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华好家风之我把青春献给你——塞罕坝

2024-01-18 10:4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中华好家风之我把青春献给你——塞罕坝

参评项目

电视访谈

播出频率(道)

卫视频道

播出单位

河北广播电视台

刊播栏目

中华好家风

节目时长

49分32秒

播出时间

2017年09月04日21时15分

主创人员

冀国锋、潘静博、郭楠楠、于莹、杨清媛、韩晓舒、王梅、张献芝、谷会芹、郭瑜、董堪稳、刘练、芦彪、方琼,

塞罕坝机械林场占地9.3万公顷,由于历史上的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等地。1962年建场以来,三代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营造出112万亩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将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目前的80%,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塞罕坝机械林场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被国家林业局授予 “国有林场建设标兵”荣誉称号。2017年12月,荣获联合国最高环境荣誉奖项“地球卫士奖”。 为致敬三代塞罕坝林场人、致敬塞罕坝精神,河北卫视《中华好家风》栏目特别制作《我把青春献给你——塞罕坝》。于2017年9月4日21:15分播出。 节目组特邀塞罕坝第一代林场人、塞罕坝机械林场高级工程师任仲元、王桂侠;塞罕坝第二代林场人邹春及他的儿子、第三代林场人邹建明。从第一代人上坝造林的艰苦、坚守,讲到第二代人是如何被父辈感召,舍小家为大家,坚持护好这片林,再到第三代从不理解到理解,长大后回到林场,开始营林作为叙事脉络,不仅让观众能够清楚地了解55年来发生在塞罕坝的故事和变化,也能够吸引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收看。坝上生活虽苦,却也苦中有甜,几代人不懈努力,最终换回了百万亩林海和脸上的笑容。既展现了塞罕坝人克服困难、不畏艰险的坚守和坚强,也展现出了他们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这也是值得全民尊敬和学习的塞罕坝精神。 家风特派员李耀阳作为河北新闻联播的主播,播报的塞罕坝稿件多达10万字,他动情讲述了自己对塞罕坝这片土地的理解,让观众感受了到这些林场人的坚守和可敬。而另一位家风特派员、新华社记者于佳欣,她用自己三次上坝的亲身体验,向观众介绍了这些林场人的寂寞、乐观和驰而不息的传承。两位跟塞罕坝有着不解之缘的新闻媒体人从多个角度立体地描绘出了塞罕坝人的高大形象。 本期节目选题实效性强,紧跟当下主旋律,节目组更是派出专门团队亲赴塞罕坝林场拍摄,在挖掘故事时,除了展现大精神,更注重小切口,在故事细节的打磨上更加生动感人,真实并富有感情地为观众展现了塞罕坝三代林场人的赤子情怀。整期节目向上向善,制作精良,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节目播出后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和反响。许多观众被深深打动,纷纷在节目公众号下留言,向塞罕坝林场人致敬,为塞罕坝精神点赞!

推荐 

理由 

本期节目真实并富有感情地为观众展现了塞罕坝三代林场人的赤子情怀、优良家风。整期节目向上向善,制作精良,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

初评 

评语 

本期访谈节目新闻性强,视角独特,通过三代林场人舍小家为大家、接力奋斗的感人故事,深入挖掘造林人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体现了塞罕坝人的家国情怀、奉献精神与家风传承。整个节目精心设计,访谈生动自然,故事典型有力,情感真实细腻,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起到了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 陈燕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5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