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尔滨啊,本栏目为你改次名儿!

2024-01-08 09:31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人山人海的冰雪大世界,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记者杜琳就在“退票事件”现场,当时她心头一紧。

  没想到,这次事件过后,尔滨突然火了。究竟多火?

  杜琳和中新社黑龙江分社记者王妮娜和我们分享着近些天来的见闻。“发不发没关系,我就想和你们聊聊”“我跟你说,我觉得自己就像个外地人……”

  发,都得发,今天这一期,就叫“我们在现场”。

  来看记者的分享。

  我们在现场| 尔滨啊,本栏目为你改次名儿!

  本文作者: 杜琳

  (一)

  12月18日下午,我早早地到达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作为每年的重头戏,“冰雪大世界开园”一直是黑龙江广播电台的“心头好”。

  今年,冰雪大世界开园比往年提前近一周。彼时,哈尔滨最低气温达到-27℃,我在寒风里瑟瑟发抖,手也冻得无法回弯。

  但就是这样一个连本地人都冷得直哆嗦的天,依然抵挡不住游客火一般的热情——冰雪大世界“哈冰秀”门口被围得水泄不通,游客队伍一眼望不到头。一不留神,我就被裹挟进人群中,甚至无处落脚。

图片

  我拿起手机正拍摄现场时,人群中突然一阵骚动——

  “到底什么时候开门!排这么久,还让不让人进!”我高举手机,透过屏幕,我发现有人正抓着工作人员的衣领,神情十分不悦。

  我隐约感到可能会有情况发生。这么冷的天,每分每秒都在积攒着游客心中的焦躁。果不其然,队伍开始分散并出现插队现象,骚动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砰砰砰……开门!”半小时后,一名男子开始暴力砸门,大门依旧紧闭。

  “退票!退票!退票!”犹如口号一般,人群中爆发出整齐的声浪,矛头直指冰雪大世界园方,而此时,现场的工作人员却不见踪影……安全起见,我猫着腰,小心翼翼地挤出人群,出来时裤腿上、鞋上多了好几道鞋印。

  第一天的冰雪大世界令我有些失望,当晚的短视频平台上,一些网友“冰雪大世界一点也不好玩”“赶紧退票”等负面评价看着让人十分揪心。

  那个时候,互联网上很多人说“哈尔滨很委屈”,但冰雪大世界的这封信,让人们看到了她的胸襟和格局。

图片

  可我怎么也没想到,尔滨的福气竟还在后头……

  (二)

  “不是欧洲去不起,而是尔滨更有性价比”

  截至2024元旦假期第3天,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达到历史峰值,在全国旅游城市排名中霸榜。

  2024开年,哈尔滨成为“顶流”。这“泼天的富贵”是偶然也是必然,是哈尔滨政府和人民齐心协力的结果。

  索菲亚教堂人造月亮、劳斯莱斯免费顺风车、中央大街地下通道的防滑地毯……一个月来,哈尔滨一天一个“花活儿”宠着“南方小土豆”,啥好东西都往外掏。

图片

  黑龙江省致海内外游客朋友们的新年感谢信中,更是向广大游客们表达感谢:这个冬天,您的传扬,把很多龙江人都“整不会了”,让我们感动泪目,您的鼓励支持,真顶!

  与一些资深网红城市相比,哈尔滨确实仍显稚嫩,火了之后如何延续这份热度?如何打造新的“爆点”?

  我想,真诚永远是“必杀技”。

图片

  相信这个冬天“小土豆”和“大东北”之间的双向奔赴会越来越暖!

 

  中新社黑龙江分社记者王妮娜也为我们讲述了她的奇遇和思考。

  本文作者:王妮娜

  (三)

  元旦期间,我时常在想一个问题——

  我到底是不是个哈尔滨人?

图片

  作为中新社黑龙江分社记者,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以往看到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我习以为常。但今年我想问:尔滨,你为啥这么火!

  网友戏称的“南方小土豆”不仅占领了冰雪大世界万人蹦迪现场,还扎进哈尔滨的各个“犄角旮旯”——地铁上、饭店里,甚至是大爷大妈的专属早市。

  来者既是客,从小我们就被教育,“先可着qiě(客人)”“qiě(客人)来的多,自家小孩先别上桌”。

  几个朋友慕名而来,指着名非要吃“铁锅炖大鹅”,咋办?安排!

  找了家“土得掉渣”的东北窝棚铁锅炖,墙上是东北大花布,喝酒的家伙是掉漆的大茶缸。提前两天订好位子,还每天打电话确认一遍。直到坐在土炕上,锅里炖上了热气腾腾的大鹅,心里头才踏实。

  吃完打了个车准备回家,我这一上车,一张嘴,司机大哥一下呆住了。

  “本地人?”

  “可不咋地?”我也整懵了,本能地反问一句。

  我俩竟在哈尔滨认起了“老乡”?这时,大哥打开话匣子,一听我就感觉不对劲:“大哥,你不是本地人吧?”

  谁知大哥挺了挺身子说:“俺可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啊,就是这些天拉了一堆天南海北的游客,说话被带跑偏了。”

  “南方人说话温温柔柔,口音拐来拐去的,大声点说话都怕吓着他们。你说,这东北话,我是该说啊,还是不该说啊?”

  (四)

  现在每天一睁眼,先刷一遍朋友圈,看看哈尔滨今天又整啥景了。

  1月3日,哈尔滨全城雾凇,一大早就听见老公站在窗前说:“这下‘小土豆’们高兴了,让他们见识见识大哈尔滨冰天雪地的美,真是赢麻了!”

图片

图片

  中央大街地下通道的地毯、哈工大定制的校园游玩攻略、穿着东北大花布在街头跳“科目三”的小伙,“白沙滩”上还有从新疆借的骆驼,广西11个小“砂糖橘”游龙江……

图片

  朋友圈每天新梗不断,哈尔滨每天各种“花活”霸着热搜,吸引着游客从各地涌来。

  这场“泼天的富贵”是意外,也是惊喜,背后是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5年的坚守、哈尔滨全市发展冰雪经济的坚持。再加上东北人骨子里的幽默,哈尔滨政府和市民各种“整活”、“整景”,掏心掏肺、贴地皮儿地为游客服务,给游客让路,才有了哈尔滨这喜感又美好的氛围。

  作为共和国“长子”的省会,这位“老大哥”曾挑大梁、背担子,杵着多年,终于被这波涌来的兄弟姐妹们感动得泪眼婆娑,翻箱倒柜地把家底都掏出来招待qiě(客人)。

  无论是“豆腐脑放糖”、还是“人造月亮升起在教堂”,说一千道一万,是哈尔滨人对这波流量的“珍惜”,深耕多年,这条轻盈前行的冰雪经济之路,终于得到了炽热的回应。

图片

  本期编辑:李永锡 吕彩虹 陈果静 樊杨

  实习:陈祖明 任金蕊

责任编辑: 普韵乔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5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