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
3月30日 《广西新闻》 |
参评项目 |
电视编排 |
播出频率(道) |
广西卫视 |
播出单位 |
广西电视台 |
刊播栏目 |
|
节目时长 |
24分00秒 |
播出时间 |
2017年03月30日18时30分 |
||
主创人员 |
庞通,李培军,马铁护,刘红明,王亚军,朱秋萱,李莉,李卉,梁舒婷,赵婧,杨晓露,张乐,周咪,蒙坚,周静,张航诚,蒿军,许菲,卢晓媚,黄利莉,范英,韦宁,黎家良,闭娟娟 |
||
参 评 作 品 简 介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群众性节日,以壮族为代表的各民族同胞在过节中传递的注重亲情、感恩先人、不忘乡愁等情感因子,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如何增强文化自信,利用“壮族三月三”等节庆活动,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壮族三月三”设定为法定节假日,全力打造“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民族节庆品牌,正是为了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在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中体现广西作为。本期《广西新闻》以2017年“壮族三月三”节日当天广西各地丰富的活动为呈现内容,创新联播节目编排方式,推出时长24分钟的“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特别报道,彰显广西民族文化底蕴,展示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上的壮乡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以及文化自信,用广西各民族团结和谐促发展的成功样本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油鼓劲,节目在策划思路上充分体现了核心意识,彰显了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为了提高节目质量,全力以赴呈现好广西五千多万人在“壮族三月三”节日当天大联欢的场面,广西电视台新闻中心近百名记者奔赴广西各地以及区外国外,深入基层一线“抓活鱼”,百名记者奔赴广西各地以及区外国外,深入基层一线“抓活鱼”,发回大量接地气、冒热气、有人气的精彩报道,本期节目是对他们这次深入“走转改”活动成果的浓缩式展示。此外,节目组在编排上创新思维,节目当中既有当天活动盛况的报道,也有正在进行的精彩直播,既有地域特点,又具国际视野,节目办成了观众了解广西、了解“壮族三月三”的一个“小剧场”,对提高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意义重大,在成风化人、凝心聚力,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部堪称“联播现象级”的好作品。 本期节目在广西卫视播出,通过卫视平台让全国观众了解“壮族三月三”,唱响民族团结的赞歌。 |
||
推荐 理由 |
该作品站位高格局大,理念新编排巧,体量大视野宽,是一部具有家国情怀、民族情结、浓重乡愁,弘扬时代主旋律,展现各民族团结融合安居乐业,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好作品。一、作品站位高格局大,通过唱响各民族团结“大合奏”,呼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强烈的核心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民族团结是广西的优良传统。而“壮族三月三”原本就是广西的壮族同胞共有的精神家园,节日期间壮族同胞不畏千山万水,赶回老家和亲友团聚、祭奠先人等举动,传递的正是注重亲情、感恩先人、不忘乡愁等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正能量。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壮族三月三”设定为法定节假日后,“壮族三月三”成为广西包括壮族在内的十二个世居民族的共同节日,成为广西五千多万人的大联欢。再加上区外游客纷至沓来,“壮族三月三”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各民族团结的“大合奏”。本期节目对2017年“壮族三月三”节日当天广西各地活动盛况进行了全景式的精彩呈现,是广西电视主流媒体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民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为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砖加瓦的实际行动,站位高格局大。二、作品理念新编排巧,围绕主题突出重点,把广西五千多万人在“壮族三月三”节日当天大联欢的场面,借助富于创新又非常巧妙的电视新闻编排方式予以呈现,感官冲击力相当强,有力地表现了作品主题。 1、创新时政报道,把领导活动融入节日活动报道。本期节目在第一板块展现了2017年“壮族三月三”主场活动盛况。当天的活动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等7位自治区领导参加。按照以往的报道惯例,当天的《广西新闻》应该头条播发一条时政消息,这条报道偏硬的文风容易和群众欢度节日的整体氛围不协调。经过请示同意,节目组决定不单独播发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出席“壮族三月三”主场活动的消息,而是融入对现场活动的报道,并在报道中用上了一段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与群众一同跳起《多耶舞》的现场,充分发挥了电视语言的优势,突出了浓浓的节日气氛,也凸显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民族节庆活动的重视,在创新时政报道方面做出了尝试。 2、编排主题主线清晰,充分反映节目组编排功力。本期节目在编排上大胆创新,全方位多角度报道广西各地欢庆活动,突出民族团结主题。节目分“壮乡又迎三月三民歌湖畔歌飞扬”、“壮乡大地尽歌台今年歌圩多出彩”、“欢度歌节千般景人逢盛世爱欢乐”、“壮泰贝侬喜相聚欢乐同台情谊深”、“漂洋过海三月三海外游子忆乡愁”五个板块。节目一改按照地域编排新闻单条播出地方活动的组稿方式,突出分主题编排的思路,将南宁、宜州、钦州、柳州、泰国等多个地方的活动融入到各个主题中,运用关联编排、集合编排等多种编排技巧和手法,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美丽广西、民族风情、旅游品牌、经济发展等元素在节目中得到很好体现。 3、“五个注重”凸显策划与编辑理念,充分发挥编辑主观能动性。广西“壮族三月三”民俗活动由来已久,在群众性的自发活动中,如何发挥新闻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现场“抓活鱼”,让观众身临其境,达到成风化人的传播效果呢?本期节目在策划之初就紧扣“充分发挥电视新闻优势”这一目标,突出“注重记者现场报道、注重现场原生态记录、注重现场同期声运用、注重现场细节捕捉、注重短新闻采制”的理念,在当天节目中,这“五个注重”贯穿始终,让观众通过报道感受现场火热的气氛和浓浓的民族风情,极具感官冲击力。 4、节目形式新颖,编排合理,转换流畅。节目开场别开生面,极具创新性,体现了节目编排者的开拓性思维。当天节目打破常规,在大片头之后引入“壮族三月三”主题曲《广西尼的呀》音乐,并在演播室大屏幕上播放展现大美广西的精彩视频,以高摇臂机位推近拉开当天报道序幕,突出节日氛围与节日的特殊性、重要性。当天节目还采用开放式结尾,把当天“三月三”各地精彩内容精编,配上“壮族三月三”主题曲《广西尼的呀》,与节目开头呼应,凸显节日氛围的同时,向全国观众展现独具民族特色的大美广西,以及开放广西的民族情怀。双主持人播报,形式更生动,层次更丰富。区别于以往一个主持人播报,本期节目采用两位主持人播报,女主持人还特意穿上富有壮族特色的民族服饰,一改联播节目着装风格,让节日主题更鲜明,同时给人庄重感、亲切感,更接地气。此外采用大屏幕播报与小屏幕连线相结合,丰富了播报形式,让人耳目一新。引入直播,凸显时效性现场感。当天节目除了对白天活动进行报道,还与广西电视台的“壮族三月三”大直播进行互动,引入直播信号,与2个直播点的记者进行连线,记录正在发生的事实,使“壮族三月三”报道更加立体。 5、标题制作别出心裁,导语写作兼具新闻性与文学性。本期节目用对仗的形式来做标题,借鉴广西民歌的表达方式,全部使用七言句式,朗朗上口。同时创新使用壮文的标题条,采用壮文与汉字相互对照的双语标题,“琴瑟和鸣”,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凸显广西作为壮族自治区的特点,使传播范围更广泛。导语写作灵活,言简意赅,独具匠心,具有文学色彩又不失新闻性,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浓厚、真挚的感情色彩,增强新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与吸引力。三、作品体量大视野宽,24分钟的特别报道,内容涉及区内外甚至国外的活动,具有国际视野。本期节目用24分钟时间聚焦2017年“壮族三月三”节日当天广西各地活动盛况,用这样大体量的节目集中关注一个重大选题,这种情况自《广西新闻》开办几十年来都不多,特别报道的推出充分体现了节目组把握选题价值的政治敏锐性和新闻敏感度。正是得益于这样大体量的节目,对报道主题的表现才能如此充分、深入。本期节目视野相当开阔。首先,5个板块,16条报道,内容涉及区内13个地方的民族风情,让人直观地了解广西多彩的民族文化。其次,凸显广西毗邻东盟的区位特点,记者走进泰国,报道当地泰国华侨同胞欢庆“壮族三月三”活动。最后,节目还运用近年来非常流行的海采报道方式,报道来自日本、美国、印度、加拿大等地的广西游子发来的祝福,表达思乡之情,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让节目更具温情。 |
||
初评 评语 介绍 |
本期节目通过“壮族三月三”节日,把家国情怀、民族团结、浓重乡愁进行全景式呈现,编排上既有当天活动盛况的报道,也有正在进行的直播。整期编排弘扬时代主旋律,展现各民族团结融合安居乐业,反映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站位高格局大,既有地域特点,又有国际视野,既彰显民族文化底蕴,又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
3月30日 《广西新闻》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责任编辑: 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