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 |
参评项目 |
新媒体报道界面 |
|||||
作品网址 |
http://image.thepaper.cn/html/zt/2017/04/tianqu/index.html |
|||||||
主创人员 |
黄杨、王辰、李媛、官雪晖、姜昊珏、季国亮、蔺涛、顾一帆 |
|||||||
主管单位 |
上海报业集团 |
首发日期及时间 |
4月23日15时48分 |
|||||
发布账号 |
澎湃新闻 |
作品时长 |
|
|||||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
2017年3月下旬,澎湃新闻文字和视频记者、工程师赴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参加中宣部组织的集中采访,前后方报道组经过多次远程会议,商定报道形式和框架。 4月22日至23日,澎湃新闻先是连续两天推出《天渠——一位村支书的三十六年修渠记》开机屏海报,以宏大的“天渠”二字为题,气势磅礴,背景用动画的形式展现村民带着劳动工具行走于悬崖之上水渠的画面,渠旁就是千米绝壁,场景震撼,山水鸟鸣之声空灵而有“大片”气质。 4月23日下午,澎湃新闻刊发H5产品《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沿用大气磅礴的海报封面,开篇69个字为整个报道奠定了基调:一道万米水渠,跨36年建成,过三个村子,绕三重大山,穿三处绝壁,越三道险崖。一位村支书,用一辈子的时间,彻底打破了村庄干渴的 “宿命”,带领千余人打开了脱贫致富之门。 H5还原了老支书黄大发从20多岁的毛头小伙到60岁的花甲老人,青春耗尽,“拿命去换”终于带领村民修通了万米水渠的故事,布局条理清晰,感人至深。第二页由黄大发清唱的当地歌谣,带着历史的沧桑,一开篇就把整个产品的讲述代入高潮。之后,第一次修渠失败、一个字一个字认新华字典学习水利知识、挨家挨户走遍7个村民组、带头在腰间绑上绳子吊上悬崖、“为了水,我愿拿命来换”、在卡车下过等细节无不令人感动,画面与文字均令读者印象深刻,而最后4名80后和90后的口述,更是体现了天渠精神的传承。 |
|||||||
社会效果 |
17页的H5产品以水为主线,用下拉式长幅连环画、渐进式动画、360度全景照片、图集、音频、视频、交互式体验等多种报道形式,全景地展现了黄大发带领老一代修渠脱贫、带动新一代致富的历史长卷,用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为当地的发展历程记录下了浓墨重彩的注脚。 为了提高事件还原的真实度,整个H5制作与画风选用了朴实且带有平面装饰意味的黑白风格创作,角色处理采用写实的手法,生动传神,画面背景与人物主体关系黑白布局得体,以金色作为点缀,稳重大气又不失活跃的细节,在这个个新媒体与手机阅读时代,带给了读者更全面立体、更轻松、却更震撼的阅读体验。 报道刊发后被全网转载。截至4月24日22时许,仅在澎湃平台,黄大发的系列报道总点击阅读数即突破300万,网友纷纷向其致敬称“除了感动还是感动”,赞其为“人民的村支书”、“新时代的愚公移山”、“千千万万个黄支书在基层的坚守汇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这才是我们必须传承的精神支柱!” 值得一提的是,天渠的英文报道被世界经济论坛官网转载,并被法国国家电视二台购买落地播放。可见,主旋律报道只要用心用力用专业去做,挖掘出好的符合新闻规律和人性的中国故事,对于改变西方主流媒体对华报道的方向也有着引导作用。 |
|||||||
推荐理由 |
该H5用下拉式长幅连环画、渐进式动画为主要表现形式,360度全景照片、图集、音频、视频、交互式体验等多种报道形式嵌入,树立了典型人物报道的新形式。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18年 月 日 |
|||||||
联系人 |
陈伊萌 |
邮箱 |
chenym@thepaper.cn |
手机 |
13817933211 |
|||
地址 |
上海市延安中路839号1007室 |
邮编 |
200040 |
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
作品网址 http://image.thepaper.cn/html/zt/2017/04/tianqu/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