成果报道的一个个新闻点,到延伸出的一个个创意,四川日报在拓展三星堆新闻链条长度的同时,也在不断扩展其广度,借助其文化价值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跨界”传播。

  典型化抽象与具象。常见于非事件性的视频报道,通常选择一个可感的关键词作为“桥梁”,构建典型化抽象主题与具象化素材的连接。这个关键词可以是具体的事物,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倒计时1天,“杭州发布”官方微博发布了题为《杭州之门》的亚运宣传片,展现良渚古城遗址、西湖、拱宸桥等杭州著名景区的门洞、桥洞等“门”状建筑,分别寓意文明之门、传承之门、融通之门等10座无形之门,既展示了杭州开“门”迎客的热情,也展示了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

  这个关键词也可以是抽象的时间,如以“十二时辰”为关键词,串联城市24小时内的风景、生活片段,打通个体体验,形成城市的脉动。大众日报客户端视频报道《3500多公里海岸线上,一分钟会发生什么?》,则是以“一分钟”为关键词,将沿海城市的生产活动换算为一分钟内的产能,对社会生产活动进行了具象化表达。

  近年来,以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为“桥梁”制作的新闻产品,兼具了信息传递和审美功能,颇受网络用户的欢迎。人民日报在联合国中文日推出的视频《中国汉字遇上锦绣山河》,在山河风景上手写中国传统色,融合了汉字和中国色的双重美;江苏广电旗下荔枝风景线制作的视频《二十四节气中的黑龙江星空》、都市时报的视频《春城二十四节气》,都是以中国独有的二十四节气串联不同主题,画面非常有美感,赏心悦目。

  营造参与感。得益于新技术的进步,互动式新闻产品“花样”越来越多,用户的交互行为成为完成产品的必要环节,这种“参与报道”的体验感是以往的新闻作品所不具备的。

  2017年,人民日报推出“军装照”H5,网民可通过H5生成自己的虚拟“军装照”并分享到社交平台。这个产品一经发布就获得了“裂变式”传播,大家纷纷在社交平台晒出个人“军装照”,使得这个H5取得了惊人的传播效果——仅建军节当天的浏览次数就达3.94亿,截至2017年8月7日,浏览次数超过10亿,独立访客累计1.55亿。

  慢直播的兴起,提供了营造参与感的另一种角度。2020年1月28日,央视频对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的24小时直播吸引了千万网民。不到三天时间,直播累计访问量已超过两亿人次,高峰时段超过5000万网民同时在线,为火神山医院的建设摇旗呐喊。“云监工”因此入选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慢直播在今年还有了新的应用场景。今年7月,超强台风“杜苏芮”登陆我国,除了派出记者现场“追风”直播,有媒体全时直播台风过境时的城市景象,让千里之外的众多网民如临其境,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普课。

  选取新闻点与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从根本上说,新闻选点要遵从新闻的客观规律和价值要求,而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新闻点的选择还要结合新技术,适应新变化。

  首先,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促成了人们信息接收和阅读、观看习惯的重大改变。以手机屏幕为代表的小屏阅读逐渐成为主流,各种手机客户端呈现“爆发式”增长。这就形成了骨牌效应:手机屏幕的有限呈现,使人们的阅读和观看习惯越来越碎片化,而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各类客户端的内容逐渐碎片化,甚至采用“标题党”的方式争夺用户注意力,以延长用户的留存时间。

  碎片化阅读时代,用户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信息摄取碎片化,决定了新闻产品的碎片化输出。从新闻生产的角度看,“碎片化”一方面要求新闻点要细小而突出,满足用户快速浏览的使用习惯;另一方面要求信息量高度集中,即所有信息都围绕着一个新闻点组织。140字的微博,十几秒的短视频,都是碎片化产品的典型代表。

  其次,得益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盛,新闻制作日益突破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跨界”融合,主动做新闻点。比较常见的“跨界”产品是音乐MV。有的利用现有的歌曲,配以重新剪辑的画面,如人民日报建党百年主题MV《星辰大海》;有的改编歌词,配以全新动画,如四川日报文物主题的《我怎么这么好看》系列;有的直接原创词曲,如人民日报五四青年节主题说唱歌曲《破晓》。

  音乐MV产品里还有一种“快闪”MV,如人民日报新媒体组织的武汉市民“我和我的祖国”快闪,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的“唱支山歌给党听”系列主题快闪。

  从2017年的“军装照”互动H5刷爆朋友圈,到2021年联合腾讯影业制作建党百年主题微电影《在场》,在“跨界”这条路上,人民日报新媒体的产品常常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2020年的中国国潮快闪店、2023年的创意快闪店“人民日报美好博物馆”,融合新闻、展览、互动等于一体,打破了新闻产品的传统呈现形式,打造了新闻传播的全新业态。

  第三,如果从“产品”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新闻的生产与呈现,新闻作品同样要满足用户的需求。互联网时代,新闻产品如果不能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就无法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那么,如何吸引用户注意力呢?关键在于抓住用户的兴趣。抓住用户兴趣既要靠优质的内容——选择新闻点,也要靠创新表达和呈现——用好新闻点。结合网络热点进行的新闻生产和网络化表达,是内容上的优化;适配信息流呈现特点的视频剪辑,则是呈现方式上的提升。这些都是媒体作为“产品经理”而进行的努力。

  当然,肩负大众传播把关人职责的媒体,不能为了迎合用户,一味选择猎奇、刺激的新闻。大众媒体尤其是党报党刊,在做新闻点时应有所为有所不为,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让正能量获得大流量,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作者兰传斌系大众报业集团办公室主任,尹燕燕系大众日报客户端编辑,李欣苁系大众日报客户端编辑)

责任编辑: 张泽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5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