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漠风流

2024-01-18 11:1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大漠风流

参评项目

系列报道

语种

中文

 那其灼,陈曦,唐佳菲,邸玉玲,房磊,邓德龙

首发日期

2017年12月28日至2017年12月30日

刊播单位

辽宁广播电视台

作品时长

8分36秒

 作

 品

 简

 介

  位于辽宁西北部的阜新市彰武县是世界上首次用樟子松固定住流动沙丘的地方,如果没有老一代人在沙丘上的苦干,风沙早已逼近沈阳城。令人遗憾的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前人的故去,曾经的大漠风流的故事渐渐被人遗忘,记者在这里采访,挖掘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首先就是要唤起人们“不能忘却的纪念”。 而这里的大漠风流又绝不仅限于此,采访中记者发现:如今年轻一代借助科技让这里快速发展,在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引下,人与沙不再是对抗,而是和谐共生。年轻一代正演绎着新时代的“大漠风流”! 记者在彰武采访了两个多月,采访对象多达一百多人,从年过八旬的第一代造林人,到新一代的“海归”科研工作者,再到沙产业的创新、创业人,记录和再现了这片曾经的大漠上,不同时代的“风流”故事,为听众展现了一幅纵贯60多年的生态治理画卷。







  作品播出后,在听众中引发了强烈反响,唤起了当地干部群众对坚忍不拔的治沙精神的回顾,也坚定了他们建设生态文明,跟沙地要生态、要效益的发展理念。 作品带给听众更多的思考,是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如何探寻生存发展之路、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如何加强治理与保护、在寻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如何兼顾长远的生态效益,这些生动新闻故事背后的思考,体现了这篇作品的传播价值。 作品播出后,不少听众留言说想带着老人和孩子到彰武去转一转,看看那块“大漠风流”碑,听听一代代治沙人的故事,摸摸从几十米深的沙地里长出的已经60多岁的樟子松。打动大家的不仅仅是那片沙地、那段故事,更是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动力和向往。 这篇作品获2017年度辽宁新闻奖一等奖。

 初 推

 荐

 理

 由

  这组报道称得上是一组细火慢炖、精益求精的精品。记者能俯下身子沉下心,探寻老一代造林人的快乐和艰辛、讲述新一代治沙人的奋斗和进取、总结如何把荒凉的沙地变成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一篇践行“走、转、改”要求的用心之作。 三集系列报道,每一集都讲述了一个年代、一个群体、一种精神,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部生态治理的史诗。作品的音响运用,很好的衬托出大漠的荒凉、治沙的艰苦、沙里淘金的喜悦,带领听众完成了一次横跨六十年的 “大漠风流”精神的传承和升华。 这组作品音响丰富生动,作者在采制过程中让当事人讲故事,用“当地居民口中治沙的‘疯子’”、“科研人员比喻的‘裸体的沙粒’”、“病死树前治沙人的哭泣”等生动、丰富的音响来刻画细节,使得整组作品广播特色突出,可听性极强。其中还有记者二十年前录制的音响,使作品更具历史感。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苏影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24071212305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