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光明日报视听团队在内容建设、栏目打造、传播推广等方面积极探索,深化光明特色、强化文化认同,利用传统节日、深挖文化精髓,发挥全媒优势、实现“破圈”传播,打造了一系列适应全媒体传播规律的视听产品。
中华文明具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光明日报是一张拥有70多年历史的思想文化大报,深邃的思想性和浓郁的文化味是其鲜明特质。在建设全媒体传播格局的新时代,光明日报以“秉持客观理性、强化思想内涵、注重文化传承、关心学人吁求、引领社会风尚”的办报思路,统筹推进报社事业呈现新面貌。光明视听团队通过一系列适应全媒体传播规律的视听产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深化光明特色,强化文化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光明日报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宣传报道,形成了鲜明的思想文化特色。为更好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光明日报发挥思想文化大报特色优势,开设“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全媒体专题报道。每期报道聚焦一个文化遗存,由记者引路,与读者共同探寻该遗存的前世今生,体会其蕴含的传统气韵,见证其历经的沧海桑田。
打造精品内容,强化文化认同。“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是光明日报针对写入诗词歌赋、融入人间万象的文化遗存,结合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新型媒介形态开设的原创系列报道。全社记者深入挖掘我国文化遗存中的优质资源,选取岳麓书院、莫高窟、青海原子城、前门大街、秦腔、京杭大运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制作《弦歌不辍,这座书院谱写了千年教育传奇》《遥远的地方,已不再遥远》《品“京味儿”,且去前门大街走一遭》《嗨,这够劲儿的秦腔!》《这才是鱼米之乡应有的滋味!》《千年运河流淌新传奇》等原创微视频产品,全网浏览量超2亿,被近百家媒体转发。凭借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让文化遗存再次“火”起来,极大增强了受众的文化认同感。
原创微视频《嗨,这够劲儿的秦腔!》截图。
在内容上,这些作品注重对文化遗存历史变迁的深入探索,同时也不局限于叙述历史故事,更着重于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意义。例如,作品《从珠算到量子计算,中国续写计算辉煌》以《清明上河图》为切入点,在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的画作中,找到了“赵太丞家”药店柜台上摆着的一把算盘,以小见大地展现了算盘在中国古代商业经营方面的重要性。而《品“京味儿”,且去前门大街走一遭》则从“前门楼子”“大前门”等百姓熟知的中华文化地标引入,将受众带进了与前门大街相伴的历史语境中,消弭文化隔阂,唤醒集体记忆。主创团队正是通过对内容进行深度的文化价值挖掘,才能引发用户认同,彰显文化内涵。
创新表达形式,感染年轻人群体。目前,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类新媒体平台用户中年轻人占大多数,主流媒体也应当与时俱进,通过年轻化的表达形式,更好地吸引年轻受众,让年轻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优秀传统文化,让他们加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推动文化传承。
在表达形式上,主创团队着力创新传播形式,加入新颖流行元素,从音乐、特效、转场、最新话题等着手,吸引年轻群体的目光。例如,《千年运河流淌新传奇》创造性运用动画形式,生动直观地说明了京杭大运河的地理位置,并运用视频博客形式展现京杭大运河的文化、旅游、航运等多种用途,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还使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将传统文化内容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多元化的表达方式促进了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时代的传播,吸引青年深入了解和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实现“破圈”传播。
立足用户需求,阐释时代精神。结合新时代精神,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文化遗存”系列产品不仅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还突出了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例如,《品“京味儿”,且去前门大街走一遭》不仅讲述了前门大街在20世纪的兴衰故事,还呈现了“全聚德”“瑞蚨祥”“荣宝斋”等百年老字号在今天重获新生的热闹景象,契合时下流行的“国潮”风格。而《从珠算到量子计算,中国续写计算辉煌》除了对珠算的发明由来与应用途径进行追溯,还回忆了20世纪的科学家们“用算盘把原子弹打出来”的科研故事,最后以银河系列、曙光系列、神威系列等中国在超级计算领域取得的世界瞩目成果为结尾,揭示了中国古代智慧与今日科技的关联,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延续与创新。让文化遗存在千百年后的今天重新绽放出时代之光,实现为人、为国、为世界所感、所念、所用。
截至2024年1月,系列专题报道共发布稿件80余篇(组),累计生产视听产品400余分钟,微博话题累计阅读量超过6000万,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3000万,不少网民和读者给光明日报留言:“通过光明日报全面立体的报道,让我们了解了祖国大地的文化遗存,更记住了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感谢光明日报为青年知识分子提供这样一个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该专题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极具特色的文化专题,通过创新的内容、多样的表达方式以及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多元、生动的传播路径,为文化视听产品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利用传统节日,深挖文化精髓
近年来,光明日报视听团队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精准破题,制作了大量优质原创视听产品。同时在青年节、儿童节等重要节点,以充满文化味的诗意表达创作主题产品,给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光明气象”。
守正创新,挖掘中华文化之髓。在文化的创新表达中,只有通过对主题、形式、表现手法的创新与传承,才能不断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传播方式的融合。光明视听团队始终致力于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价值,通过重要节日的专题报道、专题视频等全媒形态,为移动时代大众媒介用户提供全面深入的文化体验。以中秋节为例,光明视听团队推出视频《你的家乡有什么中秋习俗?》,向全球观众展示中国各地的中秋习俗,如赏花灯、观海潮、吃月饼、舞火龙等。不仅体现出中华民族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与传承,也传递出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共同期盼阖家团圆的美好愿景。随着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媒体人也在传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用符合时代潮流的产品去搭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交融共生的桥梁,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
强化认同,传承中华文化之脉。通过重要节日的视听产品生产,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凝聚起精神与思想的力量,这是新时代光明人的责任。在重要节日里,团队以个体故事带动社会关注与互动,使身边的故事成为传递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用户可在作品中体会到文化认同,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生动、真实的产品形式传承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例如,“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推出微视频《我更喜欢努力的自己》,从电力工人、新农人、支教老师等平凡人物着手,切入生活实际,展现劳动人民的价值,形成了“尊重劳动、勤于劳动、热爱劳动”的文化认同。
融合传播,深化中华文化特质。中华文化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与文化特质。当下,专业媒体要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融合,创作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光明视听团队不断创新视听表达方式,通过诗歌、动漫、互动投稿等多元化手段,让受众更加全面立体地领悟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入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例如,儿童节来临时推出产品《孩子眼中如诗的世界》,以孩子们创作的诗歌为切入点,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借助这一极具中华特色的表达方式——诗歌,勾勒属于孩子们的童年世界。五四青年节时,推出作品《青春的坐标》,通过深入一线的跟拍,记录下一批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成长轨迹,展现出奋斗青春的时代风采。
发挥全媒优势,实现“破圈”传播
北京,是文化灿烂又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一座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中华文化最突出的地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提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重要观点,指出“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守护北京历史文化的“灵魂”,光明日报发挥自身全媒优势,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为契机,创作人文纪录片《中轴线上的中国故事》,通过聚焦北京这座文化地标来讲述中国故事,实现产品“破圈”传播。
小角度阐释大道理,让文化地标“活”起来。作为世界上最完整、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的一条城市轴线,北京中轴线汇集着历史文物古迹、博物馆、城市生活圈,具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四重属性。主创团队以“北京中轴线”多个知名地标为锚点,通过记者的实地探访和文化界专家的互动讲解,将中轴线蕴藏的历史文化风貌和古今贯通的文明力量传递给观众。娓娓道来的一个个文化故事,恰似一个个微型人文知识“补给站”,让全球各地的用户轻松领略北京中轴魅力。
不同于以往采用宏大叙事结构的影视化作品,《中轴线上的中国故事》从趣味性、生活化的微观视角切入,以小角度阐述大道理。选取钟鼓楼、景山、前门三处极具代表性的建筑群,让用户借由视听体验乘上“时光机”,以今访古,从一城一隅、一树一景中“触摸”北京的时空韵律,感受古老建筑如今的烟火气,使“北京中轴线”重新焕发出历久弥新的光彩。
深化诗意表达,让受众体验强起来。“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70多年前,梁思成的一段话,点明了“北京中轴线”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空间价值。面对底蕴深厚的中轴线,普通视听语言难以表达其文化内涵,更无法呈现中轴线所蕴藏的古老与新生、博大与细微、渺远与切近。为此,主创团队以学理性、思想性、文学性的诗意表达,以清雅的语言风格提升作品厚度,深化受众的哲思体验。
作品《鼓的morning》聚焦钟鼓楼的时间故事,向观众传达钟鼓楼计算时间的过程,展现钟鼓楼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与哲学价值。“能控制早晨的人,方能控制人生。而我们度过一天的方式,就是我们度过一生的方式。‘珍惜时间’是钟鼓楼教我们的第一课,‘不忘记过去’ 是钟鼓楼给我们的第二课,‘放慢脚步’是钟鼓楼教我们的第三课。时间是唯一不变的永恒,时间最是公平。”通过对钟鼓楼这一文化地标的解读,赋予“时间”以哲学思考,深化其诗意表达,增强了受众的文化体验。
注重全媒传播,让中国故事“响”起来。《中轴线上的中国故事》将微博、哔哩哔哩、抖音、快手等年轻用户的聚集平台作为产品策划和创意灵感来源,提炼出适应全媒体传播的主题。《鼓的morning》《景山览胜》《前门追星》,分别以三个不同主题的文化故事切入。《鼓的morning》聚焦钟鼓楼,《景山览胜》讲述景山公园的古树故事,《前门追星》讲述前门所代表的中国京剧艺术的绝代风华。内容上摒弃说教式的表达风格,采取互联网流行语言;制作上加入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原创手绘漫画,通过青年人喜爱的视听语言与互动形式表达主题。同时,通过与多位知识界、文艺界青年专家学者的对谈,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对青少年起到文化科普的积极作用,让中国故事在全媒平台唱响。
光明日报客户端、微信、微博、视频号等全媒体传播平台同步发布系列作品,在海内外诸多社交平台收获大量网民好评,累计播放量超过2300万,让中国故事唱响在蓝色星球。此外,在产品制作期间,主创团队向全国发起“奇遇中轴线 点亮创作梦”征集活动,掀起了各地小朋友的创作热潮。“如今的鼓楼是漫漫的时间长河里幸存的遗迹,沉重中带着一份人间烟火气”“北京中轴线像一条巨龙般俯卧在城内,蓄势待发。巨龙仿佛在对我低吟:加油吧少年,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活动给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为中轴线人文画卷增添了崭新的色彩,引发全媒传播。
结 语
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更加积极主动担负起新时代文化引领与建设的光荣使命,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光明日报的新闻工作者有责任使命去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完善机制,并积极推动实践。在全媒体传播格局建设的新时代,主流媒体更要把握时代脉搏,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引领社会风尚,通过优质的产品、独到的观点、鲜明的风格涵养受众,让更多的作品和产品成为业内知名品牌。
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光明日报思想文化大报的优势,不断适应传播主体多样化、技术智能化、渠道社交化、受众个性化的传播态势,持续深化全媒体传播格局建设,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刘宇航、张进进 单位:光明日报技术与视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