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的主创团队始终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把做好经济报道当作重中之重,并坚持“山东题材、全国意义、全媒体表达”,不满足于日常信息的复制粘贴,而是有计划地筛选题目,通过考察磋商,拟定思路,创作精品。制作播出的新闻专题《百亿大和解》和《铝老大“减重”》先后获得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第3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总编室主任王霖发言。
持续关注新旧动能转换 回答时代之问
2017年7月,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济钢关停650万吨钢铁产能,分流安置近2万名职工,在无钢、无主业的条件下,开启了转型创业的征程。5年间,济钢消失在了公众的视线里。直到2022年9月,记者关注到这样一条消息,济钢集团位列“2022中国企业500强”榜单第499位——关掉主业后的济钢凭什么重返500强?“无钢”之后如何做到了胜“有钢”?巨大反差的背后是较强的新闻价值,结合多年来积累的素材和经验,主创团队敏锐地意识到:无钢济钢重返500强,是一个重要选题,是山东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生动实践,很值得深挖细做。
《“无钢”济钢重返500强》报道页面截图
一个好选题就摆在面前,新闻专题的“鲁企三部曲”有望成形,那如何让梦想变成现实?主创团队又该如何实现自我突破?主创团队多次研讨后达成了共识:在众声喧哗中坚守主流价值,在纷繁芜杂中凝心聚力,在“碎片化”传播中重构叙事能力,在“低门槛”生态下彰显专业精神。
三场调研对话 找到会讲故事的人
新闻学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讲好故事”。记者,是记录的人,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人,这是媒体人应有的核心力量之一。如何才能讲好济钢脱离主业又重返500强这一精彩故事呢?主创团队去企业经过反复调研,决定选取重要人物牵引重大节点、重要决策。与企业高管对话,洞悉核心决策幕后。一个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事,常常是主人公身处麻烦之中,并总是做出积极努力摆脱这些麻烦。想要了解新闻的背后,主创团队首先对话企业负责人薄涛。从烧结、炼铁、炼钢、轧钢到出厂,他熟悉企业的方方面面,看起来很能扛事,但采访过程中,薄涛多次哽咽,甚至一度中断了对话。“你老问敏感的事”,董事长的泪点来自钢铁关停时的痛苦和转型过程中的漫长煎熬。
但敏感往往意味着锐度,敏感话题能不能讲,关键在于把握好锐度与尺度的关系。采访中,我们第一次了解到“停产前期的准备还是比较仓促”“形势比较复杂,一些思维上还需要梳理”“关停主业后冒出来4万多人次的上访量”。大大咧咧还有点小感性的董事长,为我们了解济钢转型搭起了最初的框架。采访中,薄涛的经典语录频出,比如“风可以吹灭蜡烛,更可以助燃火焰”“跨界是创新的一条必经之路”“自我加压争创一流,这种灵魂一直在我们每名济钢人的血液中流淌”“谁说国企不行,改革到位就行!”等都为成片增加了诸多亮色,也帮助我们从更加通俗的角度理解企业家如何思考,如何决策,从而分析出济钢重返500强的支撑点。
与顶尖专家对话,明晰新质生产力。既然是新的使命,必然有它的时代特性。主创团队深入调研,逐渐梳理出济钢产业布局是金字塔形:最底层是存续产业,中间是新布局产业,第三层级为未来产业,特点是科创型、高成长型。
主创团队认为,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认知,认知就像钥匙,具备了才能打开正确的门。中国科学院吴一戎院士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出现了,让我们主创团队对济钢转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吴一戎院士为人低调工作繁忙,主创团队前后联系沟通3个多月,趁他在济南出差,多次更换地点后,“堵住”了他,完成了这个关键的采访。“现在我们那个企业在济钢院子里,地下就是原来的铁矿,现在不再采集矿石,和创新的技术结合起来,山东真正在实践新旧动能的转换。”短短几句话抓住了转型的关键,地下与太空空间的转移让主创团队剖开主题的外壳,将核心的意义呈现于观众面前,升华了主题。
与多位一线员工对话,触摸大时代下的个体命运。人物无关大小,视角却分高低,人性的信息,最容易共情。创作中,主创团队既站在立意的“高处”,更沉下身子找到普通人视角。透过表层,看见个体身上那些需要疗愈的心,发现一直在付出看似微小实则深刻的努力,讲述出感同身受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全国钢铁去产能的背景之下,作者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宏观背景,把2万余名职工安置这一民生问题作为第一切入点,以小见大。
在环保新材料产业园,记者偶然发现原连铸车间杨勇这个人物,主创团队在短时间内和他打成一片,原本紧张的他像跟家人倾诉一样,打开了话匣子。新闻专题采用了他两段同期声,一段开心的笑,是因为大学毕业高高兴兴来到红火的济钢上班;一段悲伤的哭,是主业关停时的不舍。最初的文稿中,并没有杨勇第二段同期声,后期编辑时,主创人员修改了故事结构,一笑一哭之间,叙事更加完整,对比更加强烈。
陈书超本来是磨削轧管的数控操作工,“粗老笨重”,但是现在工作的精度是0.001毫米,一想到在某一颗卫星上,有一个核心零件是自己亲自绕制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徐鹏博士从北京来到济南,他看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决定下海,担任济钢防务技术有限公司空间行波管自动化装配试验线技术负责人。
写小人物、抒大情怀。看似小人物,都是实力派,有着自己的世界观,热爱自己的事业,虽不在一个赛道,却共享同样的时代,济钢人毫不吝啬地面对镜头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新闻专题过去与现实相交,人物与事件呼应,在感人肺腑的故事中,体现了重大的时代意义。
“拎着写”和“两减两聚”的断舍离
日常采编中,不少稿件传播力弱,原因在于作者陷入细节的罗列无法自拔,过度琐碎影响读者阅读和观众收看,成了“豆腐渣”。采访是不断拿起的过程,而写稿是不断放下的过程。“拎着写”不仅考验主创团队对时代脉搏的把握,更考验在复杂现实性中的塑造能力。
《“无钢”济钢重返500强》拉长时间,放大空间,描述跌宕起伏的矛盾,特别注意减少背景赘述,减少同层次内容重复,聚合痛点、泪点、槽点,聚合体现主题的骨架案例,把稿子写得字少意多。主创团队采用三段式设计,专门选取了几个重要的节点作为线索,通过多层简单叙事的结合,层层递进形成故事链,新闻专题清晰简洁,重点突出,使观众更清晰地了解新闻事件。
为让作品层次更加清晰,主创团队用主持人串场的方式总结上一环节,开启下一篇章。《“无钢”济钢重返500强》抛弃以往主持人在演播室串联的方式,让记者走进现场。出镜记者本身就是“钢二代”,见证过那个火红年代,从采访到出镜,她不急不躁,没有豪言壮语,质朴真诚地娓娓道来,让人听起来有滋有味,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创作的整个过程,正是疫情冲击猛烈的时刻,感染、封闭让采编步履维艰,主创团队为此分成3个小组轮流工作,在坚持和冒险中拔节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台主要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标题是点睛之笔,团队一度为没有一个好的标题陷入纠结,节目播出前,还在犹豫是“济钢‘无钢’重返500强”还是“‘无钢’济钢重返500强”?正是在汇报工作过程中,台主要领导建议把“无钢”两个字放在最前面,一锤定音,让主题更加鲜明,读起来生机勃勃、动感强烈,强化了新闻的表达效果。
不得不承认,互联网的快节奏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习惯,一条重要信息可能很快就成了明日黄花。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越是信息碎片化的传播,越需要强化我们采访调研的基本功;越是信息芜杂的舆论生态,网民对你报道的权威性、公信力就越有期待。在更“快”更“新”的焦虑下,《“无钢”济钢重返500强》主创团队始终保持定力,按照自己的节奏,持续输出精品,逐步探索出具有独立风格的新闻专题的创作思路,当好信息时代的长跑者,做好碎片化传播中的深阅读。(作者:《“无钢济钢”重返500强》创作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