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王文志:深挖几锹,把建设性监督报道做得更扎实

2024-02-07 16:47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经济参考报》这些年一直坚持建设性舆论监督,每年都有产生一些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报道。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调查室主任王文志发言。

监督报道的经参现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参考报》每年都会有“爆款”的舆论监督报道,在舆论场慢慢形成监督报道的“经参现象”。比如:北京北海公园、地坛公园暗藏高端会所,中国福彩黑幕,亚洲赌王“洗米华”控制的网络赌博平台渗透国内,青海祁连山非法采煤案,甘肃敦煌毁林案,济南数千栋违建别墅侵占保护区等。

  在日常的新闻实践中,我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力求真正在增强“四力”上下足功夫,我深切感到,精品的舆论监督报道是跑出来的,是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调研的结晶。

  以“青海祁连山非法采煤”报道为例,这个报道掀起巨大的舆论冲击波。在中央的督办下,青海省启动了祁连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同时,追责问责开始引发青海官场震动,青海省副省长文国栋向中纪委投案,另有青海省纪检机关共立案查处严重违纪违法领导干部15人,其中省管干部4人;青海“隐形富豪”马少伟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6个月。

图为聚乎更矿区一井田煤矿非法开采后伤痕累累的山体。王文志 摄

  2021年1月,中纪委四集电视专题片《正风反腐就在身边》,用较大篇幅提到祁连山木里煤矿问题,发挥了典型案例警示教育作用。

调查研究是新华社的“传家宝”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新华社记者的看家本领,是做好舆论监督报道的基本功。

  采访要“身入”“心到”。从2019年4月至2020年7月,我三次深入到海拔4200米的祁连山木里矿区,克服严重高原反应,假扮成煤贩子等角色,打入煤矿司机微信群,隐藏在多辆木里煤矿施工运输车内,冒着危险多次进入矿区暗访查证,拍摄到详实的非法采煤现场图片和视频作为证据。

  采访既要“实查”也要“深究”。针对木里矿区长时间、大规模非法开采问题,此前也有媒体报道,但非法采煤问题依旧严重。2017年第一轮中央环保督查青海省,当年兴青公司非法采煤近百万吨。2019年7月第二轮中央环保督查青海省,督察组下沉天峻县督查,兴青公司的开采停了数天,督察组离开的次日即恢复非法开采,当年兴青公司非法采煤一百万吨。我拿到该公司当年11月26日至12月29日的《挖机挖煤结算表》,显示10台挖掘机合计产煤11.28万吨。

  在稿子里,我就提到了“在历经两轮中央环保督察和青海省叫停木里煤田内一切开采行为、开展生态环境整治的背景下,兴青公司在木里聚乎更煤矿的非法开采也未受到撼动,时至今日其打着修复治理的名义仍在进行掠夺式采挖,生态旧债未还又添新账。​”

  除了深挖,报道也要“留有余地”。记者做监督报道要时刻准备着“战斗”,尤其是文章发完后,“战斗”往往更激烈。这就要求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尽量多的掌握证据和资料,在发表的稿子中不一定把所有了解的事实都披露出来,为应对发稿后被监督对象“反弹”留有战斗的“本钱”。

少埋怨多努力

  现在业界有一种论调:“舆论监督环境不好”。很多媒体和记者由此对监督报道敬而远之。作为一个活跃在一线的调查记者,我有感触,但并不完全认同。很多时候,不能总抱怨“舆论监督环境不好”,而是先问下自己有没有去奋力争取?从“党中央严令禁止、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这个出发点去做舆论监督,就会感觉空间很大,就能做出有影响力的报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参考报获得了9次中国新闻奖,其中舆论监督报道有7篇,我获得了6次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都是舆论监督报道,并且有幸获得长江韬奋奖。

  舆论监督报道需要我们去努力争取,不断在坚守底线和边界的情况下去探索和努力。现在优秀的舆论监督作品不是多了,而是很稀缺。

  我个人认为,当前主流媒体舆论监督面临着“供给侧”调适,主流媒体从事舆论监督报道有利于党和国家公信力。当前,在某些事件上,缺乏约束的“自媒体”声量有时候反而更大,“自媒体”要的是流量,它不管舆论是否混乱、是否具有建设性。

  此外,做好舆论监督报道,记者队伍建设很关键。目前记者队伍也还存在“专业能力不够适应舆论监督报道”的问题。做记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多数想做记者的人,当初都是有职业理想的。长时间下来后,有些记者一味地“只种花不栽刺”,经年累月沉浸于“岁月静好”,不触及矛盾和问题,久而久之一些记者呈现出对问题“不敢说、不愿说、不会说”的“傻白甜”状态,使得自己从主流滑向边缘。(作者王文志为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调查室主任、本文据作者在中国新闻奖研讨活动上的发言整理)

  

责任编辑: 张泽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3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