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姚竣译:以光为笔 书写思想的磅礴力量

2024-02-18 10:32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新华社总编室视觉产品室副主任姚竣译发言。

  2022年10月13日,新华社推出党的二十大特别策划创意微政论片《真理之光》,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类一等奖。我们以“光”为核心意象,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直观生动的可视化阐释。将总书记的思想置于人类文明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宏大历史视野,通过生动的事例、传神的意象,精练地展示这一思想的真理力量、真理光芒、真理温度,展示思想伟力引领时代变革的辉煌征程。

  这是新华社以微视频形式宣传阐释党的理论的一次新尝试,从主题创意、文本架构到视觉呈现,都具有创新意义。

  《真理之光》从创意策划、采访调研、拍摄采集、特效制作到最终播出,全程历时近9个月。主创团队深入调研,精心撰稿,创造性呈现,高水准制作,呕心沥血地精雕细琢,最终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高站位才有高创意,思想深度是新闻产品的力量之基

  十年来,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归根结底是源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释好总书记的思想伟力,是迎接二十大主题报道的重中之重。但是思想本身非常抽象,不好表现,因此其他媒体关于思想的文章不少,融媒产品却少之又少。但适应移动互联网传播规律的融媒体形态新闻产品仍十分罕见。

  政论片讲求严密科学的逻辑。主创团队从总书记思想整体中精选引导变革性实践的思想,构建展现真理力量的逻辑框架。同时,采访多位权威专家,一起梳理思想脉络,确立论述思路。基于这样的理论准备工作,《真理之光》言简意赅地体现了总书记思想的深度、力度、广度和非凡的系统性,这成为本片获得成功的关键内核。

抽象思想具象化,艺术呈现是融媒创新的点睛之笔

  如何在10多分钟的时长内,面向普通受众讲述总书记博大精深的思想,并让受众看得懂、喜欢看、看完了有所感悟?主创团队将抽象的理论思考与形象生动的具体意象融为一体,选择“光”作为核心意象贯穿全片,以光比喻思想。从点亮千家万户的灯光、穿越云雾的阳光到大江大河的波光,各式各样的光芒让人直观感受伟大思想拨云见日、引领方向、改变山河、创造历史的力量。光的明亮、温暖、美好,与真理给人的直观印象高度契合,产生了“见光如见思想”的可视化效果。

  为了让“光”的意象更具穿透力,主创团队又对光的各种形态进行了再创意,最终决定集中表现“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就是当光线透过雾气、云层等“胶体”时,从光入射的方向可以观察到一道道光线,常被人比作“造物主之光”。这种视觉效果,能够最大程度地凝聚受众注意力,直击人心。

  在脱贫攻坚领域,精准扶贫思想化作照亮十八洞村贫困户杨诗芹家的一缕阳光。在这光中,杨诗芹的父母回家团聚,亿万贫困人口彻底摆脱了贫困。

  在经济发展领域,习近平经济思想化作射进太钢车间的一道创新之光。在这光中,太钢迎来转型发展,千千万万中国企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生态治理领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化作照亮绿水青山的道道阳光。在这光中,长江禁渔拉开序幕,中国生态环境迎来历史性改变。

  在从严治党领域,自我革命的思想化作照亮党徽、国徽的金光。在这光中,全面从严治党改变中国,我们党在永葆生机活力之路上行稳致远。

  在大国外交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化作照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的灯光。在这光中,马里的穷苦孩子有了明亮的教室,众多国外人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对光线的创造性运用,让受众直接“目击”了思想的磅礴伟力。

细节厚度体现真理温度,贴近受众是主题宣传的生命之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其真理的光芒,既带来光明,也充盈着温暖。这部微政论片对真理“温度”的表现也颇具匠心,通过孩子的故事、百姓的幸福生活、为子孙后代着想的绿水青山等人性化案例,体现了真理本身具有的温暖和美好。通过对真实的故事细节的表现,让真理的温度动人心弦。

  在“精准扶贫”中,镜头首先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与十八洞村村民座谈时进入画框的5岁小女孩杨诗芹,因为精准扶贫、父母在家乡就业,她可以开心地和父母在一起了。画面中,精准扶贫前,她等待外出打工的爸爸妈妈回来的背影让人怜爱;精准扶贫后,她扑向爸爸妈妈的快乐令人动容。在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部分,此片聚焦非洲国家马里乡村3岁小女孩卡穆巴和她的同学们生活的改变,因为中国援建的水电项目点亮电灯,照亮了昏暗的家与教室。孩子们灿烂的笑容、欢快的奔跑,是全世界都能读懂的形体语言。

  主创团队在全国精选典型故事,并且深入发掘其中最动人的细节、瞬间,与视觉呈现相融合。主创团队前往十八洞村、洞庭湖、太钢,以纪录电影的方式,对相关人物深入采访、拍摄。同时,还动用新华社的海外力量,对马里故事进行采访、拍摄,最终使生动故事与理论概括有机统一。

  只有结合生动的故事案例,才能体现真理在实践中发挥的伟力,才能发挥避免空洞的说理,才能让受众觉得可感可亲,从而实现‘内容+技术+灵感+美学’的深度融合。(作者姚竣译为新华社总编室视觉产品室副主任,本文据作者在中国新闻奖研讨活动上的发言整理)

责任编辑: 陈燕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4424