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首都主流媒体力量

2024-01-18 09:23 | 来源: 新闻战线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摘要

  北京卫视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创新文化节目、拓宽文化表达,溯源中华文明、促进交流互鉴,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破圈”传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首都主流媒体力量。

  

  全国首档大食物观康养美食文化节目《食养中国》近期正在北京卫视热播。节目首次聚焦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和饮食文化,从领会“大食物观”的要义出发,用温暖笔触讲述中国人的“大食物观”,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另类表达。这是北京卫视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文化路径创新的又一尝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做出重要指示,提出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多年来,北京卫视立足全国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坚持深耕首都优秀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打造系列国潮文化节目矩阵,赓续历史文脉、探寻中华瑰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坚定文化自信、溯源中华文明,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一直以来,北京广播电视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深耕北京历史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通过矩阵化的节目创作,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活力,系统化解读好北京独具特色的古都文化和京味文化。

  故宫是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大众眼中中国最大的文化IP。6年前,北京卫视主动策划,联合故宫博物院率先推出全国首档深度揭秘故宫历史文化的大型季播节目《上新了,故宫》,在传播故宫文化的同时,还邀请年轻设计师设计推出全新的故宫文创产品,让更多人可以把故宫文化“带回家”。同时,在线下推出多家文创体验店,让大家通过文化消费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档节目不仅推开了故宫的大门,实现了知识的“上新”,也推开了历史的大门,实现了文化的“上新”,更推开了文创的大门,实现了市场的“上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从“清流”到“潮流”的转变。

图片

《上新了,故宫》第三季海报。

  北京卫视持续深耕首都文化遗产资源,相继推出《遇见天坛》《了不起的长城》《我在颐和园等你》《书画里的中国》《最美中国戏》《最美中轴线》等优质文化节目,开创了全国广电系统中独树一帜的“国潮”文化品牌矩阵,增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同时,不断拓宽文化产业形态,打造相关影视音乐作品、文化体验馆、文化传承系列活动等,提高故宫、天坛、颐和园这样顶级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强有力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在《遇见天坛》里,节目首次通过嘉宾沉浸式体验的方式,让中国的祭祀文化、礼乐文化呈现在大众视野中;在《我在颐和园等你》里,节目通过对传统京味文化和古典园林美学的深入解读,让“颐和园”IP引发了更大圈层的同频共振。

  前不久,北京卫视《博物馆之城》第二季刚刚收官,节目从博物馆走向遗址,从北京走向全国,完整、生动地呈现了溯源而上的文明求索,12期节目深入探索了古代农业、汉字、天文、中医、丝路、中华乐舞等不同文明形式,让观众沉浸式了解文物的历史价值,梳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比如,节目走进湖南湘西里耶古城,透过3万余枚简牍上的文字,感受千年前古代文明的历史缩影;节目走进十三朝古都西安,由3个神秘线索指引,从陕西历史博物馆到陕西考古博物馆,一路探寻,呈现1000多年前大唐盛世的鼓乐升平;节目走进温州朔门,以古港遗址为出发点,踏上海上丝绸之路的“溯源”之旅,感受中国唯一集齐古沉船、古码头、古瓷片堆积带、古航标、古航线等全要素的码头。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从未展示过的文物和考古现场在节目中得以展示,很多不同历史阶段的文明都完整呈现在观众面前,记录了文物在历史中的变迁与传承。这些内容经由学术专家的专业点评、嘉宾的互动探索,挖掘出了很多新知识、新内涵,努力践行“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更多人愿意走入博物馆、走进传统文化,通过更广泛的公益传播,实现更具有全民意义的文化传承,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也随之显现。

  创新节目形式、拓宽文化表达,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破圈传播

  2023年中秋佳节,北京卫视联合抖音共同举办“每一首唐诗都为我而作”2023抖音中秋登楼夜主题晚会,以“黄鹤楼上话唐诗”的串联形式,通过音诗画舞等艺术形式,充分展示唐诗之美。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称的黄鹤楼,也通过这台晚会更加彰显它在中华文明史当中的独特地位,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一次创新探索。

  节目以唐诗为纽带,通过对传统文化多重元素的巧妙运用,串联起跨越1300多年的文明回响。整场晚会分为“古人的唐诗”和“今人的唐诗”两大篇章,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呈现唐诗跨越古今的情感联结。比如开篇舞曲《一音千年·梦回大唐》以击鼓作为开场,在黄鹤楼如真似幻的灯光和诗舞中唱响李白的《清平乐》,带领观众“梦回”千年之前的大唐盛世。而在节目《春江花月夜》里,多位非遗艺术创作者以古琴、尺八、“啸”乐等形式,共同演绎张若虚名作,悠扬的旋律直击人心。

  节目用创意混搭、古今融合的跨时空叙事,展现文化在当代焕发出的崭新魅力。晚会上,两支乐队用摇滚的方式创新演绎《将进酒》,让古人与今人在唐诗的召唤下汇聚于同一时空,引爆全场。武汉中华路小学合唱团、武汉大学珞青合唱团共同演绎《相思》,现场屏幕同时播放抖音达人们用各地方言朗读唐诗的画面,镜头内外,共诉相思。晚会播出当晚,全网曝光量即超2.8亿。

  除了举办中秋文化晚会,北京卫视还在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关键阶段,连续三年推出大型文化季播节目《最美中轴线》,创造性地将流行音乐引入传统文化,用实景采风和歌曲路演的形式,带领观众沉浸式探索中轴线上的历史人文特色,实现了对中轴线文化的通俗性解读和大众化传播,前两季节目累计收获全网热搜330个,视频播放量达6亿。《钟鼓楼》MV一经发布就迅速引爆社交媒体,视频播放量达600万, #一首歌里钟鼓楼的岁月变迁#话题阅读量突破2588万,登上微博多个榜单高位,足见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对节目的认可和喜爱。近期将推出《最美中轴线》第三季,继续通过艺术形式的创新,赋予这些厚重的传统文化题材以轻松的语态和年轻的气质,让文化节目保持与时代同步的鲜活生命力。

  秉持开放包容、促进交流互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

  北京广播电视台充分发挥首都媒体的国际传播优势,开拓国际传播视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向全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厚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

  2023年9月,在中宣部和北京市委宣传部的策划指导下,北京广播电视台制作播出2023北京文化论坛文艺晚会。其中,歌舞节目《同舟》首次邀请中国、希腊、埃及、伊拉克、印度的演奏家同乘一叶小舟,用中国先秦时期的古琴、古希腊时期的里拉琴,古埃及时期的奈伊笛、古巴比伦时期的乌德琴、古印度时期的木丹加鼓,共同奏响人类文明的和谐之音。这个创意节目具象呈现了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的理念,播出后引发广泛好评。

  在情景串联节目《如约》中,主讲人何冰动情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先生与卓别林先生的两次约定,作为戏剧表演艺术大师,他们跨越山海的相逢也是东西方文明美美与共的相拥。晚会现场,卓别林先生的儿子尤金·卓别林先生和梅兰芳先生的曾孙梅玮先生代表两位大师实现了跨越时代的第三次牵手,表达了传承家族友谊、守护文化之光的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对于各国文化融合共生、创新发展的美好期盼。

  歌舞节目《敦煌飞天》取材于人类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艺术中的飞天造型,节目巧妙融合了芭蕾舞和古典舞两种“飞天”,芭蕾舞是欧洲古典舞蹈的代表,芭蕾舞演员与中国古典舞演员同台演绎,并在华彩处交换动作,芭蕾舞演员跳起古典舞,而古典舞演员则踮起了脚尖,她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展现出文明的和谐交融、美美与共。这些节目不仅巧妙地将要传达的理念融合在艺术表演里,也展现了各国文化交流碰撞后所绽放的强大魅力,向世界展示出中国的文化底蕴和开放胸怀。

  大型历史纪录片《紫禁城》在国际传播层面的突破尝试,也彰显了北京卫视作为主流媒体的国际视野与传播能力。一方面,纪录片兼顾历史厚度、文化气韵、国际视野和年轻化表达,让紫禁城600年华夏史“破圈”传播。在制作上,《紫禁城》并未局限在展现一个个历史古迹上,而是将故宫题材完整制作成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以紫禁城600年历史进程为主线,用一个个扣人心弦的“变局”贯穿全篇,还为每一集主题量身打造了12首主题歌,让世界透过紫禁城的沉浮变迁“读懂”中国。《紫禁城》已被译为英文、法文、俄文、希腊文等多种版本,在日本NHK频道、塞尔维亚和希腊电视台等播出,还通过《魅力北京》项目在海外广泛传播,让越来越多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厚重底蕴。

  站在新的起点上,北京卫视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通过文化节目的不断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好北京文化中心建设,以优质文化内容输出,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贡献首都主流媒体的力量。

  (作者邵晶系北京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 普韵乔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0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