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辛苦苦采访到的视频,被编辑上传到客户端后,点击量竟达到了惊人的30多……对,没有“万”,就是30多“个”。问题出哪儿了呢?后来编辑说,想要做好新媒体,缺的不是“网”,而是“网感”。
为了摸着“新媒体的门道”,他开始了艰辛的探索……
全媒记者炼成记 | 点击量达到惊人的30多……问题出在哪儿?
作者:吉林广播电视台视听新媒体中心 刘凤凯
二十年前,我有幸进入新闻媒体,干过记者、摄像、后期、主持人……如今,我是一名新媒体编辑。
一路奋斗、执着并思索,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份职业,更代表着个人的精神向度。
2019年我在第六届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中获得“优胜选手”,成为全国巡讲团成员;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0年度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青年创新人才工程”。更开阔的视野让我知道,对媒体来说,什么是真正的“转型”。时代进步不止,对新闻的热爱,让我不断在新媒体领域“野蛮生长”……
成长中的“脱贫攻坚”
2017年,我从电视行业里的“老兵”,正式成为了一名新媒体领域的“新人”。
这一年,有一次经历让我印象很深。那一次,我一个人、一辆车,去到了一个导航显示为“未识别区域”的小村子。230公里的路程,我迷了两次路,历经了六个半小时。
到达后,我发现总共286户人口的村子,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居然过百个。
怎样能让村里的现状受到关注?通过这次报道能为村民们做点什么?是我当时的困惑。
我能做什么呢?我自己也没想好,真是应了那句话“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不仅乡亲们要脱贫,我也得“脱贫”——脱报道手段的“贫”。
为了这次拍摄,我带了不少新“朋友”,无人机、GoPro、自拍杆、稳定器……十八般兵器一样儿不落,可到了那儿才发现,“武器”装备再先进,没有网络全白搭。
我职业生涯的第一个15秒短视频竟是用一部被同事们笑称“老年机”的手机拍摄制作完成的,因为它偶尔有网。拍完后,我一路小跑到半山腰,找了一个稍微能蹭着点信号的地方,用微信发给台里编辑,15秒的视频传了足足20分钟。
第二天,我回到单位,才知道那条视频被编辑上传到客户端后,点击量竟达到了惊人的30多……对,没有“万”,就是30多“个”。问题出哪儿了呢?后来编辑和我说,想要做好新媒体,缺的不是“网”,而是“网感”。
我也开了窍,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我就和这个村子“杠”上了。短视频、直播带货,我尽可能用各种有“网感”的方式来讲脱贫故事,记录了这个村全村脱贫的全过程。老乡们脱了贫,日子越过越好,我也终于摸着了点在新媒体领域的“门道”。
采访中的“加减乘除”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和摄像头的时代,网络众声喧哗,而我们深深地知道:“新媒体”不是“自媒体”,越是信息碎片爆炸,越要坚守内容定力。
还记得2020年,我第一次戴着口罩去发热门诊进行直播报道时,出发前我在朋友圈里写道“口罩,不是为了隔离,而是为了让我离得更近。”可如何才能“离得更近”?
各种新媒体手段成为了采访中的“加法”,短视频、云连线、慢直播、VLOG……让采访变得更为灵活、高效。
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则是我们报道中的“减法”,用主流媒体的权威,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来源。
“乘法”则是我们在新媒体报道中的奇招妙想。在直播报道支援武汉医疗队英雄凯旋的过程中,84名医务工作者成为我的新媒体“拍客”,直播中还不断收到武汉热心市民所拍摄到的画面,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了最大增量。
而“除法”,则让我们学会放下传统媒体的思路和套路,除冗就简。适合直播的不做录制,适合现场的不做配音,适合快讯的不做消息,克服惯性思维,不断创新、突破,让正能量更充沛、主旋律更昂扬,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
转型中的变与不变
转型是雄心勃勃的,但5G、大数据、云计算、ChatGpt等这些新技术偶尔也让我们感到无力。不停变换技术手段的同时,不变的又是什么?
去年,我做《青春的模样》系列融合报道时,一位从事盐碱地改良的新时代农民武在洲给了我答案。
站在盐碱地旁武在洲对我说“你看我天天晒黢黑,原来我也白,地也白,因为这地是盐碱地,现在地变黑了,我也跟着变黑了,但地里的粮食一年比一年变多了,把这煞白的盐碱地变成黑土地,就是我不变的坚持。”
这段话成了我在媒体报道中的一个创作宗旨:追求技术和手段的“变”,坚持方向与导向的“不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我将继续用文字和影像在新媒体的广阔舞台上耕田,在转型追梦的路上奔跑,用科技手段去创新,用职业信仰守初心。我相信心之所向,未来滚烫;满怀理想,素履可往。
供稿:中国吉林网
本期编辑:吕彩虹 陈果静 李永锡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