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愚公”王银吉
【现场同期声】王天昌弹唱:“家住长城边,紧靠黄沙边,风吹的那个黄沙已经过河岸,人人都看着…… ”
推出片名“治沙愚公”王银吉
【同期声】王银吉:“那时候我们这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大风一起不见天,沙骑墙头驴上房,一茬庄稼种三遍,大风绝收小风歉。”
【解说】距甘肃武威市凉州区约40公里的长城乡红水村,地处腾格里沙漠的西南缘。由于沙漠不断前移,红水河东岸植被破坏严重,风沙肆虐,大量的农田和庄稼被风沙损毁,使世居此地的人们谈沙色变。
【现场同期声】6秒
【同期声】王银吉父亲王天昌:“在这里种粮食,就是跟沙漠争地,麦子刚长出一尺,就让沙子吹成黄毛毛。”
【解说】眼见沙漠步步紧逼,深受其害的王天昌父子十分担心,决心向‘沙龙’挑战。1999年春节过后,王银吉提出治沙的想法,辛苦劳作了一辈子的父亲王天昌坚决支持,但王银吉的妻子却并不理解。
【同期声】王银吉妻子:“那个时候,我家在村里算是富裕户,除了种粮还种了很多经济林木,一年下来收入不错,就觉得他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跑到沙窝里治沙能有啥好处。”
【同期声】红水河村民:“当时听说王银吉要治沙我们都不太理解,心想光靠你们全家几个人哪能治理好一眼望不到头的东沙窝。”
【解说】面对妻子和乡亲们的不理解,王银吉还是铁了心要干。回想起小时候在绿树成荫溪水长流的红水河畔与伙伴们嬉闹的场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片沙漠变成绿洲。王银吉和父亲商议后,变卖了家里的牲畜,购置了苗木,买了两峰骆驼作为沙漠中的运输工具,开始进驻腾格里沙漠腹地“庙儿墩”进行义务压沙植树。
【现场同期声】6秒
【同期声】王银吉:“十几年来每天早上妻子都会做好早饭,我们吃饱后进沙漠,因为一进去就是一天。”
【现场同期声】王天昌弹唱:“东方出太阳,照得心里亮,带领家人进沙滩,住进了沙窝漩……”
【同期声】王银吉:“沙漠最缺的就是水,那时候最困难的就是运水。”
【解说】家境并不宽裕的王银吉靠着东拼西凑,买到的两峰骆驼,每天在家与沙漠之间3公里多的崎岖小路上用水桶来回驮水,一趟200斤,来回一趟3个小时,一天最多能驮4趟。
【同期声】王银吉:“为了节约水,浇树苗我们都用勺子浇水,一次一勺,一滴都舍不得浪费。”
【解说】然而,在茫茫沙海中植树绝非易事,辛辛苦苦顶风沙冒酷暑,一年下来,他们栽植的沙生植物却稀稀拉拉,存活的没有几棵。
【同期声】王银吉:“刚开始没有经验,头天刚刚挑好的树沟,过一夜就被风沙填平,这边刚挖好种上毛条、梭梭,那边的花棒又被风沙连根拔起。”
【解说】就这样,树枯了,再植;苗死了,再补。一年四季,一家人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同一种单调枯燥的劳动。
为了摸清风沙的活动规律,提高沙生苗木在沙漠里的成活率。王银吉一次次迎着冬日呼啸的风沙,背着干粮,到流沙严重的地段反复观察研究,终于摸索出了一套科学的种植方法。
【现场同期声】王天昌:“栽植方法必须改变,我在木钎木橛的边上,固定一块横木,横木与木钎尖端的长度正是穴的深度,再做一双木屐绑在脚上,手扶着木钎,用木屐在横木台上使劲踏,一脚踏下去,横木就挨到了地面,穴便成了,一脚一穴,又快又省力。”
【现场同期声】王天昌弹唱:“手拿“沙漠枪”老婆子紧跟上,儿背的那个苗木嘛就在前面,背成个汗蛋蛋……”
【解说】为了解决种植苗木的用水问题,王银吉又在低洼的沙窝里挖了一口水窖,用塑料薄膜包裹在水窖壁上积蓄雨水,缓解树苗的用水困难。
【同期声】王银吉:“这是45立方米的贮水窖,铺上地膜,春天和夏天可以积蓄雨水,到了冬季把骆驼驮进的水储存在水窖里,再不用每天用骆驼来回驮水了。”
【解说】造林难,护林更难。随着所植树木的日渐增多,管护成了重要和必须的工作。王银吉和父亲干脆在沙窝里掏了两间地窝子,在沙脚下“安家”。
【现场同期声】王银吉:“这个地窝铺深5米,灶台、炕、放东西的柜子,全是用土砌起来的,旁边是做饭的地方,沙漠里没有电我们就点个煤油灯。”
【解说】由于常年住在阴暗潮湿的地窝子里,王银吉的父亲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每逢阴雨天,腿和双臂就隐隐作痛。
【同期声】王天昌:“我和老伴在这里生活了八年,管护林木,儿子媳妇来回拉水、运苗木……”
【解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这片荒漠慢慢地出现了绿色,这也更加坚定了父子俩继续治沙的信心。
【解说】然而,就在2005年的春季,不幸的事情却降临在了这个原本欢乐的家庭。
【同期声】王银吉:“那时正是植树造林的黄金时节,我们一家人全搬到沙漠里吃住,顾不上管孩子,等发现病,孩子已经没救了。”
【字幕】14岁的儿子再也回不来了
【同期声】王银吉妻子:“看到每一棵树,就好像看到了我的儿子。”
【同期声】王银吉:“我的儿子在走不动路的时候说过“爷爷、爹爹,你们一定要把这片沙子治得绿绿的。”
【同期声】王天昌:“为了我小孙子的心愿,我也得把这片沙漠治住,我有这个决心。”
【现场同期画面】8秒
【解说】18年来,王银吉带领一家人在沙漠里战严寒、斗酷暑、治风沙、种梭梭,义务压沙植树7500多亩,栽植各类苗木600多万株,累计投入达98万多元。营造的防风防沙绿色屏障,有效防止了风沙侵袭,保护了农田。王银吉的坚持与付出得到乡亲们的认可,也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
【现场同期声】2010年全国劳模表彰大会表彰现场6秒
【解说】2010年,王银吉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于当年4月27日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同期声】红水河村民:“现在我们这里的沙漠治理成了一片又一片林草丰茂的生态绿地,沙尘天气少了,地下水位上升了,还有了不少的野生动物和各种鸟儿。”
【同期声】红水河村民:“王银吉一家的治沙行动确实感动了我们,也让我们这些遭受风沙侵害的乡亲们,看到了改善生活环境的希望。每到春季,大家都自觉参加到压沙植树中,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解说】饱受风沙侵害的乡亲们,从眼前一片片越来越多的绿色中,看到了改善生活环境的希望,坚定了与沙漠作斗争的信心,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也开始投入到压沙植树中,一起守护这片家园。
【现场同期声】王天昌弹唱:“治住了沙魔头,不让黄沙走,决不让黄沙上墙头,后代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