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扶贫周记》 |
参评项目 |
系列报道 |
||
|
|
语种 |
中文 |
||
作 者 |
周玉勇,荆诚,钟倩 |
首发日期 |
2017年05月23日至2017年10月11日 |
||
刊播单位 |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
作品时长 |
15分22秒 |
||
采 作 |
“扶贫周记”是在国家脱贫攻坚战略进入冲刺阶段,适时推出的大型蹲点扶贫纪录片,以传播国家扶贫的决心,传递国家脱贫的力量为主线,通过典型扶贫案例、生动人物故事为切口,用真诚的记录态度、真实的新闻事实,蹲点记录国家级贫困县的扶贫脱贫攻坚克难的历程。 “扶贫周记”系列片,有人物、有故事、有困难、有矛盾、有冲突,以突出展现在党的扶贫政策为引领,强化脱贫攻坚的组织保障。不生硬、不公式化、不脸谱化,用事实说话是“扶贫周记”的核心动力。记者层层递进的表现手法,朴素平实的拍摄风格,聊天式的采访,自然地展现了国家对贫困人口的政策扶持和脱贫决心。而采用近距离、多视角蹲点拍摄,则深入完整记录事态进展过程,挖掘人物细微心绪的变化。扶贫纪录片采用蹲点拍摄、跨年关注、深剖一个区域样本的方法,全方位呈现扶贫攻坚战役中的复杂与艰辛。 用生命记录生存 扶贫纪录片的拍摄有相当的难度,因为国家扶贫脱贫攻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记者以敬仰之心蹲点,以责任之态纪录脱贫。由于蹲点在恶劣自然环境中,主创记者曾两次晕倒的拍摄现场,最后是贫困村的农民,将其拉出大山,记者这种用生命记录生存的工作作风,在当地传为佳话。由于长期蹲点贫困村,有的主人公和记者之间,已经超越了记者和农民的感情,胜似亲人般相互牵挂。 扶贫周记系列作品层层以递进的表现手法,朴素平实的拍摄风格,不过分渲染贫困群众苦难悲观情绪,而以贫困户积极向上生活理念表达当下。 值得强调的是,记者零距离贴近贫困家庭,自然亲切的聊天式采访和纪录,展现国家对贫困人口的政策扶持和脱贫决心。如此近距离、多视角蹲点拍摄,深入完整记录事态进展过程, 让“扶贫周记”系列片成为精品之作。 |
||||
社 |
目前很多人对我国扶贫攻坚心存疑虑,首先是对我们减贫脱贫的进度持怀疑态度,认为农村脱贫的难度很大,底子薄、文化基础差、硬骨头多,每年能否稳步推进脱贫工作,最终全面实现小康是个未知数。因而扶贫工作中面临质疑、抵触的情绪不少。《扶贫周记》播出后,在观众中立即引起极大反响,他们纷纷给栏目组留言表达敬意,一些摇摆的声音逐步被信心所替代。来自河南贫困县的一个观众这样说看了扶贫周记的系列节目,深深体会到国家为减贫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让我们贫困县一线干部有了干劲儿,主人公的故事真实,跟我们日常一样。四川的一位驻村干部,看完节目后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大自豪感.《扶贫周记》的适时推出,从一个侧面化解了矛盾,坚定了信念。 收视表现:众所周知,每晚22:00点时段为晚间次黄金档,充斥着娱乐节目、电视剧、综艺晚会等,竞争相对激烈。而《扶贫周记》作为一个人文、社会类相对比较严肃的纪录片,反而赢得了人心取得高收视,实属不易,被观众誉为:良心之作。而跨年播出的,第三季第一期"故土难离瑶家人"2018年4月2日播出,收视率0.33,市场份额2.4.这样硬主题软切入,主旋律的报道,让收视率远远高于栏目日常平均收视。 领导肯定: 2017年5月,国务委员、国务院党组成员,国务院秘书长、机关党组书记肖捷,看到"扶贫周记"第一季第二集"忘不掉的背影",给予充分肯定,并致电中央电视台领导,建议该节目在"新闻联播"播出,随后,"扶贫周记"部分节目,在央视新闻频道"共同关注""焦点访谈"等栏目播出. 2018年4月, “扶贫周记”第三季播出后,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黄坤明、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党组书记慎海雄等领导同志,对《聚焦三农》栏目“扶贫周记”摄制组提出表扬。 2018年4月,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做出批示:《聚焦三农》 ‘扶贫周记’这个题材好,摄制组同志作风好,应予特别表扬,我部各新闻单位的同志及机关干部职工,都应学习他们的做法和作风。 |
||||
初 推 |
《扶贫周记》以记者视角深刻剖析区域样本:节目以记者的视角、真诚记录的态度、鲜活的新闻事实记录国家级贫困县的扶贫脱贫、攻坚克难的历程,采用蹲点拍摄、整年关注的拍摄方式,深剖一个区域样本,全方位呈现扶贫攻坚战役中的复杂与艰辛,展现国家对贫困人口的政策扶持和贫困人口脱贫的决心。拍摄中,记者深入贫困地区,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以典型扶贫案例、生动人物故事为切口,完整记录事件进展过程,近距离、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剖析一个区域扶贫攻坚的典型做法。真实的事件、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故事,使节目以真实的力量感染观众,同时也展示了新闻工作者扎根基层的务实作风、敬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