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北京故事破圈传播的融合实践

2024-01-15 08:53 | 来源: 中国记者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要指示10周年。10年来,北京主流媒体纷纷启动融媒体改革,从简单“相加”到“相融”,再到“交融”,打造出一批可读性强、互动性强的融媒体产品,传播精彩的北京故事。

  媒体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适应信息化趋势,在构建具有主流价值和创新活力的传播生态体系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样本,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值得继续思考。

  一、

  聚“力”打造融媒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要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指明方向和目标。只有加强媒体的传播力和引导力建设,才能在公众层面赢得更为广泛、持久和深刻的影响力和公信力。[1]

  1.以问题为导向,打造更多传播“绿通”

  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在整体网民中占比94.8%。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超过2.5个小时。想要拦住受众快速滑过屏幕的手指,就要找准打动他们的新闻点。通过“层级开发”新闻素材的方式,实现更精准有效的传播,打通传播的绿色通道。

  “双有”新闻,锁住受众目光。有意思和有意义,是一件优质融媒体产品必须兼具的。在2023北京文化论坛报道期间,媒体打造了一批“双有”融媒体产品,广受好评。《地坛书市竟有鲁迅同款包子》爆红网络。26秒的视频里,揭秘了来今雨轩的冬菜包为什么是“鸟笼子”形状?鲁迅先生如何评价包子的味道?通过“味觉”入口,吸引网友们走进这处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革命旧址的历史文化中去。《朱一龙的公文包里装了啥》,通过拍摄演员朱一龙鼓鼓囊囊的公文包和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展示了文艺工作者对北京文化论坛的高度重视。

  发挥本土优势,扩大“+”属性。融合发展给了“旧”事更多翻红的机会和渠道。近年来,视频号、直播等新形式炒热了不少“年年都发生”的常规新闻。以春花绽放报道为例,北京日报今年通过与中国铁塔北京分公司等单位合作,选取多个公园点位,利用“5G+云直播”技术开启竖屏双画面慢直播,让受众可以俯瞰浪漫春景。同步拓展“新闻+服务”功能,提供每日天气预报、花粉浓度提醒、文明祭扫消防提示等滚动资讯。直播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50余家媒体转播转载。

  2.激“活”内容,正向引领舆论视角

  融合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高流量”与“好内容”倒挂、“阅转赞评”数据片面定义新闻内容传播价值、“标题党”博眼球等窘况。但从全球媒体的新闻实践来看,“内容”的至上地位仍然无法撼动。

  大题细作,坚持价值引领。要传播好宏大选题,更要用心和讨巧。今年夏天,网红画风十足的低成本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爆火,还未完更就在抖音获赞超过1000万次。它的成功佐证了“卷内容不卷制作”的路走得通。围绕古都风貌保护大主题,北京日报聚焦小视角打造产品,细讲京味儿正能量——短视频节目“胡同里的北京”,讲述胡同人家的日常生活,仅微博平台#胡同里的北京#话题阅读量近千万;短视频节目“说疏”,用“评书+实景探访”的形式,展现北京城市更新的成果;短视频节目“坐着地铁逛北京”,展现北京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通过体验打卡的方式,呈现北京各处网红打卡地;融合传播作品《我家门前有条河》则通过视频、H5等手段,反映北京环境、生态治理的成果,曾经河道纵横的北京又回来了。

  化零为整,站稳舆论阵地。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大众的习惯,为了应对受众阅读需求,通过拆条等方式,放大碎片化信息形式多样的特点,正解北京故事。比如,将《北京日报》每周一期的领创版面拆解——一篇文字体量约5000字的北京科技创新故事,不适合原封不动地照搬到线上。尝试重新包装成三四分钟的短视频,放大北京科学家身上的特点,形成了一批“体量不大、相对独立、便于分享”的科学家和科普故事,潜移默化间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作品在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微博、哔哩哔哩等平台发布,半个月内全网阅读量超过1600万次;由此引发的“北京地下水的秘密”等话题登上微博同城热搜排行榜。

  3.互联互通,打造超级传播平台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发言人。应顺势拥抱新技术,尝试在巩固原有舆论阵地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新空间,打造超级传播平台。

  可观到可及,从“我”到“我们”。曾经,新闻报道是只读模式。现在,媒体不妨用更宽阔的视野,开放的态度,邀请受众一起讲好身边的故事。2023年2月初,北京晚报“京城拍客”栏目启动,邀读者参与办报;通过优化整合拍客提供的内容资源,生产融媒体产品。从2月5日到4月23日,“京城拍客”推出12期整版报道,刊载拍客投稿照片84张。在没有任何推广和运营的情况下,同步推出的新媒体图文、视频稿件全网阅读量达到数百万次。截至2023年6月,栏目已有核心图片供稿作者200余人,非核心供稿读者近千人。

  借“嘴”说话,引发情感共鸣。融媒体时代,作为主流媒体,需要因循善导,借“嘴”讲好有温度的故事。北京日报连续两年推出“细说中国宝贝”“国宝传奇”系列双语短视频,借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的“口”,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2023年5月19日至6月底,每期视频全网(内宣外宣联动)播放量均超5万次,“国宝传奇”“神秘国宝在哪里”话题阅读量超过600万次。

  4.内外兼修,彰显诚意自信态度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转作风’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由‘领导本位’向‘群众本位’转变;‘改文风’的目标就是努力克服‘长、空、假’,积极倡导‘短、新、实’,切实把握‘时、度、效’。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人民群众之所以对新闻媒体缺乏信任度,也是与新闻工作者长期养成的这种不良作风和文风有关。”[2]重新塑造在受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媒体应内外兼修,及时、准确、全面地传播权威信息,真实反映公众的意志和诉求,切实增强用户黏性和活性。

  科技赋能,敢讲实话。借助科技手段,站稳舆论制高点。2020年3月,北京日报创办评论短视频“新闻我来说”栏目,通过“评论+短视频”的新型评论形态,围绕时政要闻、社会热点、百姓生活等主题,加强传统优势内容的二次创作和转化,推出一批接地气、聚人气、有情感、有温度的网络作品。该栏目推出首款虚拟数字主播,提高了内容生产效率,实现了党报强音的“数字叠加”;运用AI配音等方式,精编优质内容,几十秒的微视频单条阅读超30万次。2022年以来,栏目播出840余期,总阅读量破6.23亿,全平台累计“千万+”3篇、“百万+”42篇、“十万+”259篇,让更多人听到了党报声音。

  打造品牌,传递信心。合理布局新媒体生态产品,让叫得响的品牌大“合唱”,一起传递北京好声音。比如,以京报品牌为引领,在国内商业平台布局400余个特色账号,在脸书等海外平台布局20余个社交媒体账号,打造结构合理、差异发展的账号矩阵。以评论报道为例,其构建了传播链条,以“长安观察”公众号为首发平台,重点文章在长安街知事、北京日报客户端及其他微信微博抖音平台二次推送,优化“评论+短视频”模式,2023年上半年刊发原创文章1500余篇,全网阅读量超过3.4亿次,积极传递党报思考。

  二、

  量时度“力”,构筑良性融媒生态

  媒体融合是一场不容回避的自我革命。我们也在不断尝试,不断升级,力求打造良性的融媒生态。

  1.从“跨部门”到“跨媒体”

  媒体内部跨部门的融合模式,正在深化成跨媒体的协作。2023北京文化论坛期间,论坛专班宣传组提前组成了跨媒体嘉宾专访工作团队,北京日报、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青年报等媒体集中采访、统一拍摄,搭建共享素材资料库。

  这种“打破媒体界限”的采访模式可以带来双赢局面。一方面,媒体减少了简单的“重复动作”,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按需选取基础素材,深度加工,打磨出个性化的产品;另一方面,论坛的宣传效果、传播效率都得到了提升。比如论坛预热阶段,北京广播电视台陆续推出“文化名家访谈”“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系列短视频和文化专题片《这里是北京》并向全网推送,播放量约8.3亿次,引发公众对北京历史文化的关注和对“文化传承发展”重要命题的思考。据不完全统计,来自境内外85家媒体的记者参与此次报道,密集刊发报道8万余篇,全景式报道论坛盛况,生动呈现首都实践,凸显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非凡成就。

  还有些是媒体主动出圈交朋友,打造“1+1>2”的效果。以2023年下半年为例,高考期间,北京日报联动全国12地媒体推出高考特别直播,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网等央媒转发,观看量超过4000万人次;与张家口日报合作,围绕历史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发展、乡村产业振兴等选题开展联合调研采访,60余天推出了百余组图文视频产品;联合河北日报、津云新闻一同推出“京津冀赏月攻略”,以诗词为引,推荐9处京津冀地区最美赏月地,制作创意海报为游客提供赏月指南,全网阅读量超过600万次。

  2.从“融技术”到“融服务”

  融合发展过程中,科技手段参与媒体合作的方式逐渐从简单的“直接拿来”变成“按需定制”,传播效果也从“看着热闹”逐渐变成“用着方便”,提升了受众黏合度,展现媒体担当。

  2023年夏,京津冀遭遇连续强降雨。北京日报联合互联网平台及时上线“京津冀暴雨互助”服务,通过在北京日报微博、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开设话题和超话栏目,汇总收集京津冀居民的具体困难,第一时间通过志愿者把信息同步给一线搜救队伍。该服务上线24小时内,阅读量迅速破亿,互动超过30万次,关注超话志愿者超过4000人。

  在门头沟区、房山区雨情严峻时,北京日报微博快速策划上线了“直击北京防汛一线”连麦直播,直击防汛一线抢险救灾情况,回应市民关切,有效地纾解了市民恐慌和焦虑情绪,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随着雨情发展,升级版的“北方地区暴雨互助”服务上线。运用位置搜索、大数据测算等技术,受众可以一键发送位置信息,共建“积水地图”。每当受众使用该地图导航时,路线经过标注的积水点,就会收到安全提示。

  该功能还为高危人群做了专门标签,比如急缺药、有老人、有孕妇等情况,系统可以快速筛选分类,同步给灾害志愿者响应团队。核实准确的求助信息,按等级分类施救。该服务得到了应急管理部的认可和转发推广。

  三、

  借力使力,突围发展

  媒体融合过程,要不断面对来自媒体市场的内容竞争。如何破局?内容建设是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根本,同时也是我国媒体融合始终追求的目标方向。[3]一方面,应该从自身发力,遇到重大事件,踩准节奏,善于发声;出现热点事件,迅速回应;打磨本地原创,做强正能量;另一方面,要推动受众占“C位”,在交互传播中引发共情共鸣。

  2023年9月底,北京日报超级客户端上线。这版客户端为2018年10月上线的北京日报客户端2.0版的重大升级,集成了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长安街知事等集团优质内容,强化了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特色优势栏目的呈现,增加了北京日报版、北京晚报版两种呈现模式。超级客户端还增设了“我的客户端”模式,用户可以更好地实现模块化定制组合,订阅自己喜欢的栏目和专题,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记者。同时,一体化的App实现了采编过程全留痕,“策采编审发”全链条管理。

  探索策划线上线下融合互动,主动构建更广泛的伙伴关系,强化“PGC+UGC”联合生产。2023年,北京日报参与联合出品的舞台剧《猫神在故宫》荣获了第十二届中国儿童戏剧节“优秀展演剧目奖”,并被纳入2023年“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展演和“2023北京中轴线国际艺术周展演”。利用北京晚报“百队杯”足球赛举办40周年的契机,开启了建立元宇宙体验空间的尝试,通过创建交流名片、查看精彩瞬间,了解比赛趣事等功能,将线下足球的乐趣延伸到线上。

  (作者刘冕系北京日报社科教卫新闻部副主任)

  【注释】

  [1]沈正赋.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重构[J].现代传播,2016,38(05).

  [2]辜晓进.内容的至上地位永难撼动——兼与《旗帜鲜明地反对“内容为王”》商榷[J].新闻记者,2014(09).

  [3]黄楚新.全方位融合与系统化布局:中国媒体融合发展进路[J].现代传播,2023,45(07) .

责任编辑: 普韵乔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