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产经新闻部主任记者徐涵发言。
媒体融合时代,无论媒体形式如何变化,好的内容永远是舆论场上的“硬通货”,内容为王不会过时,而新技术则是通往王者的路径。
最近几年,经济日报在编委会领导下,聚焦经济报道主责主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讲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故事,刊发了一大批有深度有影响的调研文章。经济日报的调研报道主要有四大系列:“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高质量发展产业调研”“牢记总书记嘱托企业调研记”“热点问题探析调研”。2022年我们的产业调研报道《耕地问题调查》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21年我们的《煤炭问题调查》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耕地问题调查报道页面部分截图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关于耕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有过重要讲话,这也是百姓关心的话题,对这样重大、敏感问题做调查报道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
从中央精神中找选题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12月8日到10日在北京召开的。新华社通稿中有几句话:“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经济日报社主要负责同志在会上听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后,认为经济日报应该回应总书记关心的问题,这是中央最关注的问题,更是关系到14亿人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也是经济日报调研报道最该做的内容。
问题导向全面研判
深度调研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剖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几乎每年都讲耕地问题。
耕地问题重要且敏感,敏感在多与少的问题、占与补的问题、量与质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还是保粮食生产……
我们也了解到,2021年8月26日上午,自然资源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19.179亿亩,园地3亿亩,林地42.6亿亩,草地39.67亿亩,湿地3.5亿亩,建设用地6.13亿亩。数据还显示,10年间,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地类合计增加了2.6亿亩,可以看出我国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当时公开的数据都是成绩,对耕地出现的问题并未涉及。
但是,对于总书记十分关注的耕地问题,我们要说、该说,但该怎么说,说到什么程度,还要细思量。调研小组多次开会讨论,甚至争论,头绪太多,采访困难也很多,涉及的重要采访对象不愿多谈。还有当时正是疫情期间不能出京,去外地实地采访不可能做到。又比如当时我们也想找到一些地方是否占用耕地的情况,进行采访。但这个问题太难认定,一旦认定就是违法,就要进行司法处理,不能记者说占就是占了。如果不是有关部门认定就没法说。
几次开会梳理问题,又几次推翻原来设定的结构。这个过程很痛苦,但也是最重要的,是在搭框架,有了这个框架我们就有了方向。之所以能在采访前深入讨论框架问题,就是因为我们有很专业的农业、国土、水利记者,他们有着多年的采访经验,对耕地问题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讨论时大家争相发表意见,最后形成一个基本框架,但只是基本的,还要根据采访情况进行调整。
深入调查形成观点
经济日报社编委会对调研报道提出过明确要求,不能让调研报道写成长通讯。其实就是提醒我们,不仅调查要扎实,研究更要深入,要输出观点。我们采访第一站是农业农村部,农田管理司非常支持经济日报做这个选题,他们认为中央大报敢碰耕地问题很难得,更能推动解决一些问题。司长、副司长、相关的处长等八九个人参加了我们的座谈会,从上午9点谈到快1点了,还意犹未尽。这次采访让我们了解了比较全面的情况,让我们对主要内容大致有了底,但也只是破了个题,更深入的内容还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思考。
文章里写到的有10个采访对象,这只是一部分,我们采访了几十人。我们有在北京的调研,也有记者之前的采访积累。当然,还要感谢现代化通讯手段。根据内容需要,对一些地方、基层的采访是通过视频、语音等多种形式来完成的,力求做到“面对面”沟通,最大限度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采访,最后形成我们的观点。
涉及耕地问题最重要的两个部门就是自然资源部和农业农村部,当然还有发改委、水利部等等,但有些涉及土地管理的部门我们多次联系也没有采访到,这也说明我们的采访过程有很多困难。很多专家认为这个问题不好说、说不好,还是不说好。但我们认为,还是要说我们能说的、该说的,这是我们这份报纸的责任。于是大家分头找各路专家,相关部委,力求从各角度全面、客观、深入剖析。
建言资政推动高质量发展
这篇稿子的写作虽然在原来的大框架下,但有些内容还是重新做了调整,比如“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是怎么来的”就是我们认为必须加入的一部分。这篇稿子在报社受到高度重视,分管副总编和社长亲自编辑并提出修改意见,我们几次调整结构和内容,使主题更加突出,也让小标题更有锐气。稿子经过反复打磨修改,过程中还需要核实确认一些数字与概念。调研报道首先要严谨。当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尽量要让文章好看,这么长的报道要能够让人读下去。毕竟我们做的调研报道是新闻,不是调查报告。
《耕地问题调查》见报后引起了较大反响和影响,一是因为这个主题重大,关注度高;二是社会普遍认为中央媒体报道耕地问题一定是客观、权威的。这一点我们也确实做到了。结果表明,带有问题导向意识的深度调研稿件能有效拉升互动传播效果。相关话题#央媒:耕地数量为何一直在减少#登上头条热榜。仅在今日头条平台推出当天评论留言达近5000人次,点赞近2000人次,收藏量近千人次,点击率达10.9%,超90%同类作品。跟贴评论基本都表示对文章观点的认同和补充,这很少见。
有网友评论:“文中问题剖析详细,问题症结突出;看标题就是良心。”新媒体同事分析认为,在调研稿件的议题设置上带有问题导向意识,可最大化吸引目标阅读群体的关注,从而获得文章阅读和口碑传播的转化。
农业农村部和自然资源部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应对耕地问题的举措。联席会上农业农村部提出,在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时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6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这个内容我们在稿子里也有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吸收了这一提法,提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表明,我们的报道不仅讲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故事,也在努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数字时代,网络上碎片化阅读成习惯。报纸怎么办?我认为,专业性强的深度经济报道就是做好报纸内容的需要,能让报纸做出不可替代性。守正创新,就是要做强内容,创新传播手段,推出新闻精品,这也是我们今后的重任。(作者徐涵为经济日报产经新闻部主任记者,本文据作者在中国新闻奖研讨活动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