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之三:
今年8月,王兴众正式退休了。退休后的生活忙碌而充实,最近,他的主要“工作”是制作同学纪念册。明年是抚顺煤矿学校矿电78班入学40周年,同学们想来一次大聚会,王兴众是活动的组织者之一。
40年前恢复高考时,王兴众是亲历者。他保存了不少写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书信,它们生动地再现了那一代青年刻苦求学,立志为国奉献的青春岁月。
突然有了上学的机会
9月16日,记者到王兴众抚顺的家中采访时,他正忙着用电脑编辑同学纪念册。别看他60岁了,排起版来却有模有样。
这本同学纪念册将近100页,内容包括回忆文章、老照片、通讯录等。第一篇文章的标题是《高考的故事绝不是传说》。矿电78班是恢复高考后抚顺煤矿学校招收的第一批学生,全班共47人,年龄最大的将近30岁,最小的才16岁。“1977年秋天,国家宣布恢复停了10年的高考,当时我在青年点,听到这个消息兴奋极了。”王兴众回忆说,“也有人劝我,让我等招工,怕万一考不上又错过抽调机会。不过爸爸希望我考大学,我自己也倾向于读书。所以,最后选择了全力复习。”
1977年,20岁的王兴众第一次参加高考,结果以失败告终。“这个结果可以说是必然的。因为欠账太多,什么都不会。靠临阵磨枪把公式背下来了,但压根不会用。”他记得,“考场设在鲍家屯公社小学。鲍家屯就是现在法库的鲍家屯村。课桌摆在黑板跟前,我就坐第一排。第一天考语文和政治,不管答得对不对吧,反正我把卷子都写满了。不过第二天考数理化就惨了,头天晚上我一宿没睡好,上火牙疼,第二天腮帮子肿得老高。进了考场坐在座位上,各种公式在脑子里打转,但看着卷子就是一个也不会用。”王兴众说,那天他懊恼极了,交了卷,出了考场,直奔汽车站回沈阳,“我心想,干脆回家,肯定考砸了。”
第一次高考就这样结束了。此后的一年里,王兴众埋头苦读,用他自己的话说:“千辛万苦补课,用的是吃奶的劲儿。”1978年,他又报名参加高考,这次终于考上了。“虽然抚顺煤矿学校是中专,但能考上在我们青年点里也算不错。我记得那年一共考上七八个,里面上中专的也有五六个。”
对王兴众而言,1978年的那场考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现在退休了,回过头一看,真的很感慨。我们这次征集回忆文章,很多同学都说了同样一句话:上煤校改变了我后半生的命运。”
怀抱着一种使命感
年轻时写的信,王兴众大多保存着。他还从朋友处要回了一些当年自己写的信。他觉得,这些信里有奋斗的记忆,特别珍贵。
1978年至1979年间,王兴众常和同一青年点、1977年考上大连工学院(现为大连理工大学)的好友隋铁亮通信。隋铁亮在恢复高考第一年就考上了大学,还是本科,这让王兴众很是羡慕和敬佩。“他在大连上学,我在抚顺上学,联络主要靠通信。那时写信聊得最多的是学习,互相鼓励,有时交流一下看什么书、做什么运动。用今天的话来说,特别正能量。” 王兴众说。
王兴众翻出两封分别写于1978年年底和1979年5月的信。记者简单浏览了一下信的内容,确实如他所说,主要是谈学习的事情。王兴众向隋铁亮介绍了抚顺煤矿学校开设的课程,而隋铁亮则请他代为鼓励那些仍未考上大学的同学。这样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上学对那一代青年有着怎样特殊的意义。
因为基础太差,王兴众记忆里的校园生活特别紧张。“第一年开的课基本都是补高中阶段的课,有语文、政治、数学、化学、物理等。每天上午四节课,下午两节课,晚上自习到10点多钟。不比现在念大学轻松,甚至可以说更累。因为我们荒废太久,要学的太多。”
王兴众说,矿电78班全体同学都很刻苦、努力,“我们宿舍6个人,大伙较着劲儿地学。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次考试我没考好,排在全班后几名。作为班干部,这种表现让我感到特别惭愧,自己跟自己生气,气到把镜子都给摔了。”
刻苦努力的原因是珍惜得来不易的机会,更是因为怀抱着一种使命感。“每个人心里想的是怎么能好好利用这段时间,把过去浪费的时光追回来。所以不仅要认真学,还要学得好。这是一种普遍的心态。”王兴众觉得,那一代青年特别有担当意识,“考虑个人前途的不多,大家想的都是国家建设需要我们出一份力。多学一些知识,将来到了单位才能挑起重担。我记得,学校也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刚入学时,校长讲话,说矿山等着你们,国家建设需要依靠你们,你们是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希望大家努力学习,不辜负国家的重托。”
咱们就像白杨树
退休前,王兴众在山西大同工作了5年。
2012年,大同煤矿集团煤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与煤科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山西大同创办合资企业,王兴众被任命为总经理。当时已经55岁的他再次面临人生的转折。
“我们这代人经历的事情多,遇到的沟沟坎坎也多。就拿我来说,人到中年的时候遇到企业转型的阵痛期,到了快退休的年纪又被派往外地创业。这几十年,确实有不少曲曲折折,事业和生活都一度陷入很艰难的境况中。”王兴众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克服这样那样的困难,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能保持一种昂扬的心态,正是因为当年参加高考和在抚顺煤矿学校的那些岁月锻炼了自己。他说:“很多同学和我一样,咱们就像白杨树,不管有多大的风沙,一样不折不挠。”
从大同回到抚顺,退休的王兴众终于有时间多陪陪老伴儿了。“老伴儿喜欢摄影,我受她影响,也在研究单反相机。过几天我俩要去长白山旅游,拍拍风景。”王兴众的退休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他笑着说:“今天早上我和老伴儿5点就起来包包子。为啥?我忽然想念煤校食堂的包子了!那包子好吃呀,皮薄馅大,酱香流油,现在吃什么也找不到那种味了。”
这一刻,60岁的王兴众与20岁出头的他,没有任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