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百姓故事

2024-01-18 17:30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专栏代表作基本情况(上半年)

作品标题

大山里的留守女童足球队

发表日期

2017年04月13日

作品网页地址

http://cq.cqnews.net/cqztlm/2017-04/13/content_41261375.htm

作品评介

对于“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有过这样的描绘:中国梦是追求幸福的梦。我们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此报道,给人追求梦想的力量。以往,农村留守儿童多以家庭贫困、缺乏关爱等主题出现在新闻报道中,这则报道从多个维度呈现留守女童充满朝气和梦想的一面,扭转了大多数人心中一提留守儿童就觉得他们是需要帮扶的弱势群体这一固有印象,把老题材做出了新花样。在重庆石柱有一支足球队,没有专业教练,大部分成员是留守儿童。就是这支“业余”足球队,两年内拿到了三个市级足球比赛冠军。足球为留守女童打开了一扇窗,也让山里娃去到更大的赛场上驰骋,实现了闪闪发光的“足球梦”。报道采访扎实,脉络清晰,图文并茂,笔触细腻,用球鞋的“脚尖处有些泛白”“磨得起毛的球网”等细节,以及“从全县倒数到全市冠军”等传奇的故事,将这群留守女童的不易与坚持跃然于眼前。报道立意高远,内涵丰富,这支女子足球队身后,有“赊账”为孩子们修足球场的校长,有零基础学起默默付出的教练,众人一起托起孩子们的足球梦、人生梦,升华了“梦”的主题,让报道更有人情味且可读性强。 

采编过程

一支山里的足球队,拿下2017年重庆市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女子U-13组)冠军,诸多主城小学向球员们抛出橄榄枝。从一则消息发现线索后,凭借职业敏感性,记者初步判断,这个故事有看头。为此,记者单程驱车近3个小时,来到位于大山里的石柱县三河镇,走访学校、留守女童家庭,对校长、教练、孩子们及其家人进行多方采访,实地观察足球队的日常训练,挖掘到这个梦想与坚持的故事。 

社会效果

报道有温度,有感染力,紧扣“中国梦”的大主题,从“足球梦”的小切口着手,突出了“梦”的力量,传播了正能量。作品刊发后,不少网友被这群孩子不怕吃苦的劲头所打动,也为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校长、老师点赞,网友表示看得人热泪盈眶。这支特别的女子足球队,更被授予2017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特别奖。 

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专栏代表作基本情况(下半年)

  作品标题

  一个不能少:绝壁上的“天路”(上)

  发表日期

  2017年11月01日

  作品网页地址

  http://cq.cqnews.net/cqztlm/2017-11/01/content_43188081.htm

  作品评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大背景下,华龙网以发挥主流媒体重要作用为己任,在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四周年的节点,策划推出了这一系列报道。下庄人的故事正是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摆脱贫困、解决这一矛盾的缩影。此报道紧扣时代主题,采写扎实、影响广泛,为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从报道内容上看,报道阐释了下庄人以血肉之躯问天要路的价值和意义,集中表现了下庄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战天斗地的气概。同时也展现了下庄修路过程的时代背景,从来不只是下庄人在战斗,20年来,党和政府、新闻媒体和社会人士都对下庄人给予了极大关注和支持。 从报道形式上看,报道涵盖文、图、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立体表达,丰富多彩的全媒体报道形式,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受众在不同场景下的浏览需求,提供了良好的阅读观看体验。报道导向鲜明,案例典型、立意高远,采写扎实,影响广泛,发挥了网络主流媒体的价值发掘和引领作用。重大主题宣传如何入脑入心,产生良好的传播效应?是摆在主流媒体面前的重要课题,此报道以讲典型故事的方式来诠释重大主题,恰好给出了答案。 

  采编过程

  采编过程上有几个特点 :  一、选题策划上:抓住关键节点提前策划。做好重大主题宣传,首先需要契合重大的节点。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为脱贫攻坚提供了一把“金钥匙”。2017年11月3日,是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四周年。华龙网在年中进行下半年重点选题策划时,便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方向,将目光瞄准基层,经过大量收集、整理和筛选之后,决定以巫山县下庄村修路为选题,进行重点策划。十九大闭幕后,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发出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再次彰显了打赢脱贫攻坚奔战的坚定决心。报道紧住节点,紧紧围绕“一个不能少”来呈现、推出非常及时,服务大局。  二、采访上:两度深入大山“走转改”。为做好报道,华龙网派出十余人次包括首席在内的文字、摄影、摄像记者团队,两度驱车8小时,深入离主城500多公里天坑中的下庄村进行蹲点采访。首次进山时,当地刚结束一轮暴雨,造成沿途不同程度的落石,道路通行受阻,当地村民正对遭受损毁的进村路进行抢修,车辆根本无法通行,于是,记者徒步进入下庄村,一路也记录了下庄修路人最真实的心路历程。记者真正与当地村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融入到下庄的生活,所以采访到了最接地气的素材。仅采访就前后持续1个多月,因部分当年修路人已迁离下庄在外地打工、生活,记者又辗转多地联系走访,前后共采访20余人,录制了近500分钟的视频素材,拍摄了两百余张照片,收集了大量文字资料,由此理清了修路过程中的一个个故事,为后期的成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这种俯下身、沉下心的采访方式,让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更具深度、厚度,也更加有温度,一改常规重大主题宣传的风格,以一种走心的形式引发读者共鸣,从而形成受众主动进行传播的效果。  三、后期编辑上:精心打磨,力求尽善尽美。在前期采集的丰富素材基础上,后期编辑过程中精益求精,稿件修改十余次,涉及专门的发稿模板,把深度文稿、视频、高清图片融合发布,实现影响力、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社会效果

  在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决胜阶段及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大背景下,该系列报道以全媒体形式推出,为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发挥了主流网络媒体的重要作用。  下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也要修路来联通世界、造福子孙的英勇壮举,生动体现了人民群众渴望脱贫致富、奔向美好生活的内驱动力,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群众基础和基层呼声,诠释了“平衡发展”对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意义。下庄人这种不等不靠的精神,正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需要的。  系列报道的推出,不但激活了“下庄人”不等不靠、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用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内核,而且发掘出“下庄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现实意义。 该系列报道发布后,得到中央网信办的高度认可,被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下庄精神”和下庄的“天路”在网上很快成为热点,转载达数百家。人民网、腾讯网、百度新闻等数十家网站在首页进行了突出展示。部分外省市媒体还根据华龙网报道制作专题、节目等,跟进报道。搜索引擎查找“绝壁上的天路”词条,搜索结果已达151万个。系列报道刊发后5天,全网阅读量便达1.25亿人次,其中,华龙网自有平台阅读量超过千万人次。  此系列报道还得到业界高度认可,2018年3月上旬,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的专家评委会评选出的“中国媒介融合创新榜”在武汉大学揭晓,《绝壁上的“天路”》全媒体系列报道与人民日报推出的《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等共同荣获“2017中国十大融合创新报道”奖。2017年12月,由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公共平台和人民网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党媒优秀原创视频评选结果揭晓,该作品获得“十佳选题奖”。中央网信办主管的《网络传播》杂志官方微信以此为案例,发表了题为《如何打造“亿级爆款,看华龙网<绝壁上的“天路”>传递感动”》的文章,引导业界充分探讨主题宣传如何打造“亿级爆款”。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 韩建平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9802121230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