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4日,第134届广交会线下展在广州落幕,线上平台照常运行。
夕阳西下,随着人潮逐渐散去,曾经人声鼎沸的广州琶洲展馆渐趋宁静。但来自五湖四海的2.8万多家参展企业收获满满,来自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万名采购商也意犹未尽,本届线下出口成交223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8%、实现恢复性增长。
历时半个多月,15天的完整展期,南方日报、南方+的采访团队每天泡在展馆里,逛展区、挖亮点、找选题,跟国内外参展企业聊、跟世界各地的采购商聊、跟不同行业领域的服务机构和专家学者聊,以每天头版呈现、超17个整版、总数近10万字的全媒体报道,记录下这一参展规模再创历史新高的“世界第一展”的点点滴滴。
一
立足强信心稳预期,
放眼全球市场,展示中国机遇
在第134届广交会开幕之前,我们就意识到,这注定是一届与众不同的广交会。
史上规模最大:展览总面积扩至155万平方米,展位总数7.4万个,展区总数55个,参展企业28533家,均创历史新高。
展区结构优化:新能源汽车及智慧出行、新材料及化工产品等展览题材进一步扩展,是自2008年第104届以来调整力度最大的一届。
客商热情高涨:215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万多名采购商预注册,预计到会人数将明显增长。而最终线下参会境外采购商19.79万人,比第133届增长53.4%、比疫情前的第126届增长6.4%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预判。
更重要的是,关注度之高前所未有:继第133届广交会在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首次恢复线下举办,134届广交会必然成为观察国际贸易的风向标、晴雨表;又恰逢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隆重举行,全球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此时广交会在千年商都广州开幕,全球客商如约而至,坚定扩大开放的中国,如何为不确定的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
但与此同时,我们又犯了难:广交会年年办、春秋各一届,67年的悠久历史,其发展历程早已深入人心。广交会年年跑、报道内容大同小异,还能有“新鲜感”、没有“审美疲劳”,那是不可能的。
鉴于此,采访团队在数次开会头脑风暴后,达成了共识:主题要鲜明,突出“强信心、稳预期”的主线;格局要大气,立足全球市场,呈现广交会高质量服务的成果;案例要典型,通过外商视角,展示中国机遇;亮点要突出,凸显广东智造、广东外贸、广东服务的优势。
围绕这一目标,我们根据广交会分三期举办、每期5天的展期特点,又对每天的报道主题做了细化分工:
第一期的展品类型主要为机械及设备、家用电器和电子消费品等,那在做好预热、开幕及一期盘点的基础上,重点经营好创新引领、广东“智造”的话题,同时结合“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举办的由头,讲好外贸企业借广交会开拓“一带一路”市场的故事。
第二期主要展出餐厨用具、日用陶瓷、家居用品、玩具、礼品类,相对来说偏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其主要方向,那就做好广交会刮起绿色环保风、进口展企业抢滩中国大市场、大型跨国买手组团来扫货、跨境电商涌现更多新亮点新动能等话题。
第三期的展品集中在服装、纺织品及原料、食品、医药及保健品、办公文具等,那广交会助力乡村振兴、大湾区企业抱团亮相、跨境金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母婴用品出海新趋势等话题则更为应景。
经过这样一番拆解,在广交会开幕之际,每一天的报道任务就一目了然。我们又组建了一支十余人的采访团队,包含文字、摄影记者,将主题分工落实到个人。报道团队提前做好功课,深入展会一线沉浸式采访,由于准备充分,做出来的报道点面结合,既挖掘了大量企业抢订单拓市场的生动案例,又有翔实数据、专家解读等深度观察,多篇报道登上了《南方日报》头版。
二
坚持融媒创意表达,
反映办展实效,传递外商心声
在融媒体时代,我们明白,要做好报道,光主题鲜明是远远不够的。要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运用多媒体手段、创新表达方式必不可少。
为此,我们在策划报道方案时,就设计了包含短视频、移动直播、互动长图、海报等多组新媒体产品,总共推出了23张新媒体海报、3期Vlog、2个混剪视频、2个创意新媒体产品、1期直播等,让系列报道既有宏大视角,也有小而美的微观切口。
其中,我们延续了上一届广交会开设的 “跟着洋客商逛广交”Vlog系列,采访多国采购商并制作一批新媒体海报,客商来源涵盖巴西、意大利、印尼、阿联酋、格鲁吉亚、阿曼、智利、澳大利亚、印度、刚果、俄罗斯、法国、巴基斯坦、津巴布韦、约旦等近20个国家。
比如,来自巴西的年轻采购商苏琳首次参加广交会,她跟记者赞叹“看到了很多全新的中国商品、展馆大得让人迷路”。记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题材,陪她逛展、洽谈,拍摄制作了《“巴”望找到新合作伙伴,“中国制造”让她大开眼界》;梵比欧·维尔德利是一名来自意大利米兰的设计师,为制造业企业提供设计服务,在他眼里,广交会上不仅能找到种类齐全的产品,还能了解国际设计潮流趋势。记者抓住这一特点,采访推出《广交会二期人气旺!中国市场令他出乎“意”料》Vlog短视频。
此外,还有大量的新老客商,他们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外商眼中的广交会故事。记者们每天在展馆采访、挖掘新鲜题材,后方同样有一支十余人的融媒体制作团队,从视频剪辑、海报设计到创意产品,随时响应。当前方发来一手素材,策划和编辑团队立即投入制作,走完审校流程后迅速发布,实现一条龙快速生产传播机制。
正是依托前后方的密切配合,南方+在广交会的重要交易日期间实现了平均每天3至4张融媒体海报的生产输出,并在闭幕时以长图互动《意犹未尽,洋客商“买买买”根本停不下来》的创新形式,集纳多位洋客商的广交会故事与“金句”,实现二次传播;还推出了手抄报创意产品《广交会一线报告:人旺财旺商机旺》,把广交会成果以数据翔实、内容丰富的方式全面呈现。
三
内宣外宣同步发力,
突出湾区特色,讲好中国故事
广交会不仅是推动对外贸易的重要平台,也是观察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采访中我们发现,历经多年,广交会对全球客商吸引力丝毫未减,不少跨国客商远渡重洋、跨越山海到广州来采购最新、最优质的产品。在他们眼里,“广交世界,互利天下”的口号正被赋予更深刻的意义:不仅在于会展代表的全球最大单一市场,更在于全球买卖的无限机遇。
因此,我们在报道中坚持内外有别,充分运用多个平台和渠道,调动一切资源手段,扩大国际传播度与影响力。
一方面,我们加大传播力度,在南方+客户端开设专题栏目“广交世界 互利天下——聚焦第134届广交会”,全网总流量超过6000万;在微博上运营话题“广交世界 互利天下”,阅读量超830万;系列报道还获广交会、广东省商务厅等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全网多个平台多次转载。
另一方面,“跟着洋客商逛广交”系列制作成英文字幕版,相关图文、视频报道在GDToday网站、客户端和海外社交平台矩阵播出,海外覆盖量超20万;在推特平台上,系列报道获众多大V、驻外使领馆官员、外国网友点赞支持和评论,广交会官方账号、多位受访境外采购商也进行了转发互动。
在采访报道第134届广交会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浓墨重彩展示“世界第一展”的丰硕成果、中国经济的巨大活力和助力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的重要贡献,生动呈现广东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亮点和主动作为,永远都不会过时。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仅不会关闭,而且会越开越大。这也要求我们在经济报道中始终保持开放心态,敏锐感知全球市场的经济脉动,扎扎实实深耕一线,捕捉经济向好的态势,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发出强信心稳预期的积极信号,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作者吴哲系南方日报经济新闻部副主任,陈晓系南方日报经济新闻部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