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新闻媒体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开展本次研讨活动,彰显出中国记协和重庆市委宣传部牢记新时代文化使命、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高度担当,也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交流心得、总结经验的平台和契机,有利于更好发挥中国新闻奖评选的示范引领作用,对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日报社社长何兰生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四力”之中“引导力”是重心,新闻舆论引导的方向对不对、力度强不强、效果好不好,是关系到意识形态工作的大事。
农民日报社承担着三农新闻宣传“挑大梁”和主力军的重要职责,这要求我们必须下场到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以正确的观点引导舆论。自2022年6月以来,农民日报在多个三农热点话题讨论中,刊发“焦点评析”评论文章,《全县静默,庄稼没法静默》《6元一根“新东方”玉米,农民能赚多少?》等几十篇作品登上热搜榜,实现“破圈”正能量传播,其中多篇阅读量过亿,获得了主管部门、行业内外以及广大网友的关注和肯定。
《全县静默,庄稼没法静默》报道页面部分截图
如何做好三农舆论引导工作?概括来说,就是要具备“四度”、把握“四情”。
首先,要具备“四度”,这是我们的评判标准。
一是要具备政治高度。这主要取决于报道中体现的政治站位,站位不同,视野和格局就不同。比如,《斯里兰卡破产,根子是农业破产》这篇文章,通过斯里兰卡农业破产导致国家破产的反例发出警示,说明我国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的重要意义,在阐述粮食安全政策重要性的同时,达到了党报评论文章应有的政治高度。还有《卢拉为何落泪?粮食自主权不容旁落》,也是一篇用巴西挨饿的例子来强调粮食安全问题重要性的文章。
《斯里兰卡破产,根子是农业破产》报道页面部分截图
要从讲政治的高度看三农、对三农,就要紧紧锚定党的初心使命、强国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认识三农工作对党和国家事业的重中之重作用,宣传阐释好三农工作对全局工作的基础性、底盘性和压舱石意义。
二是要具备专业深度。这主要表现为报道折射出的思想认识层次,决定了一篇报道能否力透纸背,给人启发和思考。2022年5月,在一些“自媒体”和网络平台上,收割青麦作青贮饲料的短视频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刊发了《收割青麦不应该 夏粮颗粒要归仓》这篇文章,及时提出如何统筹推进保障粮食安全与确保农民增收的关键问题。
在三农新闻报道中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三农专业知识和新闻采编技能,还要全面深入学习三农政策理论,不断加深对三农发展规律的理解认识,做一名三农领域专家型编辑记者。比如,对农村改革历程、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三农的历史渊源和关系,包括一些三农政策概念的变与不变,都要做到了然于心,看待问题、分析现象、判断趋势,就能心中有数。
三是要具备新闻锐度。三农新闻报道想要脱颖而出,需要一定锐气,特别是对于评论来说,锐气尤为重要。2022年10月,中国粉丝称为“小李子”的好莱坞影星在推特发布了指责我国渔业的错误言论。我们推出了《中国人吃鱼靠自己养!“小李子”指责不实》这篇文章,用详实的数据、缜密的论述有力反驳了错误言论。这篇报道被国内不少网站转载。
新闻锐度要求,针对三农热点事件要及时发声,抢占舆论的主动权,最大程度地减少负面影响,阐释说明也要有新角度、新观点,避免受众审美疲劳。
四是要具备民本温度。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力量源自从业者的悲悯之心,作为农民日报社的记者,任何时候心里都要有农民。湖南永州某地一位老人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视频引爆网络,不少网友纷纷“致敬农人”。我们策划推出《“悯农”,更要尊农爱农护农》这篇文章,引导公众认识农民的牺牲奉献,致敬农民辛勤坚毅的品质,为社会上凝聚起尊农爱农护农的良好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类似的例子还有《如何看待“地摊经济”再升温?》,都是聚焦农民生产生活,具备民本温度的文章。
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三农媒体记者要牢牢站稳农民立场,做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切实担负起为农民鼓与呼的职责使命,在全社会营造重农、强农、惠农、富农的舆论氛围。
其次,要把握“四情”,这是我们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吃透上情。三农新闻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只有吃透上情,才能深刻认识三农是什么、怎么写、如何把握报道尺度。我在报社要求全体采编人员要把总书记的思想记在心头,把总书记的要求扛在肩头,把总书记的情怀落在笔头,把总书记的文风学在案头。为此,我们策划推出“三农学习谈”“学而时习”等多种全媒体学“习”产品,开展《论“三农”工作》《之江新语》学习征文演讲比赛,带动年轻同志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融入自身知识体系,形成自己判断的标尺。
二是要悟深农情。这个“情”,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情况。就拿农业来说,我国人多地少,如果照搬西方搞大农场,不仅很多人没办法就业,而且最后可能把农民手里的地也搞没了。如何在确保适度规模经营和保护千千万万小农户的权益上,这些年我们探索了合作社经营、土地托管、土地流转等方式,以此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这就是中国式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一种有别于西方道路、又契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也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农篇。农业发展日新月异,农村交叠存在着老问题和新情况,农民群体也呈现出新特征,我们要多走基层、进一线,用发展的眼光看三农,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宣传报道。
三是要厚植情怀。一方面,要厚植家国情怀。伟大复兴道路上,新闻记者要扛起历史责任,既要理直气壮地讲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也要针对负面声音,敢于发声、勇于亮剑,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另一方面,要涵养农民情怀。尊敬农民、关心农民、呵护农民,心里时刻装着农民、想着农民,充分认识到农民的牺牲和贡献,以农为师,虚心向农民请教。也正是基于此,我在《农民几何》一书中才有诸如《一定要相信农民!》《中国崛起的农民因素》《大国崛起一定要带着小农!》等一系列贴近农民的文章。
四是要把握社会情绪。新媒体时代信息爆炸,互联网技术迭代、算法演进,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具有情绪化特征。一是要敢于为农发声。这要求我们有深耕三农、准确把握三农政策的“底气”。还要求有锐气,要说出公众想说、想说不知道怎么说、甚至是没想到的话。以新东方卖玉米为例,有人质疑一根玉米6元钱太贵,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不少人关注和讨论,但只要弄清楚卖6元一根的玉米,农民到底能赚多少钱,整件事就都明朗了。所以《6元一根“新东方”玉米,农民能赚多少?》这篇文章从产业链上农民的收入问题切入,直接对接上了公众最想知道的问题。二是要避免负面舆情。信息的传播也放大了负面舆情扩大的风险。 2022年上半年,“错峰下田”在网上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事情本身其实是在为农民说话,初衷是兼顾防疫和生产,结果却被断章取义。这提醒我们要意识到,我们写的每一句话都有产生舆情的风险,要慎之又慎对待。(作者何兰生为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本文据作者在中国新闻奖研讨活动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