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交流,从习近平主席2024年新年贺词讲起。在今年的贺词中,习主席讲,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如今,回味《深蓝!深蓝!》这部短片,我们正是用镜头忠实记录了在航母辽宁舰上的四名官兵,扎根本职岗位默默奉献的平凡故事。透过他们的故事,我们或许能窥见如今令国人热血沸腾的战斗力从何而来。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编辑孙伟帅发言。
时代之新和历史之重
什么样的故事才能反映今日人民军队的时代风貌?
2022年春节刚过,拍摄宣传片的团队正式成立。面对海量强军故事,选什么题材,拍什么人物,讲什么故事,最重要的是要呈现怎么样的思想内核,成为团队最开始、也是贯穿始终在讨论的问题。
那一年,正好是航母辽宁舰入列十周年。于是,我们决定选择航母辽宁舰。它是我国首艘航母,是强军舞台上最耀眼的地方之一,更是人民军队强军征程的历史注脚。与此同时,它还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被网友争相模仿的航母style,热搜里的甲板“彩虹人”,甚至在许多直播里“刷个辽宁舰”都是天花板级赞赏。最近的顶流“尔滨”,也被网友喊话,豆腐脑放糖我们忍了,但是辽宁舰必须是最后的底线,别放走了!
这对我们创作团队来说,其实是把双刃剑。在大家如此熟悉辽宁舰的情况下,我们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反应时代之“新”,更能反应历史之“重”。
《深蓝!深蓝!》在前期策划阶段,团队就计划在影片结尾回溯辽宁舰入列十年的壮阔航迹,从接舰到入列,从每一个“首次”再到为之努力的每一个鲜活的面孔,这些最终汇聚成人民海军的目标,也是观众对于人民海军的期待,那就是走向深蓝。
《深蓝!深蓝!》报道页面截图
在这一思想内核的引领下,影片从一个个常年生活在航母辽宁舰上的人物——王勇、崔荣德、热米拉、陈建入手展开叙事。通过这四个人物,影片要表达出航母辽宁舰的运行及它的战斗力绝对不是一个人、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就能完成的,航母是个巨系统。同样,在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过程中,是千千万万海军官兵的共同努力。所以他们看似是在各自战位,但其实是一个整体。形成整体,走向深蓝的主题就更加深刻。
回答好时代之“新”与历史之“重”的问题,这部片子本身已成为强军的历史记录。
宏大叙事和细节表达
一位新闻前辈曾告诉我,细节有多动人,故事就能多动人。但,仅拥有感人细节,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人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中展现,一切才被赋予与众不同的含义,才能从点滴细节中,看到梦想的色彩,听到青春的脉动,感受澎湃的力量,激发涌动的热血。
我曾有幸采访过一位在海军服役30年的老班长,他叫殷志明。他是一艘拖船船长,任务就是开着拖船送战舰远航、拖战舰回港。他从未见过深蓝,但是他送出去的每一艘军舰都绘就了走向深蓝的航迹。平凡的殷班长和他那两百多吨的拖船,嵌入大时代背景,我们就能估量他使命的“排水量”。
在《深蓝!深蓝!》的创作中,团队讲述人物故事的同时,也在寻求宏大叙事和细节表达之间的融合关系。
其实,《深蓝!深蓝!》整部影片贯穿着浓厚的纪实风格,虽然形式是宣传片,本质却是纪录片。以往的军事宣传片大多以展现大场面、军队集体、军事装备为主,缺少个体的故事性,较少考虑受众的情感诉求。《深蓝!深蓝!》主体部分选取的四个故事都是真实事件,是他们个人的真实经历,可以说,他们四人皆是踏着时代的巨浪在成长,在海军阔步深蓝的宏大叙事下,他们成为了现在的自己,也成为宏大叙事中的重要拼图。
这里我想着重和大家分享片中老兵崔荣德的部分。在之前的新闻报道中,对机电兵的描述已有不少。不管是航母机电兵还是其他舰船上的机电兵,他们都处于高温、高湿、高噪声环境,本质是一样的,所以要考虑如何做出新意。直到拍摄前一晚,我们都还在寻找更好的故事。有战士提到他们很难见到阳光,团队进一步追问,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很少上甲板,也就意味着他们工作这么多年,却几乎看不到舰载机的起降?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团队设计、或说是提前了当月集体生日。
这个环节虽然是设计的,但是战士们的回答是真实的,带战士们上甲板看舰载机起降也是真实的,没有摆拍,所有内容均是一遍过,摄影师也抓住了战士们惊喜的眼神和眼角的泪水,这一段算是全片的泪点之一。
特别是在结尾,我们加入了崔荣德的采访同期,一名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在机电舱干了近30年的老兵,时间、时代在他的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个人故事也成为强军的注脚。
瘦弱的女生热米拉能够扛起沉重的系留索,把战机牢牢固定在甲板上,必然是经过自我挑战和长期训练的。影片不刻意夸大她的战位与努力,也不回避作为女性在某些方面的弱势,只是忠实记录她作为一名女舰员在航母辽宁舰上的成长,并在影片结尾补充了她的采访画外音。不仅为观众展示出一个来自天山的小女生的成长,更展示出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这一宏大命题。因此,热米拉的篇幅虽然相对较短,但观众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力量。
军人视角和百姓口味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我们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那就是军事作为一个垂类,有其特定的受众群体。军事题材的片子如何“破圈”,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对于《深蓝!深蓝!》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站在军事媒体的视角讲故事,又能具有百姓口味,赢得最大多数人的情感共鸣。
这里必须要隆重介绍一下《深蓝!深蓝!》的彩蛋。
在策划阶段,团队成员一致认为,作为首部航母主题宣传片,讲的虽是辽宁舰,但即将下水的第三艘航母,绝对是最大的热点与关注点。团队思考怎样才能不提前披露信息,又能让观众看完有所联想。
这时有成员联想到国家刚刚颁布不久的三胎政策。就这样,“三胎”的梗被引入,在片尾以彩蛋的形式呈现。最后,这个创意的效果令人惊喜,发稿不到10分钟,“航母宣传片彩蛋透露要安排三胎”“003”等话题便陆续登上微博热搜,到目前话题已有20亿的阅读量。
直到航母“三胎”福建舰下水,这个彩蛋仍是网络上最火的片段。这就启发我们,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是作品“破圈”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然,除了彩蛋,片子里还有一些其它的设计。比如开场的几个镜头,符合了观众对舰载机、对飞行员的帅气、炫酷的印象,用快节奏的剪辑呈现从未披露过的场面,将观众对舰载机的认识进一步延伸。
《深蓝!深蓝!》在展示辽宁舰十年成长的同时,不忘历史之重,更不忘为航母舰载机事业献出生命的英雄。片子发布后,有媒体发表评论:《感动!今天释放“大彩蛋”的宣传片,没有忘记他!》。文章中的“他”,是张超。2016年4月27日,张超训练时英勇牺牲。我国航母舰载机事业的开创史上,留下了第一位英烈的名字。
近年的媒体融合发展实践证明,无论是采写传统稿件还是摄制融媒体产品,都必须不惜“脚力”去跑新闻,到一线去,到现场去。
拍摄前20天,主创团队部分成员就已经到达军港。只要拍摄主人公有时间,我们就会跟他们面对面地聊天。很多看似不起眼甚至没关系的细节成为了之后拍摄的重要支撑。
今天在这里除了分享《深蓝!深蓝!》拍摄制作的故事和体会,也想跟在座的同行分享我从业十年的一点心得。真正做新闻的,一定是个“苦差事”。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摄像机的现在,真正的好作品,一定是有标杆的新闻人增强“四力”跑出来的,一定是有追求的新闻人不弃情怀做出来的,一定是有沉淀的新闻人不舍昼夜熬出来的。
我还想代表团队向大家发出真诚的邀请:“请与我们同行,在这里,您将看到中国军队的时代变化,看到中国军人付出的努力。此时此刻,在边关海岛,在深山大漠,强军故事仍在不断书写。讲好中国军队的故事,讲好中国军人的故事,我们一直在路上。”(作者孙伟帅为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编辑,本文据作者在中国新闻奖研讨活动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